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新刊 | 中国水利杂志2025年第19期

新刊 | 中国水利杂志2025年第19期

目 次

前 沿

水利部科技委咨询报告

1 提高我国极端强降水及洪涝灾害应对能力

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提高我国洪涝灾害应对能力专家咨询组

3 水利工程勘测全过程数字孪生技术研究

高玉生,王国岗,赵文超等

14 未来“水利5.0”构想及研究展望

左其亭

特别关注

“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20 我国水利发展规划指标体系演进逻辑与启示

曾珏,赵钟楠,杨晓茹

专题研究

新形势下城市水安全韧性提升专题

25 城市洪涝源头治理与韧性提升

——广州市洪涝安全评估制度实践与成效

曾进群,杨芳,陈睿智等

31 零增地洪涝调蓄革新:建筑地下空间“平急两用”韧性体系构建

黄俊光,袁庆盟,卢家琦等

40 超大城市长距离深埋输水隧洞关键技术与多目标耦合智慧水网调度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

王汉辉,张存慧,孟娜等

水资源管理

47 重力卫星赋能地下水监测的进展与前景

孙龙

河湖保护治理

54 高原幸福河湖建设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姚仕明,唐见,罗平安

工程建设运行

60 望亭水利枢纽控制运用极限指标分析与思考

刘毅,郑春锋

67 平潭岛三十六脚湖水库引供水调度规则研究

曲丽英,王雨雨,游燕燕

摘 要

前 沿

水利工程勘测全过程数字孪生技术研究

高玉生,王国岗,赵文超,陈亚鹏,衣雪峰

摘要:全面提升工程勘测数字化服务水平对加快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至关重要。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深化勘测生产全要素的数字映射、智能模拟、前瞻预演,推动勘测设计工作提质增效、数字赋能和地质风险的智能预警与管控十分必要。针对我国水利行业勘测领域数字孪生认识不统一、成果碎片化及技术路线尚不成熟等现状,根据水利工程勘测工作特点,提出了建立“数字采集—建模仿真—孪生应用—标准建设”的水利工程勘测全过程数字孪生协同机制,明确了水利工程勘测领域数字孪生的内涵、应用需求、建设内容及关键技术,构建了水利工程勘测数字孪生平台。水利工程勘测数字孪生平台包括“天空地”一体化数据采集系统、二三维实景编录系统、三维地质建模系统、岩质边坡设计系统、水利工程勘测“一张图”系统及岩土施工管控系统等,实现勘测全流程数字化作业及成果交付。实践表明,这一技术与平台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水利工程勘测全过程动态管控,可为水利行业数字孪生提供可借鉴方案,助力智慧水利建设。

未来“水利5.0”构想及研究展望

左其亭

摘要: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科学研判未来水利发展趋势、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和历史使命,具有重要意义。在回顾“水利4.0”基础上提出“水利5.0”构想,初步研判“水利5.0”应为共生水利阶段,大约在2036—2060年,其主要特点是:以比较完善的水工程建设、生态水利建设、智慧技术应用为基础,以人水关系和谐共生为基本水情,开展综合性“大水利”工作。阐述了提出“水利5.0”的缘由,描述了“水利5.0”框架,即该阶段应已形成水利相关的多层面和谐共生局面、相对比较完善的水利支撑体系以及和谐共生的水利发展形态;提前谋划了“水利5.0”到来前的10年(2025—2035年)应开始的准备,即思想准备、行政准备、工程准备、技术准备、教育准备;最后从理论方法、技术研发、生态建设、智慧服务、工程建设、运行管理6个方面,简要预测了“水利5.0”阶段(2036—2060年)的重点研究方向,可为水利战略布局和水利科技发展预测提供参考。

特别关注

我国水利发展规划指标体系演进逻辑与启示

曾珏,赵钟楠,杨晓茹

摘要:“十二五”以来五年规划中的目标指标,集中反映了新时代发展理念和方向。基于“十二五”至“十四五”时期水利发展规划公开政策文本,系统梳理并分析了其目标指标体系演进路径与结构变迁,揭示新时代我国水利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转型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水利发展规划指标体系从早期以工程建设与供水保障为主导,逐步发展为涵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生态保护修复、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和数字智慧治理的多目标复合体系。当前我国水利发展从以工程水利为主逐步转向资源节约与生态保护并重,并进一步走向智能现代治理相融合的方向,这一过程反映出国家治水思路由高速增长阶段侧重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节约集约与生态协同,体现了水利在国家经济战略中定位的提升与转变。创新性地构建了水利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的五类分析框架,明确其演变特征,为理解新时期治水逻辑提供结构化视角,并为“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指标优化与治理能力提升,提供实证依据和政策参考。

专题研究

城市洪涝源头治理与韧性提升

——广州市洪涝安全评估制度实践与成效

曾进群,杨芳,陈睿智,宋利祥,胡晓张,赵德骏

摘要:为贯彻落实韧性城市建设要求,推动城市洪涝治理模式由被动式末端治理向系统性源头管控转型,广东省广州市于2021年在全国率先推行城市规划阶段的洪涝安全评估制度。制度实施以来,在河涌水系空间管控、规划防洪排涝设施落地、海绵调蓄设施落实、内涝治理等方面成效显著。2022—2024年,广州市在481宗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通过洪涝安全评估落实了1001km规划河湖水系控制线、1854万m³容积的海绵调蓄设施。以广州实践为例梳理了洪涝安全评估制度发展历程与成效,解析评估内容与要求。研究表明,洪涝安全评估是破解当前城市洪涝困局的关键创新机制:其一,将城市洪涝治理重心由“事后”移至“事前”,在城市规划阶段加大指导和监管力度,从源头把控洪涝安全底线;其二,通过多元措施统筹考虑、三维立体设防,有效提升了城市洪涝防御韧性。基于广州洪涝安全评估制度实践探索经验,提出将洪涝安全作为城市开发建设的刚性约束,城市洪涝治理应从对抗性防御向韧性治理转变,强化洪涝风险分析技术及成果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此作为韧性城市建设启示,为国内同类城市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零增地洪涝调蓄革新:建筑地下空间“平急两用”韧性体系构建

黄俊光,袁庆盟,卢家琦,余伟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极端降雨事件频发,高密度城区传统防洪设施面临着蓄洪容量与适配性之间的矛盾,难以满足快速响应与安全防御需求,亟须构建可快速部署、结构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防洪体系。提出蓄洪建筑系统(FBS)构想,以“零新增用地”为理念,通过“空间利用+主动调控”机制,创新利用建筑地下空间,将基坑肥槽转化为“蓄洪仓”,极端天气下将地下室切换为“蓄洪库”,形成建筑红线内洪涝蓄滞单元;依托“溢流控压”主动抗浮技术,通过“空间利用”拓展建筑结构功能,实现对城市内涝的“主动调控”,通过分级蓄洪策略确保在极端降雨时高效应对内涝风险。在“平时蓄水-预警排空-应急引洪”三级运行模式下,结合物联网调度平台实现区域分布式蓄洪网络。测算结果表明,常规占地1万m²的2层地下空间,通过FBS技术建造,可提供约0.5万m³的“蓄洪仓”与10万m³的“蓄洪库”,建设成本降至传统系统的10%。建议将调蓄容量纳入控规刚性指标,辅以容积率奖励与财政补贴,推动FBS广泛应用,助力韧性城市高质量发展。

超大城市长距离深埋输水隧洞关键技术与多目标耦合智慧水网调度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

王汉辉,张存慧,孟娜,傅兴安,刘少华

摘要:国家“十四五”规划及《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国家水网建设的重点任务是聚焦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提高城市供水保证率,突破城市发展“水”瓶颈。广东省深圳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国家经济特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常住人口近2000万人,其供水安全尤为重要。以深圳市“三纵四横”水网体系中在密集建成区新建的公明水库—清林径水库连通工程、罗田水库—铁岗水库输水隧洞工程两大水网工程为背景,从勘察设计出发,重点针对超大城市水网建设必须面对的长距离深埋隧洞勘察作业安全控制、工程选线选址及选型、检修与运维、主要结构设计及运行期涉及的多目标耦合智慧水网调度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全链条的系统研究,并给出系统解决方案,以期推动项目顺利建设及智慧运行,进而增强城市发展“水”韧性。

水资源管理

重力卫星赋能地下水监测的进展与前景

孙龙

摘要:水利部实施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不断完善“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体系,构建水利遥感卫星应用星座,提升多区域、多分辨率、高频次观测能力,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监测技术革新。重力卫星遥感技术凭借其突破地形约束、可实现大范围空间尺度持续观测的独特优势,突破了传统陆地及地下水监测手段存在的监测范围有限、数据获取难度大及连续性不足等技术瓶颈,可显著提升地下水储量变化动态评估能力。浅析了重力卫星技术在地下水监测领域的应用进展,阐述了重力卫星技术基本原理、应用研究与数据产品,指出目前仍存在重力卫星空间分辨率较低、短时间跨度(以月为单位)准确率较低、国产重力卫星尚未进入业务开放应用阶段等瓶颈。探讨了地下水储量变化立体化监测技术路径:构建多源数据协同的降尺度模型、研发基于重力卫星技术的地下水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业务系统、设计面向国家水安全的新一代卫星,实现重力卫星在重点区域地下水监测评价的业务化应用,有效支撑水资源刚性约束,不断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河湖保护治理

高原幸福河湖建设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姚仕明,唐见,罗平安

摘要:以高原地区幸福河湖建设成效评估为研究主题,以西藏阿里地区中曲幸福河湖为典型案例,系统剖析现行《幸福河湖建设成效评估工作方案(试行)》中必选指标在高原特殊环境下的适用性与局限性。研究识别出现行指标体系中8项必选指标存在明显的不适应性,具体为两类:一类为需优化指标,包括防洪达标率、水土保持率、水质状况及文化传承情况;另一类为需替换指标,包括岸线自然状况、生态流量满足程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于科学性、公正性、可量化性与数据可获取性等原则,提出具有高原适应性的指标优化与替换方案,并构建了修订后的评估体系。与原指标体系进行评分对比,结果表明完善后的指标体系在高原实际环境中表现出更高的合理性、数据可获取性和评估可操作性,评估结果更为客观、科学。该研究不仅提升了高原地区幸福河湖建设成效评估的适用性与指导性,也为高寒生态脆弱区域的河湖治理与可持续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实践路径。

工程建设运行

望亭水利枢纽控制运用极限指标分析与思考

刘毅,郑春锋

摘要:望亭水利枢纽是望虞河穿越京杭运河的交叉建筑物,是望虞河上的关键水利工程,对太湖流域防洪、排涝、引水和航运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极端天气条件、强人类干扰、强感潮河网及强时效性变化环境下,望亭水利枢纽工情、水情出现较大变化,亟须重新论证控制运用极限指标。以结构安全为底线,采用文献调研、规范计算、包络全覆盖及指标关联研判法,系统分析控制水位、过闸流量、水位差三类核心指标,以及结构稳定、防渗安全、水力状况、闸门启闭力、闸门结构强度及刚度五类关键影响因素,综合研判枢纽在指标耦合关联及多因素制约下的合理极限值。研究成果可为望亭水利枢纽控制运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开敞式、胸墙式等不同类型水闸的控制运用极限指标研究具有借鉴与示范意义。

平潭岛三十六脚湖水库引供水调度规则研究

曲丽英,王雨雨,游燕燕

摘要:福建省平潭岛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先行先试综合实验区。然而受海岛水文特征影响,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截水能力弱且蒸发强烈,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为支撑平潭综合实验区跨越式发展用水需求,福建闽江调水工程和福建省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三十六脚湖水库作为岛内核心水资源调控枢纽,承担着引调水蓄存与供水调度等关键功能,其科学调度对于保障区域水资源供应至关重要。在分析区域水资源配置与供水任务基础上,识别了三十六脚湖水库调度的防洪与保供双重需求,以“常遇洪水不溢流、储水备水有保障”为调控原则,通过预置防洪库容和分级供水调度,制定了三十六脚湖水库供水调度水位分级线,并借助水位阈值划分实现缺水预警与抗旱决策响应。结果表明,该调度策略有效提升了水库调度科学性、灵活性与安全性,增强了突发事故和极端气候条件下的供水保障能力,为平潭综合实验区的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同类海岛地区水资源管理具有参考价值。

责编 | 张瑜洪

排版设计 | 赵墨

校对 王慧

审核 | 杨轶

监制 | 李坤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