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5年10月13日)是第36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投资韧性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交通运输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的重要指示精神,指导行业扎实推进公路安全韧性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公路防灾抗灾水平。
公路安全韧性提升,始于精准排查
现阶段,我国已基本建成了“布局合理、干支衔接、连接城乡、四通八达”的现代化公路交通网络体系。然而,受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强降雨、台风、泥石流等灾害事件多发频发,公路基础设施防范灾害风险的紧迫性进一步凸显,加之早期公路建设标准偏低,防灾抗灾水平难以适应愈发严峻的灾害风险挑战。为应对自然灾害风险挑战,2020年至2023年,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公路行业完成了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承灾体普查,建立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交通行业数据库,全面掌握了公路自然灾害风险信息;2024年至2025年,交通运输部组织开展公路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共享自然资源、水利等部门普查成果数据,比对公路网开展灾害风险落图叠加,构建“风险路段+涉灾隐患点”双控防灾体系,健全灾害风险隐患“一张清单”台账,全面提升了排查全面性和精准度。
在自然灾害公路承灾体普查和风险隐患排查基础上,交通运输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谋划公路安全韧性提升工程,联合发布实施方案,全面提升公路基础设施防灾抗灾能力,切实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同时,交通运输部印发《公路安全韧性提升技术指南(试行)》,组织实施公路安全韧性提升交通强国试点,全面构建公路安全韧性提升技术体系,指导各地在工程可行性研究和验收阶段科学开展安全韧性评估。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强化监督指导,项目实施单位科学统筹、高效推进,公路安全韧性提升工程有力有序有效实施。截至9月底,所有项目均完成了安全韧性评估、部级安全韧性评估审核和批复工作,进度较快的工程项目已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
公路安全韧性提升,强于立体防护
公路安全韧性提升工程为新型改建工程,区别于传统的改扩建工程和养护工程,其核心并非追求技术等级提升或增加车道宽度等通行能力提升,而是进一步转变公路发展理念,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通过精准风险识别、精准配置资源,统筹采取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构建立体化的综合防护体系,全面提升公路防灾抗灾能力。
实现从“被动防御”向“主动适应”转变。传统公路防灾模式多聚焦于“灾后响应、应急抢通、恢复重建”的被动循环,难以突破末端治理的局限。而“韧性建设”理念的引入,将工作重心由应急管理前移至系统韧性强化、工程设计优化、气候变化适应等前瞻性维度,推动防灾减灾工作迈入主动适应新阶段。
实现从“单点防御”向“系统提升”转变。将防灾重点由局部灾害点整治,扩展至整段公路系统的综合韧性提升。通过统筹路线、路基路面、桥梁、隧道、交通安全设施及制度体系等全专业协同韧性提升,提高灾前预警、灾中保通、灾后恢复的系统能力,全面提升公路整体防灾抗灾水平。
实现从“传统基建”向“新型基建”转变。强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新技术与项目深度融合,加强高性能材料、高品质制品、应用软件、智能装备推广应用,发挥重大工程科技示范与带动作用。
公路安全韧性提升,成于全民参与
公路防灾抗灾能力的提升仅仅通过公路部门独立实施安全韧性提升工程难以有效实现,而是需要全民共同行动,才能构筑起最坚强的安全防线。在灾前预防阶段,指导全民参与公路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持续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知识的系统学习,加快公路应急储备库布局建设与物资准备;在灾中应急阶段,培育公路救援服务、秩序维护和心理疏导基层志愿者,实现全民有序开展公路灾害事件自救互救、信息及时传递和应急避险;在灾后恢复阶段,指导全民快速开展公路抢通保通、生产自救和重建家园。
接下来,交通运输部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推进公路安全韧性提升工程,切实防范化解公路重大灾害风险,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出行安全。
责编丨牛聪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