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迹,记录着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足迹,闪耀着中国工业文化的独特魅力。10月1日,工业纪录片《遗迹有奇迹》在央视财经频道开播,第二集《钢花闪耀》将镜头对准北京首钢园,以历史和现代的视角解码首钢工业遗迹,用百年钢铁工业的沧桑巨变,讲述了一段关于坚守、创新与重生的中国故事,记录了百年首钢为民族工业和国家富强的奋斗之路,展现了一代代首钢人不忘初心、强企报国的深厚情怀。
《遗迹有奇迹》共八集,分别深入探寻重庆816地下核工程、北京首钢园、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长影旧址博物馆、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中国一汽历史文化街区、青岛啤酒博物馆、福建船政八个工业遗迹,通过采访早期共和国的建设者和亲历者,挖掘生动感人的奋斗故事,揭秘遗迹背后的工业奇迹,展现新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01
钢铁强国的崛起之路
纪录片开篇的长镜头,在长安街西延线的首钢园缓缓推近,高炉、厂房、筒仓等建筑与蓝天碧水、鸟语花香构成奇妙的时空叠影。首钢园文旅事业部讲解员姜金玉与研学团孩童的对话,揭开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壮阔史诗。“首钢是什么时候建厂的?”“1919年!”孩子们齐声回答。在带领孩子们参观三高炉时,姜金玉不仅是在讲解工业设备,更是在传递着一代代钢铁人的精神价值。
原首钢博物馆筹备办公室主任胡景山的讲述,将观众带回到那段艰难岁月。他指着资料画面中凝固的铁坨说道,日本侵略者投降前故意将铁水留在炉内,美国专家断言这是无法修复的废铁。1949年,中国粗钢产量仅15.8万吨,“还不够每户做一把菜刀”。这种数字对比,凸显了建国初期工业基础的薄弱。
首钢工人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开展了高炉修复的攻坚战。抗美援朝时期,历经57个昼夜,工人们用大锤和铁钎一点点凿开被铸死的炉体,甚至发明出用三脚架重力砸铁的土办法,凭借有限的设备条件成功修复了高炉。1950年12月25日,当铁水重新奔涌而出,这个被胡景山称为“蚂蚁啃骨头”的壮举,成为新中国钢铁精神的象征。
02
浪漫背后的硬核技术
设计师吕晓卓站在一高炉顶端设计落日观景台的片段,展现了工业遗存的功能转化。画面里,她指着远处天际线说:“这里能看到北京最美的日落,我们要把景观区完全呈现出来。”而在纪录片以外、现实之中,此刻的首钢园正因WTT乒乓赛事与国庆中秋长假的欢声笑语,让这份浪漫更具激情、活力与烟火气。
高炉高大身躯的背后,还蕴藏着一段中国钢铁工业自主研发先进技术的发展奇迹。纪录片镜头随即切换到20世纪60年代,时任首钢总工程师的安朝俊迎难而上,带领团队攻克“高炉喷吹煤粉”技术,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每喷一吨煤粉,节省800公斤焦炭,足够一户家庭两个月的取暖需求。”纪录片用黑白历史影像、平实有力的解说词与数字细节,展现了中国钢铁从技术追赶到自主创新的艰辛历程。
03
改革先行者的足迹烙印
在一高炉炉芯品尝咖啡是什么感觉?曾任首钢技术研究院钢研所副所长宋静林这样回答:“挺好。”从1400℃的炼铁核心区域,到飘散着咖啡香的赛博朋克风休闲空间,这种功能转化正是首钢园转型的生动写照。
历史的印记在时空交错间渐渐浮现,纪录片用一段情景剧,还原了20世纪70年代计划经济制约及首钢体制困境。那时,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工人也缺乏生产积极性。随着镜头推进,纪录片以珍贵的历史影像,再现了首钢承包制第一次动员大会的画面。
通过化整为零、责任到人的方式,数万名首钢职工将企业效益与自身腰包挂了钩。成功推行承包制,使首钢创下15年利润连续递增20%的奇迹。宋静林回忆道:“从进厂那时候我就有一种感觉,首钢又重新有一种新的生命力。”这段历史表达的不仅是宋静林的个人回忆,更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的缩影。
04
搬迁与重生的时代答卷
2010年12月19日高炉停产的历史影像里,宣布“首钢炼铁厂高炉正式停产”声音响起,画面定格在高炉流出的最后一炉铁水上。随着北京城市功能转变、向绿而行的新战略,首钢搬迁调整势在必行。
当5500立方米的新一号高炉在河北唐山曹妃甸拔地而起,纪录片用镜头语言记录着这场史无前例的大搬迁。它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转换,更是中国钢铁工业升级的写照:搬迁前,老首钢主打的产品为螺纹钢等线棒材,搬迁后,新首钢主打的是汽车板、电工钢、镀锡板等高端板材;如今,国内每3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使用“首钢芯”;最薄仅有0.07毫米、光似镜面的蝉翼钢,是首钢人引以为傲的新名片。纪录片中,首钢京唐这座现代化钢城,在渤海湾畔生机勃勃。
纪录片的镜头缓缓掠过老首钢园厂房里锈迹斑斑的钢铁构件,姜金玉既想起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那晚,车间里的欢呼声与工友们的不舍,更听见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回响:首钢搬迁调整这场产业革命,不是落幕的告别,而是转型的新生!
05
冬奥契机下的华丽转身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首钢滑雪大跳台飞进全球视野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美国《芝加哥论坛报》所称“疯狂的烟囱”与德国《明镜周刊》命名“工业迪士尼”,通过谷爱凌、苏翊鸣在工业遗存间腾跃夺金的镜头,得到完美诠释。
曾经沉寂的十里钢城充满活力。首钢滑雪大跳台下,体育运营负责人郭金磊正在为骑行活动勘测路线,让“冷资源”释放出“热效应”;一高炉已打开“元宇宙入口”,成为科幻文化爱好者的打卡圣地,北京当红齐天有限公司董事长齐笑发出感叹:“只有这样的工业遗址才有这样的力量。”
纪录片尾声,首钢建投总设计师于华在四高炉调试灯光的场景极具视觉冲击力,她指挥点亮红色炉芯的刹那,工业遗迹瞬间焕发新生。火红的高炉映照着后工业时代火红的未来,在服贸会、WTT中国大满贯等活动、赛事的辐射带动下,首钢园正从“大会举办地”向“产业集聚地”快速转变。《钢花闪耀》用百年时空跨度证明,首钢工业遗迹及其活化不是沉重的历史包袱,也不是标本式保护,而是持续生长的有机过程。
06
“触摸历史”的厚重质感
《钢花闪耀》播出后,很多观众表示,该片的独特魅力,在于用钢铁工人的个体记忆串联起国家工业化的宏大叙事。首钢长钢炼钢厂综合科治安保卫宋宇广说:“昔日机器轰鸣的厂区,如今已逐步变身会展小镇、科幻乐园和冰雪运动打卡地。看着首钢人曾经挥洒汗水的四高炉、风机房,在保留工业之魂的同时,与现代会展、数字科技深度融合,焕发新生,首钢人‘敢担当、敢创新’的精神在新时期得到了传承与升华。这份独特的工业记忆,因创新而延续,因融合而更具活力。”宋宇广认为,“这部纪录片不仅是对首钢转型成果的肯定,更是对所有为之奋斗的首钢人的致敬。”
首钢园服物业公司总经理助理赵换庭表示,自己与纪录片中讲解员姜金玉一样,也是老首钢人。“我从一线维修焊工转型为园区活动保障岗位,以前搞焊接要看工艺参数,现在干服务保障要严格按流程”,赵换庭说,“虽然我的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但都有标准、都要精益求精,首钢人这种拼搏斗志、匠心精神始终不变。”
京西会展运行中心负责人张涛表示,在与首钢团队协同推进园区升级的进程中,观看《钢花闪耀》让自己感触良多:“纪录片聚焦首钢百年变迁,镜头语言细腻、人物故事真实,完整呈现了首钢园工业遗迹的转型历程,非常打动人心。”张涛坦言,该片让他的亲朋好友产生了“想去首钢园触摸历史”的强烈愿望。
来源丨首钢新闻中心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