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中国矿产资源集团(CMRG)正式下发通知,要求全国主要钢厂和贸易商暂停采购任何以美元计价的澳大利亚必和必拓(BHP)海运铁矿石。这一禁令不仅覆盖新合约,还包括已从澳大利亚运出的在途船货,即使到港也不得卸货。
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禁止采购澳大利亚铁矿石,标志着中国正式向铁矿石定价权发起全面挑战。
事件迅速引发澳大利亚总理阿巴尼斯的关切,他表示“失望”,但中国态度坚决。
一、事件背景与核心问题中国铁矿石依赖与定价权缺失:中国是全球最大铁矿石买家,采购量占全球海运贸易量的75%,理论上应掌握定价权。但现实中,中国从未控制定价权,原因包括:
资源劣势:澳大利亚铁矿石品位高(平均62%,最高68%),开采成本低(约15美元/吨);中国铁矿品位低(平均34.5%),开采成本高(超100美元/吨),需精加工才能使用。
国际垄断格局:2003-2010年,国际三大巨头(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力拓和必和必拓)通过兼并垄断全球70%海运矿量,控制产能增长,制造紧缺局面。中国600多家钢铁企业各自为战,谈判时易被各个击破。
定价机制不公:2010年后,巨头放弃长期协议,改用普氏指数(由标普旗下普氏能源资讯制定)。
该指数基于不透明的“收市估价机制”,仅凭少量现货交易(如几十万吨)影响当日指数,并与新加坡铁矿石期货挂钩。
金融资本(如做市商)通过抬高指数在期货市场获利,而三大矿企和标普股东重叠,形成利益闭环。
2025年6月,普氏指数104.85美元/吨,中国实际成交价93美元/吨,溢价12.7%,导致中国每年多花数百亿元进口成本。钢铁企业利润不足5%,而矿企和金融资本赚取高额差价。
成立CMRG(2022年):中国整合国有钢铁企业采购权,成立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统一对外谈判,结束内部分散局面。
推出“基石计划”:由国家部委和中钢协制定,目标到2025年:
国内矿产量达3.7亿吨(比2020年增1亿吨)。
废钢消耗量达3亿吨(增0.7亿吨)。
海外权益矿达2.2亿吨(增1亿吨)。
计划旨在通过国内开发、境外权益矿和废钢利用,解决资源短缺,夺回定价权。
进展迅速:中国高效推进计划:
非洲项目投产:几内亚芒杜铁矿(探明资源44.1亿吨,品位65%-67%)预计2025年投产,年产量超1亿吨;刚果(布)和喀麦隆的姆巴拉姆-纳贝巴铁矿(资源64.4亿吨,品位62%)也预计2025年底投产。中国企业深度参与,打破澳巴垄断。
自给率提升:2025年,中国铁矿石自给率升至25%,电炉炼钢占比升至15%(消耗废钢),国家通过反内卷政策严控产能。2025年1-5月,铁矿石进口量4.87亿吨,同比下降6.0%,结束连续增长。
谈判背景:2025年,CMRG与必和必拓就长期采购协议谈判。中方要求以人民币结算,并按到港市价定价。必和必拓拒绝。
禁令升级:9月初,CMRG要求钢厂暂停购买必和必拓铁精粉;9月底升级为全面禁止采购铁矿石。必和必拓65%以上产品依赖中国市场,寻找新买家几乎不可能。必和必拓寄望中国短缺后让步,但中国需求已变:房地产降温(曾占钢铁需求50%),叠加自给率提高,短缺风险低。
其他矿企转向中国
巴西淡水河谷和澳大利亚力拓已同意人民币结算。
澳大利亚FMG(全球第四大矿企)不仅同意人民币结算,还于2025年8月向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申请142亿元人民币银团贷款扩张。FMG董事长称此为“信号”,强调中澳合作推进绿色技术。
推出北铁指数:2025年9月28日,北京铁矿石交易中心发布“铁矿石港口现货价格指数”(北铁指数),聚焦青岛和曹妃甸61%品位铁矿石的人民币现货价格。该指数基于充足数据源,反映真实供求,增强中国钢厂定价影响力,直接挑战普氏指数。
澳大利亚困境:禁令冲击澳洲经济命脉,但中国已减少依赖。澳洲总理仅能表达关切,无力逆转。
全球大宗商品与金融体系变化
定价权转移:中国行动可能重塑全球铁矿石贸易,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代币化与货币割据:未来大宗商品可能代币化,国际金融体系或分裂(如美元与人民币阵营)。美国媒体认为中国不再考虑美国利益,预示全球贸易体系潜在分裂。
中国此次禁令是多年积累的战略反击,核心是通过CMRG集权和“基石计划”提升自给率,打破国际巨头垄断。非洲项目投产、人民币结算推广和北铁指数推出,标志着中国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定价。未来,全球铁矿石市场可能向多极化发展,人民币结算或成新常态,但金融体系分裂风险上升。中国行动彰显其在资源领域的决心,也引发对全球贸易秩序的重新思考。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