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这里的铁路人,为啥一天要换三次工作服?

这里的铁路人,为啥一天要换三次工作服?

穿越疏影枫桦,穿越苍茫林海

穿越霜凝钢轨,穿越深谷密林

秋日的大兴安岭

是大自然的丹青佳作

4182次林区公益性“慢火车”

每天穿行林海

见证铁路守护者的“一天四季”

9月22日,清晨6时的牙林线北部气温仅有零下1摄氏度,秋日的大兴安岭间,红松、白桦在晨光中晕染出深浅交错的色块。

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海拉尔工务段金河线路车间阿龙山线路工区工长张玉满顾不上欣赏这番景致。他套上薄羽绒服,将拉链拉严至下颌,正弯腰清点着拨道器、水平仪等工具。今天,他们要带着这些十几公斤重的工机具穿越密林,开展曲线拨道作业与路基沉降整修,脚下的钢轨已泛起一层白霜,泛着冷硬的光。

穿越密林的小路

牙林线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是沿线百姓出行的“生命线”,这段铁路的检修维护工作由阿龙山线路工区负责。这里地形复杂,山高路陡,铁路线多穿行于密林中,年无霜期仅有86天,冬季最低气温时常跌破零下40摄氏度。刚入9月,便已呈现“早冬午夏”的景象,清晨气温跌破冰点,中午却能暖如初夏。

“这几天气温变化较大,一早零下1摄氏度冻得缩脖子,中午能飙到20摄氏度左右,山风都带着暖意。”张玉满边说边把防寒服和外套一股脑脱下来,里面只穿了件深黑色半截袖,随手从工具袋里翻出黄马甲套上——这是工区的作业专用马甲,轻便又醒目。

背着十几公斤的工机具在密林中穿行时,他还裹得严实,这会儿半截袖后背已洇出一片深色汗痕,他说:“枝丫剐得衣服哗啦响,脚下落叶没到脚踝,扛着拨道器走15分钟,再遇上中午这温度,不脱衣服就得捂出痱子。”

“你看这段曲线轨道,受前期冻胀和雨水影响,方向已经偏了10多毫米,必须精准拨回原位;那边路基雨后又下沉了3厘米,不及时夯填整修,列车经过时容易晃车。”张玉满指着前方的钢轨,中午的阳光把钢轨晒得温热,指尖触碰到轨面时他不再缩手,“早上摸钢轨像摸冰坨,中午倒正好干活,曲线拨道靠撬棍合力‘较劲’,路基整修得先敲碎表层冻土再填夯,加上来回扛工具,一天忙得脚不沾地。”

17时,气温再度跌至零下2摄氏度,寒风卷着落叶掠过道床,张玉满赶紧把外套重新穿上。“这天气比过山车还刺激,早上戴棉帽,中午穿半截袖套黄马甲,晚上又得裹成‘粽子’。”他指着远处的山峦,“你看那片白桦林,叶子都快落光了,其他地方的同事这会儿估计还在穿秋装呢!”

在阿龙山工区的工具房里,整齐码放着适应极端温差的专业装备。线路工小陈打开自己的工具包,里面分门别类装着大容量保温壶、加绒防滑手套、暖手宝,还有一小瓶防冻裂护手霜。“其他工区的同事早就穿惯了黄马甲,咱这儿得配着冲锋衣或者薄羽绒服换着穿,一天能换三回衣裳。”

班长郝家兴腰间的工具腰带磨得发亮,轨温监测仪、拨道器、水平仪别得整整齐齐,最边上还挂着个按压式喷壶。“这是钢轨防冻润滑喷剂,早上低温拨道得靠它减少摩擦,中午二十来摄氏度倒用不上,可早晚温差大,螺丝扣一冷一热容易卡涩,还得提前喷好。”他对着钢轨与枕木的缝隙按了下喷嘴,细雾带着淡淡的矿物油味散开,“咱们这里得跟冻土、密林和温差‘三重较劲’,路基一冻一化就下沉,扛着工具穿越密林费劲儿,衣裳换慢了还得遭罪。”

暮色渐浓,职工们背着工具回到工程车,柴油炉上温着的饭盒飘出热气。张玉满烤了烤手,又用双手捂了捂被风吹得通红的脸颊,掏出手机给女儿发了张照片:自己穿着羽绒服,身旁放着叠好的黄马甲和半截袖,身后是秋日的密林。

“闺女总说我像变装的北极熊,其实我这是‘应季工装’。”他笑着滑动照片,展示着不同时段的穿着——清晨的防寒服、中午的半截袖配黄马甲、深的加厚羽绒大衣。

晚霞里,大家的黄色防护服在钢轨上闪烁着荧光,宛如跳动的火焰。大兴安岭的寒风掠过枕木,钢轨在余晖下静静延伸,这群背着工具穿越密林、一天三换衣裳的铁道守护者,正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寸轨道,用曲线拨道的精准、路基整修的扎实,守护着林区百姓出行的“生命线”。

供稿:《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黑龙江记者站(哈尔滨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图:胡艳波 康健 徐鑫

编辑:曲泊宁

审校:高珊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