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下属河南平煤神马人力资源公司数据科技中心(简称数据科技中心)分职场正式投运。 来自该集团一矿、二矿的60余名煤矿职工,在这里完成了职业身份的转变——从常年与煤层打交道的煤矿工人,转型为坐在电脑前处理数据的数字操作员。 这一转变,既是职工个人职业发展的“二次创业”,更是平煤神马集团以人力资源转型撬动产业数字化升级的核心实践,为破解传统工业企业“人随产业转”的共性难题提供了可落地的探索路径。
转型之迫——“人往哪儿去”是难题
近年来,传统煤炭企业逐步进入“优化整合期”——一方面,落后产能需逐步退出,另一方面,随之产生的富余人员及转岗待安置职工的安置问题,成为企业转型路上必须跨越的“第一道坎”。
以平煤神马集团下属平禹煤电公司为例,“如何让富余人力从‘安置负担’转变为‘发展动能’,如何让习惯了传统岗位的职工跟上技术变革节奏”,曾是该公司领导班子的重点议题。而这一问题,也是全国众多传统煤炭企业在转型中面临的共性挑战:若人员安置不当,不仅会影响职工生计,更会制约企业向数字化、多元化方向转型的步伐。
在此背景下,平煤神马集团将突破口锁定在“人”的转型上。破解传统产业发展瓶颈、激发新活力,核心在于让富余人力资源与数字产业需求精准对接。而数据标注产业作为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基础环节,凭借技术门槛适中、用工模式灵活等特点,成为连接传统煤矿职工与数字产业的“最佳桥梁”。
破局之策——分职场助力“培训+就地就业”
“在选煤厂干了11年,每天重复相同流程,安稳但没冲劲。现在数字经济这么火,矿上建数据分职场,既能学新技能,又能为未来谋出路,我必须报名。”一矿选煤厂职工胡叔轩的话,道出了不少渴望突破“舒适区”的煤矿职工的心声。
转型意愿之外,更多职工面临着“现实顾虑”。
平禹煤电公司职工马水玲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平禹二矿关闭后,她一度陷入再就业困境,“上有老下有小,人到中年找工作本就难,更怕新技术学不会,最后两头空”。这种“怕学不会、怕离家远、怕适应不了新环境”的担忧,像一堵“无形的墙”,挡住了不少职工的转型脚步。
为推倒这堵“墙”,平煤神马集团为数据科技中心分职场设计了“集中培训+就地就业”的核心模式,精准消除职工顾虑:推出从“零”开始的定制化培训,培训课程完全贴合煤矿职工基础,从计算机基础操作、数据概念入门,逐步深入到图像标注、3D点云处理等专业技能。每节课配套实操练习,由经验丰富的导师“手把手”指导,确保职工能跟上节奏。
“刚开始标注规范时手足无措、急得直哭,经过一个月培训,现在能精准框出目标,多亏了老师的耐心指导。”马水玲的反馈,印证了培训的有效性。
为确保职工能在“家门口”就业,分职场直接在各矿、各子公司设立办公室,职工经培训合格后,无需离开原单位、原生活环境,直接在“家门口”上岗。同时,职工劳动关系保留在原单位,职工无需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大大降低了心理压力与适应成本。
这种模式彻底打消了职工的顾虑。如今,马水玲已能独立完成图像标注、数据分类等复杂任务,从“待业焦虑”转变为“上岗安心”。像她这样的职工,在平禹煤电公司还有35名(含刚结业待上岗人员)。
一矿分职场投入运行后,不仅有50余名职工实现“就地转型”,更跳出了“煤炭生产”的局限,向“煤炭+数字服务”的多元方向发展。正如一矿负责人所说:“分职场既给了职工新出路,也为企业开辟了新未来。”
升级之效——从“一人转型”到“全域数字生态”
眼下,该集团数据科技中心的分职场建设正加速推进:六矿分职场已进入筹备收尾阶段,八矿选煤厂分职场也在有序推进中。随着一个个分职场在各单位“落地生根”,平煤神马集团正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域的“数字岗位网络”——这些分职场如同一个个“数字驿站”,持续将富余职工转化为数据标注产业的从业人员,形成“职工转型、产业壮大、更多岗位”的正向循环。 截至目前,该集团已通过分职场建设累计安置富余人员数百名。对职工而言,数字岗位不仅意味着稳定的收入,更意味着职业发展的“新赛道”——从“传统产业工人”到“数字化技能人才”的身份转变,让他们在行业变革中站稳了脚跟,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对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的“数字化转型”不仅解决了安置难题,更开拓了数据标注这一新兴业务,成为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的重要支撑,真正实现了“产业升级与人力资源盘活的良性互动”。 从解决“一人转型”到“全域数字生态”,平煤神马集团的实践证明:传统工业企业的转型,无需“一刀切”地抛弃原有职工,通过精准对接数字产业需求、搭建本地化转型平台,既能让职工“跟得上”,也能让产业“转得顺”。
作者:薛亚丽 版面编辑:樊菲
编辑
来源:中国煤炭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