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发布《矿山智能机器人重点研发目录》,推动矿山智能机器人研发应用。
在皖北煤电集团招贤矿业公司,通过加快矿山智能机器人应用,推动险累苦脏岗位由机器人替代,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的实践正逐步深入。
全能“巡检员”直面巡检难题
“以前,每天都要下硐室,高压柜、水泵、变压器,一个个查过去,一趟就要半天。”从事井下机电巡检工作30余年的高翀告诉笔者,“硐室里噪声大、粉尘浓度高,还得时刻提防触电风险。仅测量一遍电流电压就要五六分钟,更别说仔细看仪表、听异响了。”
招贤矿业公司机电部部长黄威坦言,传统人工巡检存在明显短板,单次巡检耗时长达90分钟,覆盖率不足60%,仅能关注关键参数;人员技能、责任心不同,易导致故障漏判;固定摄像头存在视野盲区,数据存储与切换任务繁重,难以实现实时预警。
为此,2023年底,招贤矿业公司联合相关研发单位,在井下一号变电所、中央变电所以及水泵房部署矿用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
据介绍,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采用本质安全型设计,集成十大核心功能模块,实现“感知—传输—控制—充电”全链路保障。
笔者在招贤矿业公司集控中心大屏上看到,智能巡检机器人正沿着轨道缓缓行进。30倍变焦、1080P分辨率的可见光摄像仪传回设备外观、开关状态等信息;10倍变焦、720P分辨率的红外热像仪同步生成热视图像,实时捕捉设备温度;4路全向声学相机捕捉设备运行噪声,自动识别轴承磨损、电弧放电等异响。
“它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全能巡检员。”黄威说,“可见光摄像仪相当于眼睛,红外热像仪是体温计,声学传感器是耳朵,气体检测模块是鼻子,加上智能‘大脑’,实现多参数协同感知。”
定制化方案破解安装难题
井下环境复杂,设备安装面临空间狭小、防爆防尘、信号传输等多重挑战。
“3个硐室布置跨度分别为70米、90米和70米,结构各异,必须量身定制轨道方案。”黄威解释说,一号变电所采用“直线+U型”轨道,总长145米;中央变电所与水泵房采用200米直线轨道穿防火门连贯布置,实现单机器人跨区域巡检。
为确保数据实时回传,巷道内已实现5G信号覆盖。当电量低于20%时,智能巡检机器人会自动寻找最近的充电点充电。
智能巡检机器人并非孤立运行,而是煤矿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的“前端感知节点”。
招贤矿业公司构建了“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应用层”四层架构:机器人采集的数据通过5G信号传输至井下通信子站,再经光纤上传至地面集控中心;平台集成数据存储、算法分析、可视化展示功能,支持实时监控、智能预警和统计分析;并对接生产管理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实现“巡检数据—生产调度—安全管控”联动。
“例如,机器人发现水泵房水位异常,平台会自动推送信号至生产调度系统,调整排水泵运行台数,避免发生溢水事故。”调度指挥中心技术人员介绍,“现在,我们坐在办公室就能掌控井下设备状态,故障处置效率较以往提升70%,设备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延长30%。”
据悉,自煤矿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投运以来,成效显著。
巡检效率大幅提升。机器人每日按“定时巡检+随机补检”模式完成6次全范围巡检,单次时长仅35分钟,较人工巡检缩短60%。覆盖率从不足60%提升至设备表计100%、开关状态100%、指示灯100%、外观破损检测率95%,基本实现“无死角”。
安全效益尤为突出。“最关键是实现了风险隔离。”黄威表示,“机器人将巡检人员与10千伏高压环境物理隔离,彻底消除触电、灼伤等风险。2024年,机电硐室人员安全事故发生率为零。”同时,故障预警准确率达98%,避免了多起潜在事故。
经济效益可观。2个机电硐室实现无人值守后,每年可减少岗位人员4人至5人,节约人工成本约25万元;通过提前预警,2024年避免停产事故2起,减少经济损失约120万元;机器人故障率低于0.5次/年,维护成本仅为人工巡检的30%。
招贤矿业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该公司将进一步优化智能巡检机器人AI(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复杂故障精准诊断;拓展移动范围,实现多硐室跨区域巡检;与数字孪生技术融合,在管控平台构建机电硐室数字孪生模型,形成“虚拟巡检+实体巡检”模式。
作者:吴琼 版面编辑:张翔
编辑
来源:中国煤炭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