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保供“顶梁柱”|大柳塔站:7亿吨煤的故事

保供“顶梁柱”|大柳塔站:7亿吨煤的故事

近日,陕蒙交界处的中国神华产权所属神朔铁路大柳塔站传来捷报——开站29年来,累计煤炭运量突破7亿吨随着一列万吨重载列车缓缓驶出,这个被誉为神朔铁路“冠军站”的能源枢纽,再次刷新了自己的纪录。

29年蝶变之路

作为神朔铁路的起点站、神东矿区煤炭外运咽喉,大柳塔站的29年,是中国能源运输升级的缩影。

1996年,大柳塔站刚开通时,站场里只有13名职工、5条股道和1条装车线。那时候,简易板房挡不住寒风,职工们裹着厚棉袄在室外接发列车,靠挥舞信号旗指挥蒸汽机车,手脚冻得发麻也不敢懈怠。

如今再走进站场,早已换了模样。8条股道纵横交错,2条环线装车线高效运转,电力驱动的万吨重载列车有序进出。

值班员柴源坐在调度室里,盯着CTC调度指挥系统屏幕,轻点鼠标就能完成装车指令,“以前装一列煤要大半天,现在自动化控制精度达国际水平,90分钟就能装满一列万吨列车,还能通过抑尘剂让煤炭运输‘零扬尘’。”

运量的飞跃更是惊人:大柳塔站年运量从最初的158.3万吨,一路攀升到如今的近3600万吨,成为神朔线最繁忙运煤专线。

回望2012年,环线电气化开通那天,全站职工守在站台上鼓掌——这条“电力动脉”,让大柳塔站的保供能力迈上了新台阶。

两代人的坚守与传承

“这是两代人用汗水拼出来的成绩!”看着屏幕上突破7亿吨的数据,大柳塔站站长王智军眼眶湿润。

老一代的“硬骨头”精神,是车站的底气。朱盖塔站区副主任刘鑫是1996年开站时的“元老”,他记得建站初期的每一段艰辛:“那时没什么先进设备,全靠人扛人守,冬天裹着厚大衣在站场待半天,手脚都冻得没知觉,却没人喊过累。”

退休职工徐清琼亲历三次扩能改造,每一次改造都是“新的起点”——运能要提升,技术就得跟上

到了货运员李红这一代,传承的是责任,创新的是方法。用她的话说,我们要靠技术让保供更高效。

她和同事们一起优化装车流程,改进应急方案,把“每车必查、每吨必保”的铁律,融入到智能监控的每一个细节里。

如今,站里32个摄像头24小时监控,师徒结对的第一堂课永远是安全规程,交接班时先讲风险点,通过定期打磨非正常行车技能、协作优化应急操作流程,以精细化管理让煤炭运输在“稳”与“安”的传承上,迈向“快”与“效”的新突破——10634天的安全运行纪录,就是这么“抠”出来的。

16朵“金花”

大柳塔站会议室的荣誉墙,是车站29年保供路的“功勋册”。

2010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授予“中央企业红旗班组”;

获评2022年,国家能源集团“金牌班组”与“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2023年4月,被评为“陕西省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五一巾帼标兵岗”;

此外,“安全生产先进班组”“巾帼班组”的称号更是连续多年收入囊中。而在这些沉甸甸的荣誉里,有近一半的荣光,来自货运女职工班组的坚守。

深夜11点的环线装车场,一列万吨列车驶入,从远处看去,整列车像一块块黑色豆腐块。

货运员刘翠和同事们四班倒、节假日无休,24小时紧盯屏幕,确保每辆车“不漏煤、不扬尘、不偏载、不超载”。

“别看女工们体型瘦弱,个个走路带风,干活麻利。不怕苦不怕累的铮铮铁骨是车务女工们具备的基本素质。”货运值班员王琴霞骄傲地说道。

大柳塔货运班组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勇姿态,肩负起繁重的货装组织工作,以日均发运9万吨煤炭的好成绩为国家能源保供持续发力。

夜幕下,又一列万吨重载列车驶出,满载的“乌金”将化作光明与温暖,点亮万家灯火。

扫码关注 中国神华

内容来源:包神铁路

编辑:石玉磊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