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山西兰花科技创业股份有限公司唐安煤矿分公司安全生产指挥中心,一幅全新的智慧矿山画卷徐徐展开。这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黑脏累”,而是以5G网络为中枢、以数据为血脉,实现了从人控到数控、从自动到智能的跨越。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2025年5G工厂名录》,唐安煤矿分公司成功入选。
86台5G基站支撑生产运行
走进唐安煤矿分公司安全生产指挥中心,仿佛进入了一个正在执行高科技任务的“作战室”。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数据如蓝色江河般奔流不息,实时画面从井下数百米深处清晰回传。
屏幕左侧显示的是3307智能化综采工作面,采煤机正按预设轨迹稳步推进,液压支架自动跟进、支撑顶板,像一支训练有素的“钢铁卫队”;右侧动态曲线则实时展示着主运皮带转速、瓦斯浓度、电流负荷等关键指标。所有数据均依托唐安煤矿分公司86台5G基站,以毫秒级速度传输至地面。
“现在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启动整个采煤流程。”操作员温文军这样描述道。他坐在整洁的控制台前,监控着从煤壁截割到煤炭输送的全过程。
3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采煤机司机必须身处井下,在粉尘弥漫、噪音轰鸣的环境中手动操作;液压支架工需弯腰穿梭于支架之间,凭经验判断何时移架、如何支撑。如今,5G网络的高带宽和低时延特性,让“地面远程采煤”从愿景变为现实。
掘进作业一向是劳动强度最高、安全风险最高的环节之一。唐安煤矿分公司综掘一队队长毕利军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掘进机司机必须在机器上近距离操作,皮带机尾还得依赖综掘机拖移,效率低,还容易出事故。”
而今,在5G技术加持下,掘进工作面焕然一新。综掘机已完全具备视距遥控和自动截割功能,司机可在数米之外的安全区域操作设备,安全水平显著提升。皮带机机尾具备自移功能,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先进的锚杆钻车取代了传统的气动钻机,仅需两人即可完成顶板和侧帮锚杆锚索的施工工作。
5G技术的应用,还让掘进设备具备了远程监控和诊断功能。维修人员能够远程指导故障排查,有效缩短了设备停机时间。
“掘进工作面更平整、作业更安全,效率也更高了。”毕利军总结道,“5G让我们在恶劣环境中做到人机分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科技保安全。”
“特殊员工”预测更精准
在唐安煤矿分公司,有一群不知疲倦的“特殊员工”——智能巡检机器人。
在地面压风机房,一台银灰色的机器人正沿轨道缓缓滑行。它头顶上的云台摄像机不停扫描仪表读数,身体搭载的红外热像仪实时监测着电机温度。借助5G网络,所有数据每秒钟3次回传至智能平台。一旦发现异常,哪怕仅是0.5摄氏度的升温,智能巡检机器人也会立即告警。
“以前要靠老师傅三班倒、肉眼排查隐患,不仅累,还容易疏忽。现在,智能巡检机器人24小时在岗,故障识别率大大提高。”压风机房负责人张三英指着大屏上的数据说,“去年,故障率同比下降了40%,设备生命周期也显著延长了。”
类似的“钢铁巡检员”已在唐安煤矿分公司全面应用:主运皮带上的AI摄像头能在0.3秒内识别铁器、杆木等异物,并自动联动停机;井下水泵房根据水位传感数据实现自动轮切排水;6千伏变电所依托遥测、遥信、遥控、遥调、遥视和AI视频监控“五遥一视”系统,实现无人值守……目前,唐安煤矿分公司已完成8处关键场所的智能化改造,逐步构建起机器为主、人工为辅的运维新机制。
系统化推进“三网融合”
唐安煤矿分公司的5G网络建设并非单点突破,而是实现了系统化推进。该分公司创新采用“三网融合”组网架构,率先实现有线无线一张网、通信调度一张网、井上井下一张网,从源头上打破了信息孤岛。
2022年12月,唐安煤矿分公司建成可覆盖全矿的4G+5G无线通信系统,一举解决了长期困扰煤矿的“通信死角”问题。如今,在井下,矿工不仅可以随时拨打语音电话,还能进行高清视频通话。
唐安煤矿分公司将5G核心网直接部署在矿区,形成一套完全自主可控的独立通信系统。即使外部网络中断,井上下通信依旧能正常运转,极大增强了生产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在此基础上,5G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合,覆盖了从开采、掘进、运输到安全监控、设备运维的全链条。每一个环节都具备自我感知、实时分析、智能决策的能力,形成了统一联动的智能化生产管理体系。
“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通过统一网络、数据融合和业务重构,实现安全生产、效率提升和成本优化的多重目标。”唐安煤矿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未来,唐安煤矿分公司将继续拓展5G技术应用深度,推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与生产运营结合更紧密,不断挖掘智能化建设背后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作者:牛祥 李鹏 赵岩滨 版面编辑:王世雅
编辑
来源:中国煤炭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