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策划
P15-34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城市面临着洪涝、干旱、水生态等多重水安全风险挑战,冲击着现代城市的安全底线。近期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将“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作为城市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全面守牢城市水安全底线,提升城市水安全韧性,强化城市水安全保障,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内在要求。本刊策划推出“新形势下城市水安全韧性提升专题,特邀院士、专家学者,聚焦城市洪涝防控、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供水保障等方面,从理论创新、技术突破、案例实证等维度展开研究阐释和深入探讨,本期起将连续三期刊出,意在为新形势下韧性城市建设提供水安全策略,助力更多城市在应对水的挑战中更具生命力、更可持续。
目 次
特 稿
1 让母亲河永续惠泽子孙后代
李国英
特别关注
·“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4 珠江流域片“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总体思路对策
吴小龙
10 变化环境下“十五五”时期提升防洪安全体系能力思路与对策
赵钟楠,曹雪健,赵宝旭等
前 沿
·新形势下城市水安全韧性提升专题
15 新时期大型城市洪涝灾害防控及思考
张建云,宋晓猛,贺瑞敏
22 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的难点及对策探讨
梅超,刘家宏,王佳等
27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洪潮涝防御韧性提升创新实践与思考
杨芳,张印,张鹏等
水资源管理
35 基于分层解析的水资源空间均衡量化与调控
游进军,马真臻,蒋云钟等
41 安徽省长江以南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研究
蔺鑫,黄军,王万
水旱灾害防御
48 气候变化背景下浙江典型流域短期强降水演变趋势及防控策略
陈宇婷,陈筱飞,朱欣超
工程建设运行
57 深埋长大隧洞穿越活动断裂带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以云南滇中引水工程狮子山隧洞为例
欧阳林,张世强,任恒钦等
66 山东中小河流治理现状及问题策略
温传磊,吕艳,巩玉成等
摘 要
特别关注
珠江流域片“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总体思路对策
吴小龙
摘要:珠江流域在地理区位和发展格局上具有独特优势,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承载地。面对新阶段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气候变化加剧的挑战,科学编制流域“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至关重要。在梳理珠江流域“十四五”时期保护治理成效的基础上,从“基础更牢固、保障更有力、功能更优化、形态更高级”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十五五”时期珠江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态势,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珠江水安全”流域水利工作总体目标,系统阐述“坚持流域治理和区域发展相结合、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五年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结合”规划思路,以及着力破解四大挑战、注重提升四种能力、强化实施六条路径的规划重点,为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好珠江流域片“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提供参考。
变化环境下“十五五”时期提升防洪安全体系能力思路与对策
赵钟楠,曹雪健,赵宝旭,陈康
摘要:受全球气候变化等影响,洪水灾害的突发性、极端性、反常性、不确定性日益凸显,防洪安全保障形势日趋严峻复杂,亟须提升防洪安全体系能力,在更高水平上保障我国水安全。在系统分析变化环境下我国防洪安全面临的新挑战、新要求、新变化、新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蓄滞泄、人地水、点线面、守和弃、灾和利、洪和涝等防洪安全体系能力建设的重大关系内涵,提出了“十五五”时期提升我国防洪安全体系能力的思路与对策。强调要加强空间统筹规划避免人为加大洪水风险,聚焦流域防洪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加大资金投入确保防洪设施长期发挥效益,一体提升蓄泄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推进我国防洪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以防洪体系的系统性、可靠性有效应对洪水灾害的突发性、不确定性,为新阶段有效应对洪水风险、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提供参考
前 沿
新时期大型城市洪涝灾害防控及思考
张建云,宋晓猛,贺瑞敏
摘要:城市洪涝灾害防控是国家防洪安全的重大需求,也是保障国家水安全战略的重要基础。新时期城市洪涝灾害防控面临诸多挑战,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呈现趋多、趋频、趋强、趋广态势,城市暴雨洪涝灾害突发性、极端性、反常性日益明显,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从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我国城市洪涝灾害防控的新要求、新型城镇化战略带来的新任务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新挑战等视角出发,深刻剖析了我国城市洪涝主要成因,其中自然禀赋决定了我国城市洪涝基本格局,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是城市洪涝灾害多发重发的主要诱因,而快速城市化发展成为城市洪涝的重要推手。基于上述挑战,提出复杂条件下城市洪涝风险防控与综合应对策略,包括更新防控理念、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城市排水除涝和防洪工程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地面和地下空间,加强重要基础设施防护;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加强监测和预报预警,强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城市洪涝风险评价,制定风险防御方案,完善联防联控机制,提升城市应急减灾管理水平,以期为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维护城市公共安全和保障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的难点及对策探讨
梅超,刘家宏,王佳,宋天旭,张克寒
摘要:受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我国极端暴雨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广度均呈上升趋势,制约了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从全球气候变化、国家水安全保障需求和洪涝风险演变等方面分析了城市洪涝防控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在回顾现有防洪与排涝体系建设成效基础上,剖析了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的难点,包括水循环系统不确定性增强、洪涝防治技术标准衔接不畅、防洪工程和排涝工程调度统筹难度大、水系统常态与应急调度协调困难和洪涝灾害链传播特性复杂等。针对上述难点问题和需求,面向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从城市洪涝形成与防控全过程的视角,提出5个方面对策建议:夯实洪涝治理的科学基础、构建洪涝协同治理制度标准、优化城市洪涝协同防御体系、统筹城市水系统常态与应急管理及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韧性。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加强城市水安全保障提供一定参考。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洪潮涝防御韧性提升创新实践与思考
杨芳,张印,张鹏,佘敦先,李旭东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受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该区域洪潮涝灾害风险加剧,并成为制约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水安全问题。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对城市洪涝韧性防御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建设契机。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洪潮涝灾害特点及面临的形势,系统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防洪(潮)排涝实践。粤港澳大湾区现已形成流域-湾区-城市防洪(潮)排涝体系,在洪涝统筹治理、高标准海堤建设、智能监测预报、复杂水网联排联调等技术方面实现了突破,并将洪涝安全纳入城市开发刚性约束,积极推动粤港澳的标准协同。在总结国际湾区洪潮涝防御实践先进经验基础上,以城市更新为契机,围绕韧性城市建设目标,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洪潮涝灾害综合防治模式,并就高标准设防下的防洪(潮)排涝工程规模确定、多元分散理念下的工程体系布局、跨部门协同的体制机制建设等提出具体建议。研究可为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洪潮涝防治体系、整体提升城市防洪(潮)排涝韧性提供基础参考,也为更好地指导新一轮城市更新提供思路。
水资源管理
基于分层解析的水资源空间均衡量化与调控
游进军,马真臻,蒋云钟,王婷,王慧宁,李宁博
摘要:“空间均衡”是新时期立足国情水情、统筹水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目标。尽管当前已形成“水与发展、保护需协调适配”的空间均衡理念共识,但在多维协调关系解析、空间均衡相对性动态性、可利用水资源范围与边界、水源开发强度均衡性等认知和方法上仍有局限,导致空间均衡理念难以落到实处,未能有效转化为治水动能。紧扣国家水网和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建设需求,构建“认知-诊断-调控”的空间均衡分层解析路径。认知层面,基于适水发展理念提出“多维协调、分布均衡”的空间均衡内涵,前者突出水-经济-生态多系统交互协调性,后者关注空间上的合理分布与均衡匹配;诊断层面,前置保护要求,从水与发展、水源开发两方面构建可量化评估的指标体系,提出“全域-单元”联动的识别方法,建立从宏观多维协调关系到微观状态分布均衡的量化表达,识别问题和调控需求;调控层面,基于诊断结果明晰调控方向,提出保护、发展与开发协同调控的对策措施。方法可为科学判别水资源空间均衡状态、精准实施水资源调配提供决策支撑,丰富高质量发展下的水安全保障实践路径。
安徽省长江以南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研究
蔺鑫,黄军,王万
摘要:针对安徽省长江以南地区当前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城乡供水依赖单一水源、灌区水源工程覆盖率低、现有水库群调节库容难以平抑季节性丰枯波动及特枯年份区域性缺水现象频发等问题,整合长江干流、青弋江、水阳江等骨干河道和陈村、港口湾等控制性水库结点,构建基于水利工程网络结点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设置涵盖供水保障、生态维护、农业灌溉、水力发电的多目标函数体系,并耦合区域降雨径流特征、动态用水需求及工程调度规则等边界条件。经多情形模拟计算,在综合分析区域水资源禀赋条件(时空分布、可用水量等)及在建/拟建水资源配置工程布局基础上,形成空间均衡的水资源配置方案:构建安徽省长江以南地区“两横多纵、河湖联通、分布组网”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保障安徽省长江以南地区实现城乡供水安全韧性明显提升、江河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水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等目标。该方案可为安徽省长江以南地区落实“四水四定”提供核心支撑,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水旱灾害防御
气候变化背景下浙江典型流域短期强降水演变趋势及防控策略
陈宇婷,陈筱飞,朱欣超
摘要:为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浙江省中小流域短期强降水演变规律及防控路径,选取椒江流域为研究对象,聚焦短期强降水,选取柏枝岙站和沙段站的逐日降水、流量等长系列数据以及最大1d、3d、5d、7d降雨及径流特征值,采用线性倾向分析、Kendall检验、Pettitt突变检验等方法开展研究。结果显示:两站短期强降水年际变化显著,时间尺度越小,变差系数和极值比越大;柏枝岙站近20年和沙段站近10年强降水频次明显增加,各特征序列总体呈不显著增加趋势;柏枝岙站短期强降水在21世纪初期发生突变,突变后均值较之前增加20%以上,而年降水总量无显著突变,反映出年内降水分布更加不均。径流方面,洪峰流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流量增加趋势较降水放缓,显示出防洪工程的正向作用。据此提出完善“增蓄、分洪、快排、强防”的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数字孪生流域、强化洪水风险管控等策略,为中小流域应对短期强降水提供参考。
工程建设运行
深埋长大隧洞穿越活动断裂带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以云南滇中引水工程狮子山隧洞为例
欧阳林,张世强,任恒钦,蒋继彬,甲茨拉姆,赵磊
摘要:云南滇中引水工程狮子山隧洞全长21.17km,隧洞最大埋深694m,狮子山隧洞4号支洞下游主洞穿越F₁₆程海—宾川活动断裂带。该断裂带为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断裂带,具有围岩软、地应力高、渗水量大、泥质夹层多等工程地质特点。施工过程中,揭露出该活动断裂带围岩破碎、岩体强度极低、滴水/渗水等现象,出现了日变形量大、初喷混凝土开裂脱壳、塌方等问题,结合超前地质预报成果,综合判断该段具有突涌水B级和极严重挤压变形的风险。施工时通过开挖前的超前探测、超前预固结灌浆、超前支护,开挖时加大预留变形量、优化开挖工法、加强初期支护、增加临时横撑、加强施工期临时监测等,以及开挖后及时跟进混凝土二次衬砌和开展永久监测等联合施工技术方案,成功解决了该断裂带面临的涌水突泥、垂直水平位移变形大、围岩极不稳定等特殊不良地质洞段技术难题,保障了隧洞顺利穿越F₁₆程海—宾川活动断裂带,其关键技术可为大型引调水工程穿越类似活动断裂带隧洞施工提供参考。
山东中小河流治理现状及问题策略
温传磊,吕艳,巩玉成,白洁,高超,杨鑫
摘要:中小河流作为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系统治理是提高区域防洪能力的重要举措,对于支撑国家水网建设、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展山东省中小河流治理现状调查评估,摸清了2009—2022年规划实施情况,总结了中小河流治理成效,梳理发现当前山东省中小河流治理存在防洪力量较薄弱、缺少以流域为单元的系统规划、治理理念和模式仍需要巩固提升、治理投融资机制和管护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提出了坚持系统治理与整体规划、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建立全过程责任机制、创新治理建设管理机制、提升河流治理数字化水平、强化监督指导和运行管护机制等对策建议,从而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实水安全保障。研究成果可为其他地区中小河流治理管理提供参考
责编 | 张瑜洪
排版设计赵墨
校对 王慧
审核 | 杨轶
监制 | 李坤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