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什么是沉积岩容矿铜矿带?占铜矿资源量的比例是多少?

什么是沉积岩容矿铜矿带?占铜矿资源量的比例是多少?

沉积岩容矿铜矿带是一种重要的铜矿类型。下面解释它的基本概念、全球资源量占比以及一些主要特征。沉积岩容矿铜矿带简介沉积岩容矿铜矿带(Sediment-Hosted Stratiform Copper Deposits,简称SSC或SHSC),主要是指那些铜矿体以层状或似层状形式赋存于特定沉积岩系中的矿床。这类矿床的形成通常与大陆裂谷、克拉通内盆地等拉张性构造环境有关,经历了复杂的“沉积-改造”过程。其核心成矿过程可以概括为:在干旱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地表岩石(如玄武岩、花岗岩)风化形成富含铜等金属元素的“红层”(氧化环境)。这些金属元素被流体(如盆地卤水)淋滤并运输,最终在适宜的还原环境(如富含有机质或硫化物的泥岩、粉砂岩、碳酸盐岩)中沉淀富集,形成硫化物矿物。后期构造活动或热液事件可能对先期形成的矿体进行改造和叠加富集。全球铜矿资源量占比沉积岩容矿型铜矿床是全球第二大的铜矿类型,其资源量和产量在全球铜矿供应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矿床类型占全球铜资源储量比例主要特点斑岩型铜矿约 69%储量大但品位较低,是全球最主要的铜矿类型沉积岩容矿型约 20%规模大,品位中等,是重要的铜和钴的来源岩浆硫化物型约 5.1%火山块状硫化物型约 4.9%铁氧化物铜金型约 4.7%矽卡岩型约 2.2%沉积岩容矿型铜矿提供了全球约23%的铜产量约20%的铜储量。值得注意的是,此类矿床常富含钴、银等伴生金属,其钴资源量占比甚至高达48%,产量占全球的68%,是全球最重要的钴来源主要特征沉积岩容矿铜矿带具有一些独特的地质特征:
  1. 层控性与岩控性:矿体严格受特定的地层层位和岩性控制,多产于海相或陆相盆地的特定沉积单元中,特别是由红色(氧化相)向灰色(还原相)过渡的层位。
  1. 典型的矿物分带:在空间上常呈现规律的矿物分带现象。从氧化环境(如红层)到还原环境(如富含有机质的页岩),硫化物通常呈现辉铜矿(Cu₂S)→ 斑铜矿(Cu₅FeS₄)→ 黄铜矿(CuFeS₂)→ 黄铁矿(FeS₂)的分带序列。这是含矿流体在迁移过程中物理化学条件(如氧逸度、硫逸度)变化的直接结果。
  1. 后期改造与富集:许多矿床都经历了后期地质作用(如构造活动、低温热液事件)的改造,使得金属元素进一步活化、迁移和再富集,形成更富的矿体或脉状矿化。
  1. 规模与品位:这类矿床可以形成规模巨大的矿带,单个矿床储量可达百万吨甚至千万吨级。铜品位通常为中等(1%-3%),但不同矿床类型间差异较大,例如中非铜带内的角砾岩型铜钴矿平均品位可达2.16% Cu和0.29% Co,而页岩型平均品位约为1.41% Cu和0.17% Co。
世界著名实例全球有几个著名的沉积岩容矿铜矿带:
  • 中非铜钴矿带(Central African Copper belt ):横跨刚果(金)和赞比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沉积岩容矿铜矿带,也是全球最大的钴资源来源地。该带铜资源量约18.7亿吨,钴资源量约1252万吨(数据截至2022年)。
  • 波兰 Kupferschiefer 铜矿带:欧洲重要的铜银产地。
  • 中国云南东川铜矿带:我国重要的铜矿产地之一,其成因也与沉积岩容矿和后期改造密切相关。
总结总而言之,沉积岩容矿铜矿带是形成于特定沉积盆地中,受地层、岩相和后期改造多重控制的重要铜矿类型。它作为全球第二大铜矿类型,提供了约 20%的铜资源储量23%的铜产量,并且是钴、银等关键金属的主要来源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