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矿业投资人的困境与出路:国内挑战与海外机遇
2025年09月04日 19:16
海外矿业投资
责编:戚金荣
作者:海外矿业投资
我们将论述中国民营矿业投资人在国内面临的生存问题以及为何海外成为未来发展方向。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
- 国内民营矿业的生存困境:分析介绍政策限制、资源获取难、经营成本上升等挑战。
- 海外矿业投资的战略机遇:分析全球资源分布、一带一路机遇、市场化环境等优势。
- 成功出海的关键要素与策略:分点说明战略定位、合规经营、本地化运营、风险管控等成功要素。
- 未来展望与建议:从政府支持和企业自身两个层面提出具体建议。
国内民营矿业的生存困境曾经作为中国矿业发展"半壁江山"的民营矿业企业,如今在国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根据中国矿业联合会的数据,2021年全国采矿权总数为41137个,其中民营矿山数量高达35157个,占比85.5%;民营矿山的矿石产量占全国矿石总产量的50.8%;工业总产值占矿业产值总量的35.2%;纳税占总额的37.5%;投资占总额的53.4%;吸纳了139万人就业,占总就业人数的40.2%。尽管贡献如此显著,民营矿业企业却在国内遭遇了多重困境。政策与准入限制近年来,国内矿业政策环境日益趋紧,民营矿山企业面临诸多准入壁垒和歧视性政策。一方面,中国实行了进口代理人制度,使得民营企业在海外获得的矿产难以销回中国。例如铁矿石的进口商从500多家压缩到了100多家,甚至有进一步压缩到20家的计划。这些资质限制对于海外三大矿山企业影响不大,却成为海外民企的重大障碍,进口代理商往往对海外民企非常苛刻,"从压款到压品位再到索贿,让海外的找矿民企不堪重负"。另一方面,国内矿业权获取门槛不断提高,政策导向明显有利于国有企业。有的地方甚至明文规定整合主体必须为省内主要国有煤炭骨干企业,到期不参与整合将予以关闭,直接把许多民营煤矿排除在外。这种政策环境导致民营矿山数量急剧减少,数据显示民营矿山数占全国矿山数的比例在2014年前一直保持在60%以上,到2018年占比降至52.5%,目前民营矿山占比已不足50%,与民营企业总数10余年间增长超4倍形成了鲜明对比。资源与规模约束国内民营矿业企业普遍面临资源禀赋差和规模不经济的双重挑战。绝大多数民营矿山属于中小型矿山,全国约2.8万处矿山中,中小矿山占比90%,其中金属、非金属矿山约2.9万座,86.4%为小型。这些小型矿山因技术限制,常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如稀散金属综合利用率不足),与新的《矿产资源法》中"节约集约"原则相悖。此外,民营矿山业主投资规模普遍偏小,为节省资金,95%以上民营矿山企业均未按矿产品销售收入2%至5%的比例提取安全专项基金。加之综合机械化开采程度低、安全意识不强、管理水平低下、以及违规开采等原因,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据安监部门统计,自2006年以来,某地市民营煤矿事故占比高,民营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国有大矿死亡率的12倍,其资源回采率却不到国有大矿的1/3。经营成本与合规压力随着安全、环保政策的愈加苛刻,民营矿山的经营成本不断上升,生存发展环境日趋恶化。新《矿产资源法》的实施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 成本压力剧增:矿业权竞争性出让、生态修复费用、设备升级等成本叠加,使中小矿企利润率进一步压缩。
- 合规风险放大:信用管理体系下,违规企业将面临融资受限、市场准入排斥等连锁反应。
- 技术升级门槛: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需要资金与人才支持,中小矿企若无法突破,将丧失竞争力。
这些压力导致许多民营矿山整日在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中度过,企业数量逐年减少,发展信心明显下降。除砂石矿山等一些露天矿山因安全风险低、民营经济介入意愿比较强之外,其他矿山民营经济介入的积极性并不高,特别是高风险的井工煤矿,民营经济更是谈之色变、避之不及。金融支持与社会认同不足民营矿业企业在金融支持方面长期是"遗忘的角落",难以获得信贷支持,其他方面的政策也是限制多鼓励少、约束多扶持少。在一些地方,民营矿山甚至被视为破坏环境、影响安全的"过街老鼠",动不动就指令停产整顿、关闭取缔。这种社会认同不足和融资困境使得民营矿业企业雪上加霜。许多民营煤矿老板背负巨额债务,投资煤矿的资金多是贷款或是从亲戚朋友那里集资来的,煤矿关停后,银行每天的利息都让他们喘不过气来。有的老板投资的几亿的煤矿,最终不得不跑路,有的虽然没跑路,但也不敢回家,"家里能搬走的东西都被人搬走了"。2 海外矿业投资的战略机遇面对国内发展的重重困境,海外市场为中国民营矿业投资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全球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决定了矿业企业必须突破国界、地域限制,在全球配置资源。这是一条国际矿业巨头共同走过的道路,也是中国民营矿业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2.1 全球资源分布与需求缺口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巨大,许多关键矿产的对外依存度极高根据公开数据,我国铁、铜、钴、镍、锂这4种新能源金属对外依存度分别达80%、80%、95%、90%、70%左右。这为中国矿业企业加速"走出去"提供了根本动力。全球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意味着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完全自给自所有矿产资源,国际资源互补成为必然选择。特别是随着"双碳"战略的推进,中国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工业和制造业持续升级,对关键金属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海外矿产资源投资将成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重要途径。以下是主要新能源金属的对外依存度及主要来源地:表:中国主要新能源金属对外依存度及主要来源金属种类对外依存度主要海外来源地主要应用领域95%刚果(金)、古巴、澳大利亚锂电池正极材料90%印尼、菲律宾、俄罗斯锂电池、不锈钢70%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锂电池80%智利、秘鲁、刚果(金)电力设备、新能源车2.2 一带一路与政策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民营矿业企业出海提供了重大机遇。许多沿线国家矿产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与中国经济具有高度互补性。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拓展海外业务。2023年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鼓励民营企业拓展海外业务,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防范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长臂管辖"等外部战。这一政策为民营矿业企业出海提供了制度保障和信心支持。2.3 市场化环境与机制优势相比国内,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矿业投资环境更加市场化和开放,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更公平的竞争平台。这些国家通常对外资持欢迎态度,提供相对优惠的政策条件,尤其是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民营矿业企业因其市场敏感性强灵活度高创新力强,参与全球资源配置更具便利性。事实证明,民营矿业企业在"走出去"的步伐中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变化迅速的国际矿业市场取得的成效明显。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民营矿业企业作为中国参与全球矿产资源配置的生力军,已成为维护国家资源安全、确保供应链稳定的重要力量。2.4 成功案例与示范效应一批中国民营矿业企业在海外取得的成功,为其他民营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示范效应。洛阳钼业为例,2013年开始围绕铌、磷等战略金属或资源,及铜、钴、镍、锂等新能源金属进行国际化布局,目前已在刚果(金)、澳大利亚、巴西、印尼、玻利维亚等国收购或投资了优质矿山,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新能源金属生产商之一。随着公司在刚果(金)的TFM混合矿项目和KFM项目的全面投产,到2024年,洛阳钼业将成为全球前十的铜生产商和全球最大的钴生产商。这一成功案例证明了民营矿业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以下是成功出海的中国民营矿业企业典型案例:表:中国民营矿业企业海外投资成功案例企业名称主要海外资产所在国家矿产种类成就与影响洛阳钼业TFM铜钴矿、KFM项目刚果(金)铜、钴全球前十大铜生产商,最大钴生产商华友钴业铜钴矿刚果(金)铜、钴构建钴产业链优势青山集团镍矿及产业园印尼构建不锈钢和新能源电池产业链赣锋锂业锂矿澳大利亚、阿根廷全球领先的锂生产商3 成功出海的关键要素与策略基于先行者的经验和教训,中国民营矿业投资人要在海外取得成功,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关键要素和策略:
- 战略定位与资源选择:民营矿业企业应优先选择那些中国紧缺的战略性矿产,如新能源产业所需的铜、钴、镍、锂等金属。同时要考虑目标国家的资源禀赋、政治稳定性、法律环境等因素,避免盲目进入高风险地区。在选择具体项目时,应进行充分的技术和经济评估,确保资源的可靠性、可开发性和经济合理性。
- 合规经营与本地化运营:在海外运营中,要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和国际准则,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本地化运营是海外矿业投资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包括雇用当地员工、采购当地物资、尊重当地文化习俗等。洛阳钼业的经验表明,"秉承'负责任矿业,让世界更美好'的理念,持续为所有利益相关方创造最大价值,这是我们应对风险和挑战的最大底气"。
- 风险管控与危机应对:海外矿业投资面临诸多风险,包括政治风险、政策变动、文化差异等复杂风险。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准确把握矿业本质,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国际规则维护自身权益。同时,要有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和能力,保持与中国政府驻外机构的密切联系,在关键时刻寻求祖国的支持。
- 合作模式与融资创新:民营矿业企业可以采取多种合作模式进入海外市场,包括独立投资、合作开发、参股投资等。根据自身实力和经验,选择最适合的模式。在融资方面,可以积极探索创新方式,如项目融资、资源换贷款、与国内外金融机构合作等,降低资金成本和风险。
- 人才培养与组织建设:海外矿业投资需要大量的国际化人才,包括技术、管理、法律、财务等方面。企业应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国际化团队。同时,要构建适合海外业务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平衡总部管控和本地授权的关系,确保决策效率和风险控制的平衡。
4 未来展望与建议基于当前国内外矿业发展形势,中国民营矿业投资人的未来确实在海外,但这一转型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以下是关键建议:政府层面支持
- 改革进口资质管理:对国内企业在海外投资取得的矿产销售回国内,应给予"国民待遇",不再设置额外的资质要求。这将极大鼓励民营企业在海外为中国开发资源的积极性。
- 提供政策与外交支持:通过外交渠道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防范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外部挑战。在重要项目上提供国家背书和指导,帮助企业应对复杂局面。
-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为民营矿业企业海外投资提供更加便利的融资服务,包括贷款、保险、担保等,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风险。
企业自身努力
- 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开发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 加强合作与联盟:积极与国内外企业、机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可以考虑"抱团出海",通过区域资源整合或与大企业合作,共享技术、资金和矿业权资源。
- 注重可持续发展: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纳入企业决策全过程,实施负责任矿业开发,树立中国企业的良好国际形象。
行业协同发展
- 建立行业组织与平台:组建民营矿业国际发展联盟,促进信息共享、经验交流和业务协作,提升整体应对风险的能力。
- 开发共享数据库:收集整理海外矿业投资的目标国信息、法律法规、项目机会等,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减少重复工作和盲目投资。
- 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在矿山设计、设备制造、环境保护等方面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形成中国矿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未来5-10年,将是中国民营矿业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内矿业政策的进一步收紧和资源环境的约束加剧,以及全球对新能源金属需求的持续增长,海外矿业投资将成为许多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那些能够准确把握趋势、提前布局、具备国际化运营能力的企业,有望在海外市场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实现从本土企业向全球企业的转型。同时,海外投资也意味着面临更加复杂的风险和挑战,包括地缘政治风险、文化差异、市场波动等。民营矿业企业需要更加注重风险防控,增强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在探索中不断学习和成长,最终打造出中国的世界级资源公司。结论中国民营矿业投资人的未来在海外,这一趋势既是国内资源瓶颈和政策环境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全球资源配置和中国矿业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国内民营矿业面临的生存问题——包括政策与准入限制、资源与规模约束、经营成本与合规压力、金融支持与社会认同不足——迫使民营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海外市场提供了丰富的战略机遇,包括全球资源分布与需求缺口、一带一路与政策支持、市场化环境与机制优势以及成功案例的示范效应。通过正确的战略定位、合规经营、风险管控、合作模式和人才培养,中国民营矿业投资人完全有可能在海外市场开辟新的天地,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转型。最终,中国民营矿业企业的海外成功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也将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促进中国制造业升级、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做出重要贡献,实现企业、国家和东道国的多方共赢。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