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对话海外 | 张彭:跨越语言鸿沟,在热爱中生长

对话海外 | 张彭:跨越语言鸿沟,在热爱中生长

【编前】2025年5月踏上驻墨西哥之路,如今三个多月过去了,解放动力营销中心海外服务代表张彭跨越语言鸿沟,不仅在探索中慢慢积累成长,更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读懂了“热爱”二字的分量——正如他所说,“只要心中有光,再远的距离,都能抵达”。

初到异国:语言筑起的“迷雾”

小编:驻外之前,您的工作岗位是什么?什么原因让您选择驻外的?

张彭:驻外之前,我是长春工厂变速箱厂箱齿车间的机加生产班长,在机加这个领域一待就是23年。选择驻外,核心是想突破自己的“舒适区”,通过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跨文化沟通,让自己不只是“会干活的班长”,还能成为懂协作、有眼界的多面手。

小编:初到墨西哥,您的心情如何,面临哪些不适应?

张彭:最大的困扰是语言不通,还有当地的风俗习惯、交通规则和国内差异很大,都需要花时间观察适应。更具挑战的是,自己用了20多年的机加专业技能和经验,在新岗位上几乎用不上,而新岗位需要的技能,我才刚通过培训了解个大概。工作节奏上也得调整,要时刻留意时差,既要配合当地的工作时间,又得兼顾国内同事的办公时段,刚开始确实有些手忙脚乱。

破局之路:在变化中找方法

小编:您是如何克服语言沟通障碍的?当地同事或前辈有没有给过您特别的帮助?

张彭:为克服语言沟通障碍,我平时会主动向身边同事请教,还反复对比不同翻译软件的准确性,慢慢找到最贴合工作需求的工具,这个摸索和适应的过程大概花了40多天。特别幸运的是,适应期间同事给了我特别细致的指导——比如帮我在培训视频材料里添加西语字幕,教我用专门的软件学习日常基础用语,这些实用的建议帮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小编:现在回头看,这段时间除了让您学会了语言,还教会了您什么?

张彭:这段时间,我明显提升了沟通技巧。以前性子急,沟通时常常没把关键信息说透,导致对方回应也模糊。现在沟通前,我会先梳理清楚核心要点,放慢语速清晰表达,效果好了很多。我也切实体会到,耐心和细心不仅能让对方感觉舒适,更能让自己提高效率。

成长沉淀:读懂“热爱”的分量

小编:什么时候您突然觉得“自己真正适应了”?那一刻的心情是怎样的?

张彭:现在感觉还没有达到适应的最佳状态,只是有了一点进步而已。尽管现在和当地服务站沟通也是通过翻译软件,但是第一次独立和当地人完成沟通,还是有点小兴奋。

小编:和刚来时相比,您对“服务”的理解有什么变化?

张彭:“应付工作”与“自主工作”,在做事的过程态度和最终结果上有着天壤之别。而想要“自主”地把一件事做好,背后少不了“热爱”的支撑,这份热爱会让人愿意花心思琢磨细节,而非敷衍了事。

刚到岗位时,我以为“服务”只针对有直接工作往来的少数对象,但经过这段时间的实践才真切体会到,需要我们服务的从来不是那一小部分人,而是所有有需求的群体。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在一次次对接、解决问题中沉淀出的真实感悟。

小编:想家的时候,您会用什么方式排解?

张彭:想家时,我会和家人视频通话,每天和家人约定一个固定时间连线,听听他们讲家里的日常琐事,看看家人的精神状态,心里悬着的牵挂就落了地,思乡的情绪也能慢慢平复下来。

前路展望:把 “远方” 走成 “主场”

小编:这三个多月,您觉得自己最大的成长是什么?

张彭:最大的成长就是通过一些案例增加了一定的经验,在摸索中基本熟悉了几种应用软件的操作——这些能力都是从“完全不会”到“能熟练用”一步步建立起来的。接下来,我希望能尽快完成手头资料的翻译工作,提前做好准备,避免后续需要时临时赶工。

小编:面对未来可能遇到的新挑战,您心里有底吗?

张彭:对于未来可能遇到的挑战,心里会有一点未知的恐惧感,毕竟经验浅薄,应对思路有限,但我相信,只要摆正心态,自主学习,虚心请教,所有遇到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小编:最想对即将踏入海外的新人说些什么?

张彭:面对新岗位,大家难免会因未知而感到迷茫,遇到事情时也容易手足无措。但只要沉下心来,不急不躁、稳扎稳打,一切都会逐渐步入正轨。“路虽远,行则必达”,以此共勉。

张彭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突破,却藏着每个驻外新人都会经历的迷茫、突破与坚持。未来的路还长,但带着这份成长与热爱,他定然能把“远方”的陌生战场,走成自己得心应手的“主场”。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