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抗战生命线 | 铮铮铁骨守家国

抗战生命线 | 铮铮铁骨守家国

7月的山西阳泉狮脑山,松涛阵阵。狮脑山顶峰,百团大战纪念碑如一把锋利的刺刀直插云霄。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阳泉市狮脑山的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八路军烈士敬献花篮。接着,他参观了百团大战纪念馆展陈。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实物,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光辉历史,习近平不时驻足察看和沉思。

8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团大战极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如今,那场大战的一幕幕依然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回响。

序幕拉开:

一份“万万火急”的命令

正太铁路,这条1907年通车,横穿太行山,连接平汉、同蒲两条铁路的纽带在1938年被日军占领后,就成为日军军事运输和掠夺我国矿产资源的主要通道。

1939年冬,侵华日军开始推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并以正太铁路及其沿线隔绝八路军总部、第129师活动的太行抗日根据地与晋察冀边区的联系,企图以此为依托进攻抗日根据地。1939年年底至1940年春,国民党向山西新军和八路军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使日军的“囚笼政策”得以趁机推行,给抗日根据地造成严重困难。

在华北交通线中,正太铁路是日军在华北的重要战略运输线之一。于是,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和聂荣臻讨论确定破击正太铁路。

1940年9月24日,三八六旅突破榆社城垣。

1940年7月22日清晨,八路军总部一项命令传达到分处敌后的各师、军区领导人。这正是由朱德、彭德怀、左权签署发布的《关于破击正太路的预备命令》。预备命令指出,为打击敌人“囚笼政策”,打破敌进犯西安之企图,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并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决定趁目前青纱帐与雨季时节,敌对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沿线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击破正太路”。战役目的是,以彻底破坏正太线若干要隘、消灭部分敌人,收复若干重要名胜关隘据点,较长期截断该线交通,并乘胜扩大拔除该线南北地区若干据点,开展该路沿线两侧工作,基本上截断该线交通。总部要求,各部在战斗开始前对沿线侦察、粮食储备、爆破器材、部队调动、民众工作等做充分准备,同时规定“在战斗未发起前严格保守秘密,准备未完毕以前,战役意图只准告知旅级首长为止”。

8月8日下午,朱德、彭德怀、左权发出《关于破击正太路的战役部署》。这一份“万万火急”的命令,指明了各部作战地域、作战重点以及互相的策应配合,并规定“上列各集团及总部特务团统由总部直接指挥之”“限八月二十号开始战斗”。这场主动出击、打破“囚笼”的大战即将拉开序幕。

士气高涨:

地方游击队和民兵自发参战

8月20日夜,战役打响,一颗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与正太铁路沿线的弹火相交织,各路游击部队争先恐后地扑向敌人的据点。惊天动地的爆炸声、激昂的冲锋号声和机枪声,组成了一曲雄壮的战斗交响乐,响彻了正太铁路全线。

八路军总部原计划出动22个团的兵力,战役打响后各根据地士气高涨,八路军广大指战员和抗日根据地民众痛恨日军的“囚笼政策”,参战积极性非常高,因此各部投入了大量兵力,还有许多地方游击队和民兵参加作战,参战部队的规模迅速扩大,陆续达到105个团,约20万人。

8月26日《彭德怀、左权关于扩大宣传百团大战战果给各兵团的指示》,记载了“百团大战”定名的经过:“正太战役我使用兵力约百个团,于二十日晚已开始战斗,序战胜利已经取得,这次战役定名为‘百团大战’。”

主动斗争:

极大鼓舞全国军民抗战信心

百团大战共分3个阶段,八路军灵活的作战调度贯穿战役始终。

彭德怀在战场。

战役第一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从8月20日的红色信号弹始,为期20天的正太路破击战正式打响。八路军按照部署兵分三路同时进行:第1路在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的指挥下,破击正太铁路阳泉至石家庄段;第2路在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和政治委员邓小平的指挥下,破击正太铁路阳泉至榆次段;第3路在第120师师长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的指挥下,在同蒲铁路北段两侧一些主要路口展开大规模破击战。至9月上旬,晋察冀军区主力积极行动,有力地牵制了敌人,日军被迫陆续回调寿阳、阳泉、盂县地区守敌。同时,第120师对同蒲铁路忻县至太原段的破击,也使敌人难以继续从该线抽调兵力增援正太铁路。第一阶段各部同时出击,形成“全面开花”之势,当日军调集重兵反扑时,八路军又迅速化整为零,转为游击作战。

战役第二阶段,1940年9月20日至1940年10月5日。为扩大第一阶段战果,彭德怀、左权在《第二阶段作战部署》中指出:在继续破击交通的同时,将重点放在攻占交通线两侧和深入各根据地内的日军据点。晋察冀军区部队为打开边区西北局面,集中火力攻击涞(源)灵(丘)公路,发起涞(源)灵(丘)战役,歼日伪军1000余人,并将部分主力分布于同蒲铁路东侧,积极配合第120师作战,集中主力彻底截断同蒲铁路北段交通;第129师重点破击榆(社)辽(县)公路,以收复榆社、辽县(今左权县)为目的,进行了榆辽战役,并以主力一部破击白晋铁路北段。

战役第三阶段,1940年10月6日至1941年1月24日。日军在遭到我军连续两个阶段的大规模攻击后,深感八路军的英勇团结对他们的威胁,于是陆续从正面战场调集重兵投入华北战场,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报复“扫荡”。10月14日,第129师新编第10旅一部在副旅长汪乃贵、政治委员赖际发的指挥下,在和(顺)辽(县)公路上的弓家沟设伏,歼敌1个运输队,击毁汽车40余辆。10月19日,八路军总部下达了反“扫荡”作战命令,中心任务是反击日军大规模报复“扫荡”,将重点置于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等领导机关所在的太行抗日根据地。10月29日,我军冒着敌机的轰炸扫射,迅速突破日军防御阵地,战至31日拂晓,歼日军400余人。晋西北军民密切配合,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游击战,连续作战近100次,迫使日伪军由疯狂“清剿”转为修路、建点,并在其控制的点线内,停止烧杀,改取怀柔政策。晋西北军民在反“扫荡”中,共作战217次,歼日伪军2500余人,迫使日军于1941年1月下旬全部撤出了晋西北根据地。

八路军在缺乏重武器的情况下,机智巧妙运用了“扒铁轨”“挖路基”“破桥梁”等数十种破击方法,还从老师傅们身上学到了烧弯铁轨的“本事”;在攻坚战术中,因地制宜破敌,用“土办法”改良武器,取得出其不意的攻击效果。

历时4个多月的百团大战,八路军在地方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紧密配合下共作战1824次,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拔除据点2900多个,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沉重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信心,创造了中国抗战史上的辉煌篇章。

来源 | 中国交通报

责编 | 慎蕾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