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混凝土强度与耐久性的“隐形杠杆”——从骨料到配合比的新认知

混凝土强度与耐久性的“隐形杠杆”——从骨料到配合比的新认知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图片

一、问题的提出

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矛盾长期存在:高标号水泥、低水胶比能提升强度,却可能因收缩开裂而牺牲耐久性;而过度追求耐久性(如大掺量矿物掺合料)又常导致早期强度不足。传统研究多聚焦胶凝材料,却忽视了一个关键变量——骨料粒径分布。本文基于现有试验数据,提出一个核心观点:骨料粒径不是简单的“填充骨架”,而是通过级配调控、界面效应和孔隙结构三重机制,成为平衡强度与耐久性的“隐形杠杆”。

二、粒径对性能的三重影响机制

1. 级配效应:从“密实堆积”到“应力缓冲”

连续级配(525mm连续粒径):减少孔隙率,降低渗透通道,耐久性提升30%(冻融循环试验)。

间断级配(单一粒径如20mm为主):虽强度略高(骨料咬合作用),但孔隙率增加导致氯离子扩散系数提高倍。

关键发现:引入10%超细骨料(<0.15mm)可填充界面过渡区(ITZ)微裂缝,使抗渗等级从P8跃升至P12,而强度仅下降5%

2. 界面效应:粒径—ITZ的“尺寸匹配”

粗骨料(20mm):ITZ厚度达50,氢氧化钙定向排列,成为裂缝源。

细骨料(<5mm):ITZ减薄至20,且掺入粉煤灰后生成CSH凝胶,界面粘结强度提高40%

新观点:提出“临界粒径”概念(约10mm),超过此值后ITZ缺陷呈指数级增长。

3. 孔隙结构:从“连通孔”到“封闭孔”

激光扫描显示:粒径<0.6mm的骨料可使100nm以下无害孔比例从45%增至72%,阻断毛细水迁移。

压汞试验证实:优化级配后,总孔隙率不变,但有害孔(100nm)减少60%,碳化深度降低50%

三、配合比优化:粒径杠杆的“动态平衡”

基于上述机制,提出“粒径—性能响应面模型”:

目标性能

粒径策略

验证案例(C30混凝土)

高强度(>C50

间断级配+5%硅灰

28天强度62MPa,但碳化深度增加

高耐久性

连续级配+10%超细骨料+粉煤灰

抗冻等级F300,强度保持率95%

平衡型

临界粒(10mm主导)+矿渣粉

强度45MPa,碳化深度降低70%

四、争议与展望

争议:超细骨料(<0.08mm)是否属于“惰性填充”?最新XRD分析表明其表面可诱导CSH成核,反驳传统观点。

未来方向:

1. 利用CT三维重构量化粒径—ITZ—裂缝的关联;

2. 开发“粒径梯度混凝土”(表层细骨料抗渗,核心粗骨料减重)。

五、结论

骨料粒径不是配角,而是通过级配设计、界面调控、孔隙重构实现强度—耐久性协同的“关键先生”。未来混凝土设计应从“水泥主导”转向“骨料主导”,让粒径成为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第一设计参数”。

一句话总结:别再只盯着水胶比了,骨料粒径才是那个能“四两拨千斤”的隐形冠军。

【标准规范】

《建筑固废再生砂粉应用技术规范》行标

《建筑物绿色拆除与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技术规程》CECS

《预拌混凝土使用说明书》团标

《砂浆和混凝土用石屑》团标

《预拌混凝土产品质量追溯规范》团标

【会议培训】

2025全国混凝土行业创新发展与废弃物资源再生技术交流大会

第十届全国建筑固废和尾矿泥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大会暨中国砂石协会建筑固废利用分会年会

2025第二十一届全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暨2025中国商品混凝土年会

预拌(商品)混凝土应用技术和工艺技能线上培训

混凝土(砂浆)试验检测方法实操教学线上培训

【咨询服务】

科技成果评价

预拌混凝土质量追溯研究

高速公路及桥涵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咨询

课题研究

研发中心建设

产品检测

绿色建材产品认证

[绿满庭院]《HJ建筑围护结构自保温技术体系》推广等

【建材“双碳”业务】

低碳胶凝材料研发与制备

复合掺合料和再生复合掺合料研发与制备

建筑垃圾处置与资源化利用

建筑垃圾再生砂粉应用技术

建筑垃圾再生轻粗骨料技术

碳化再生骨料制备技术

【期刊著作】

《新技术在混凝土中的应用》图书

《常见预拌混凝土质量事故分析百例》图书

《预拌混凝土企业标准化试验室建设指南》图书

混凝土技术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隶属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主要职能是跟踪分析和研究国内外混凝土行业科技前沿动态,为全国混凝土行业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包括出版技术期刊、研究制定标准、开展技术咨询、举办技术会议、承担行业培训、从事认证评价和开发研究等,中心是建材情报所主要业务部门之一。中心拥有员工10人,其中博士3人,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4人。中心挂靠的行业协会分支机构包括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混凝土专业委员会、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预制建筑产业专业委员会、中国砂石协会建筑固废利用分会、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双碳研究中心。依托中心成立的平台有预拌混凝土质量追溯公共服务平台、混凝土行业数字化服务平台、中国商品混凝土行业企业专家委员会(拥有200余名行业一线专家)、北京砼享未来工程技术研究院(会员制技术和管理服务)。

中心每年参与多个混凝土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项目,包括雄安新区混凝土项目咨询、河北省多个高速公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咨询、固废基胶凝材料和再生复合掺合料研发和制备技术,以及数十个混凝土企业的技术服务工作。开展预拌混凝土绿色产品认证和科技成果评价工作。

咨询电话:孙继成 焦素芳 李海亮 13520073698 13521286915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