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丨川黔公路:炸不断的“生命线”

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丨川黔公路:炸不断的“生命线”

点击图片进入小程序即可订阅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顾80年前的抗战时期,遵义是战略大后方。崇山峻岭间的“生命线”源源不断输送战略物资,“东方剑桥”在此延续文脉传播文明火种,重如“千金”的茶叶绵延万亩,水电厂里的发电机点亮“暗夜之光”……遵义儿女以“能文能武”的姿态支持和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展现出英勇坚韧的民族气概。

抗战时期,位于遵义桐梓县凉风垭的川黔公路72道弯,是连接陪都重庆与滇缅公路、滇黔公路的重要节点,承担了大量海外援华物资和抗战军队的运输任务。这一路段地势险峻,弯道密集,抗战时期虽有诸多困难,但保障了物资运输的畅通,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

崇山峻岭、层峦叠嶂,72道弯犹如镶嵌在青山间的白玉带,12公里的路段,最高处海拔1450米,最低处海拔约800米,从低海拔爬升到高海拔,斗折蛇形的回头弯就有72个,是川黔公路贵州境内最险峻的一段,曾经被称为“黔道更比蜀道难”。

抗战时期,为了将物资尽快运往前线,运输队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在陡峭的山路上疾驰。1943年,年仅29岁的抗战英雄胡文钰在将一批抗战物资从南方运往重庆时,车辆发生侧翻,不幸遇难。在他6年多的抗战岁月里,他积极转运和募集的抗战物资多达百万吨,在川黔公路上谱写了一曲抗日救亡的青春壮歌。

川黔公路每一步都充满着艰辛与牺牲。这条为物资运输和人员往来提供关键保障的国际通道,抗战时期,遭到日军多次轰炸。道班工人们白天躲避空袭,夜晚则摸黑抢修,以血肉之躯守护这条抗战“生命线”。

图片

硝烟散去,道班工人的职责没变,但72道弯却变了。泥石路变沥青路,最大纵坡由14%降至9%,最小半径由10.5米改善至35米。货车通过72道弯只需要30分钟、轿车20分钟,通行时效大大提高,事故率大幅降低。

无限风光在险峰,厚重的历史、优美的风景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72道弯打卡。机车的轰鸣与音乐节的欢歌相互交织,沿途特色民宿错落有致,咖啡香飘,吸引着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桐梓县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推动“旅游+”融合发展,这条险峻通道已成为集观光、休闲、运动于一体的“网红路”。

据桐梓县大河镇七二社区驻村第一书记袁勇介绍,他们推出七二弯机车音乐节、乡村音乐节等乡村旅游IP,打造了七二弯摩托驿站、洞子火锅、悬崖酒店、七里九弯小瀑布,还和重庆、武汉等地的旅游公司合作成立游客中心,不断完善旅游业态。每年15万人次来到这里,旅游综合收入850多万元。

一条路激活了一片山的潜力,昔日的抗战“生命线”成为发展“生命线”,物资运输大通道,成为区域协同大通道,72道弯成了系在绿水青山间的“金腰带”。

推荐阅读

来源:遵义发布

责编:苗挺节

校对:闫可欣

审核:余大鹏 谢博识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本文由《中国公路》杂志社数据与新媒体发展中心整理编辑,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转载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公路”

商务合作:010-84990709

投稿邮箱:zggl_xmt@163.com

觉得文章精彩,请点赞吧↓↓↓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