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复兴号驶过世界屋脊!高原天路,如此闪耀!

复兴号驶过世界屋脊!高原天路,如此闪耀!

8月21日清晨,布达拉宫广场的五星红旗随风飘扬,在西藏人民热烈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重大时刻,复兴号的笛声穿透喜马拉雅山的晨雾,为雪域高原送上最嘹亮的祝福。

从雅鲁藏布大峡谷到唐古拉山垭口,从藏北草原到藏南谷地,钢铁巨龙蜿蜒在世界屋脊,宛如一条金色哈达,将西藏六十载春华秋实串联成雪域高原的壮美画卷,见证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历史性转变。

从“出行之难”到“幸福之易”

铁路开通之前,西藏群众的出行主要依靠公路,不仅路途颠簸,而且耗时漫长,旅途充满了艰辛。铁路的开通,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掀开了西藏交通史崭新的一页。

运营里程从零公里到突破1000公里,从内燃机车到复兴号动车组,从人工检修到智能检测……西藏铁路快速发展,7个地市中目前已有5个通了铁路。

“以前去拉萨,坐汽车需要两天时间,遇到暴雪会困在唐古拉山。”在那曲牧民桑珠的记忆里,出行曾是“用脚丈量的艰辛”。如今,坐火车从那曲到拉萨,最快不到3个半小时,票价50.5元。桑珠带孙女去拉萨布达拉宫,当天就能往返,这让他觉得“幸福来得又快又容易”。

拉日、拉林铁路通车后,越来越多的西藏百姓在日喀则、林芝、山南和拉萨之间往返,开启了“双城”生活模式。“再也不用在公路上耗一整天了。”家住日喀则的教师格桑,每周五都要从拉萨乘火车回家。

幸福像花儿一样,在雪域高原处处绽放。“从拉萨到林芝,乘火车最快只要3个多小时,比以前坐汽车少花5个小时,票价还便宜一半!”经常往返两地的生意人达瓦次仁笑容满面地说。

铁路压缩了时空距离,不仅让出行选择多样化,还为沿线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西宁开往拉萨的列车上,40岁的扎西顿珠深有感触地说:“在车上看看风景、聊聊天,再睡一觉,轻轻松松就到拉萨了。”他在拉萨八廓街和西宁古玩城都开有民族饰品店,经常坐火车来往两地打理生意。“要是没有火车,我不可能去西宁开店,来回一趟太麻烦了!”

这样的便利场景,在20年前的西藏难以想象。当时从西宁到拉萨,少则三五天。拉萨到林芝、拉萨到日喀则,都要乘坐摇摇晃晃的大巴车。

如今,青藏、拉林、拉日三条铁路纵横交织,将天堑变通途:西宁至拉萨仅需21个小时左右,拉萨至日喀则最快2小时20分到达,拉萨至林芝的旅行时间也缩短至4小时以内。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铁路走向“诗与远方”,出行变得更加简单、便捷。

截至今年7月底,由拉萨站开出的直达列车覆盖全国14个省会城市,通过青藏铁路格拉段进出藏的旅客达4689.5万人次。

铁路还激活了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的流动。内地教师、医生通过铁路进藏支教、支医,西藏地区的孩子们坐着火车到内地求学,农牧民乘火车到大城市看病……钢轨之上,流动的是希望,凝聚的是民心,收获的是幸福

速度快了,服务也越来越暖了。

“必须让旅客们看得见品牌、感受到温度。”2021年底,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开始倾力打造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天路格桑花”铁路服务品牌。

一套立体化品牌体系迅速在各个车站、各趟列车上广泛铺开,西宁站“大美青海·天路驿站”服务台推出“四心三情”服务法,格尔木站推行“微笑、微小”服务理念,拉萨站打造“五彩哈达”温馨服务台。飞驰的高原动车上,身披“天路格桑花”绶带、热忱服务旅客的“格桑花使者”成为流动的风景。

“土吉其!土吉其!”在青藏、拉日、拉林铁路的各趟列车上,常有不懂汉语的藏族旅客向乘务员们送上诚挚的谢意。列车乘务员们自学藏语,推出特色广播服务,还创新推出了“小翻译”“小导游”服务,为旅客提供更加优质贴心的服务。“以前带老人孩子出门是遭罪,现在成了享受。”经常往返于拉萨与林芝之间的藏族商人扎西次仁感慨道。

从“关山难越”到“一日千里”,“出行之难”变身“幸福之易”。铁路,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越来越密的路网、越来越贴心的服务,成为西藏沧桑巨变的亲历者、见证者、推动者。

从封闭高原到开放高地

从青藏铁路开通,到拉日、拉林铁路织密区域交通网,铁路日益成为打开西藏经济转型的“金钥匙”。

铁路开通后,大量旅客涌入西藏,旅游业受益颇丰。2024年,西藏自治区接待国内外游客的人次约6400万。青藏集团公司趁势而上,迅速组织开行旅游列车,为旅客们带来了全新的美好出行体验。

“青藏铁路旅游列车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无限的潜力,成为助力西藏旅游和文化交流的新引擎,向人们展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多元的西藏。”青藏高原铁道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丽敏说。据统计,2025年以来,青藏集团公司已成功开行22列入藏旅游列车,为西藏旅游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拉林铁路通车后,将林芝的波密桃花沟、山南的羊卓雍措、拉萨的布达拉宫等沿线“旅游珍珠”串珠成链,旅游业迎来大发展。在米林市,过去靠牦牛驮货的直白村,如今开起了28家民宿,藏族姑娘德吉的云端客栈年均收入超15万元。她说:“客人从火车站出来,喝着酥油茶观赏南迦巴瓦峰,这是铁路给我们的福气。”

2025年盛夏,林芝市巴宜区鲁朗镇扎西岗村,平措家的家庭旅馆几乎天天满房。“拉林铁路开通后,客人就没断过。”平措一边给客人倒酥油茶一边说,“去年收入比4年前翻了一番。”

数据显示,拉林铁路开通后,林芝等地旅游收入年均增长超30%。2025年上半年,西藏接待游客3218.28万人次,同比增长11.7%,创历史新高。

钢铁动脉带来的不仅是人流的涌入,还有物流的更新,进而引发经济模式的转变。物资从“单向输入”到“双向流通”,铁路让西藏经济在开放中迸发活力。

青藏铁路通车前,西藏90%以上的物资依赖公路运输,高昂的物流成本曾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通过铁路运输,物流成本大幅降低,速度还越来越快。内地的食品、钢材、化工产品、日用品,源源不断运到西藏,西藏的矿泉水、牦牛肉干、藏香等特色产品也能快速运往全国各地。”青藏铁路物流中心副主任多吉深有感触地说。

数据显示,自2006年铁路开通以来,拉萨西货场累计发送货物1050.42万吨、到达6884.3万吨。在日喀则,原来受限于运输成本的青稞加工厂开始扩大生产规模。“铁路让我们的产品能快速运到内地,物流成本降了三成。”厂长米玛顿珠指着新投产的生产线说。

林芝货场的货运量也实现了几何级增长,2021年运量仅360吨,到2024年就突破了6.87万吨,形成了辐射林芝七县区的物流网络,直接创造就业岗位100多个,九成员工来自本地。依托铁路优势,林芝市建成了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松茸、灵芝等高原特产通过“铁路+航空”联运,48小时内就能端上沿海城市的餐桌。

借助钢铁大动脉,西藏已然融入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洪流,正以日新月异的面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与时俱进,日渐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

8月21日,日喀则西站铁路货场内,一列满载窗帘、五金配件、鞋帽、日用百货等物资的货运列车缓缓驶入。车站站长达娃说:“货物在这里卸车交付后,将转由公路运输,经日喀则国际陆地港、樟木口岸发往尼泊尔。”

近年来,青藏铁路、拉日铁路逐渐成为积极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联通中国与南亚市场的“黄金通道”。越来越多的粮食、新能源汽车、日用百货等商品通过铁路运抵日喀则,再转关出口至南亚市场。

“铁路改变了西藏的经济地理。”西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多吉分析,“西藏GDP增长近年多次位居全国首位,背后是交通基础设施带来的乘数效应。”

天路纵横延伸,穿越雪山与草原,连接过去与未来。它承载着无数普通人的生计与梦想,也在助推一个民族地区在经济大潮中实现华丽转身。

从“隔山守望”到“同心相拥”

钢轨延伸的方向,是发展的方向,是幸福的方向,更是团结的方向。雪域天路架起沟通桥梁,让西藏更紧密地融入祖国大家庭,携手走向更灿烂的明天。

密集、频繁的人员往来带来文化交融的暖流。每年有超500万人次内地游客乘火车进藏。他们在学着跳锅庄舞、品味着酥油茶的同时,也把内地的广场舞、电商技巧带到高原。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藏族青年乘火车到内地创业。拉萨藏族青年达娃在成都开了一家藏式餐厅,她说:“顾客喜欢我的糌粑,我也爱上了他们的火锅,这就是一家人的味道。”在铁路串联的高原上,各民族的文化像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激荡出和谐的浪花。

铁路也成为文化交融的走廊。在雪域高原飞驰的各次列车上,随处可见青藏高原特色与藏族风情的元素:唐卡装饰、藏式特色的窗帘与地毯、乘务员们身上藏式特色的制服……火车,成为旅客们了解西藏的“第一扇窗”,也成为展示西藏魅力的“第一平台”。

铁路在西藏发展中写下的,不仅仅有经济增长的亮眼数字、民生改善的鲜活案例,还有“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动人故事。正如《天路》歌曲中所唱的那样:“从此,山不再高,水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列车车厢,是最生动的“民族团结课堂”。在拉萨至广州的Z266/263次列车上,汉族列车长王磊会用藏语提醒藏族阿妈“热水在车厢连接处”,藏族乘务员卓玛则教内地旅客辨认窗外的经幡含义。冬季的一次旅途中,甘肃旅客李娟把自带的饼干分给藏族小朋友,藏族旅客则分享酥油茶让大家暖身。“车厢里的哈达和笑脸,比风景更难忘。”李娟说。

语言互通消弭隔阂,文化交流增进理解。在列车上,经常可以看到汉族旅客向藏族旅客请教藏语发音,藏族青年用手机向同伴展示刚学会的普通话歌曲。

在拉林铁路列车上,列车长谭珍珍藏着一条珍贵的哈达——这是她4年来收到的第365条“扎西德勒”哈达。每条哈达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有听不懂汉语的老阿妈被乘务员用藏语帮助后的感动,有高原反应旅客被及时救治后的感谢,还有第一次坐火车去拉萨上学的藏族孩子留下的祝福……

“这条铁路用‘365个扎西德勒’丈量出民族团结的深度。”一位社会学者如此评价。当火车穿梭于神山圣湖之间,不同民族的旅客共赏窗外美景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增强。

铁路开通以来,越来越多的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等民族职工满怀热情来到青藏高原,在各个铁路岗位默默奉献。他们工作中配合默契,生活中互帮互助,一个个“石榴籽班组”唱响民族团结之歌。

拉林铁路的养护队里,汉族技术员教藏族小伙用无人机巡检,藏族师傅带内地同事认识高原植被。他们像守护眼睛一样守护钢轨,也像守护亲人一样守护彼此。

“能在自己的家乡工作,亲眼见证铁路让家乡越来越好,非常自豪。”已担任列车乘务员8年之久的藏族职工巴桑赤列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练好本领,争取早日当上列车长,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为各族旅客服务。

当列车呼啸驶过羌塘草原,窗外的蓝天白云之下,牧草丰茂,牛羊成群。车内各族人民群众,一路欢声笑语,一片和谐温馨。那一刻,铁路已不仅是连接异地的交通线,更是“发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连心桥”。

六十载筚路蓝缕,一甲子春华秋实。60年来,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功实践,民族团结日益巩固,各族人民生活蒸蒸日上,铁路功不可没。迈步新征程,这条在雪域高原生长的钢铁大动脉,犹如民生福祉的“暖心线”、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民族团结的“连心桥”,正为“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 书写美丽西藏新篇章”的伟大实践注入强劲动力。

供稿:《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特别报道组、青海记者站(青藏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图:王韬 杨建光 王召杰 赵熳 陈梦竹 侯嘉林 马建林 权翠芳

编辑:赵熳

审校:李孝佺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