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卓越商企3.63亿元“以资抵债”背后:关联开发商的现金流困局

卓越商企3.63亿元“以资抵债”背后:关联开发商的现金流困局

虽然短期来看解决了应收账款问题,但长期而言,这些资产可能成为业绩包袱。

中房报记者 梁笑梅丨北京报道

在一纸公告背后,一场关联交易正在揭开开发商现金流紧张的残酷现实。

8月25日,卓越商企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越商企”)宣布,其全资子公司卓越物业与关联方卓越置业达成一项总代价3.63亿元的资产抵债协议。根据协议,卓越置业将旗下19项物业资产——包括写字楼、住宅、零售单位及停车位等,转让给卓越商企,用以抵销其对后者的贸易应收款及其他应收款项。这批分布在全国10个核心城市的资产,估值总额3.79亿元,其中包括18项待售物业和1处在建公寓项目。交易采用应收款项等额结算,无需支付现金,预计最迟于2026年7月完成。

这场看似普通的资产重组,实则暴露了关联开发商卓越置业面临的现金流困境。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物业分析师直言:“这根本不是什么战略布局,而是典型的以资产抵债。开发商已经拿不出现金,只能靠实物资产来抵偿债务。”

在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开发商债务危机频发的当下,这笔交易成为观察房企生存现状的一个典型样本。

当天,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联系卓越商企服务方面人士,截至发稿前,未得到回复。

━━━━

以资产抵债背后的窘迫现实

“卓越置业的这笔交易,本质上就是没钱还债。”一位深耕物业行业多年的分析师透露。“从交易结构来看,这就是典型的以资抵债。开发商现金流紧张到连应收账款都要用实物资产来抵偿,其资金链状况可想而知。”

值得注意的是,这批资产的估值总额为3.79亿元,而交易对价仅为3.63亿元,相当于打了96折。上述分析师认为,“这进一步印证了卓越置业急于变现的迫切心态。”他表示,在正常市场环境下,关联开发商不会以折价方式向上市公司转让资产。现在宁愿打折也要完成交易,说明卓越置业的现金流已经相当紧张。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批资产中还包括一处在建项目。上述资深物业分析师表示,在建项目需要持续投入资金才能完成开发,这将给卓越商企带来额外的资金压力。“接收在建项目相当于接了个烫手山芋。卓越商企原本是做轻资产物业管理的,现在却要承担房地产开发的重任,这与其主业明显背离。”

一位曾参与过多起物业并购交易的投行人士表示:“这种关联交易往往存在估值不透明的风险。虽然公告显示采用了市场法和收益法估值,但这些估值方法都存在较大的操纵空间。”

━━━━

资产质量存疑与协同效应幻象

尽管卓越商企在公告中强调这批资产“优质”,并与现有业务“高度契合”,但多位分析师对此表示质疑。

“所谓优质资产,实际上大多是待售物业和停车位。在当前商业地产市场空置率高企、住宅销售低迷的环境下,这些资产的流动性令人担忧。”一位机构地产分析师直言不讳。

数据显示,当前全国写字楼空置率平均超过20%,部分二线城市甚至高达30%以上。零售物业同样面临电商冲击和消费降级的双重压力。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接收大量商业物业资产,挑战大于机遇。

“公告中提到的‘协同效应'更像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一位长期跟踪物管板块的基金经理表示,“物业管理公司与物业持有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卓越商企擅长的是服务,而不是资产运营。接收这些资产后,公司要么面临出租压力,要么需要折价出售,无论哪种选择大概率都会对公司业绩造成拖累。”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关联交易可能只是开始。上诉资深物业分析师再次警告,如果卓越置业现金流持续紧张,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以资抵债”的交易。“上市公司很可能成为母公司的资产处置平台,不断接收各种流动性差的资产,最终拖累自身经营效率。”

从资本市场反应来看,投资者对此类交易普遍持谨慎态度。上述基金经理表示:“我们见过太多房企通过关联交易向上市公司注入不良资产的案例。虽然短期来看解决了应收账款问题,但长期而言,这些资产可能成为业绩包袱。”

值班编委:李红梅

责任编辑:李红梅 温红妹

审读:戴士潮

中国房地产报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如需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了解规则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