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工智能技术
到数智赋能
从自主创新
到转型升级发展
……
近期
多家主流媒体以不同视角
记录柳工产业发展向新求质的发展步伐
经济日报
8月25日,《经济日报》调查版以《国资国企如何破圈成长》为题,报道广西国资国企加快高质量发展的经验成效。其中,报道多次提到柳工:
培育壮大“新字号”
广西国资国企以数智赋能催生出更多新技术、新模式与新标准,努力实现科技攻“尖”产业向“新”,在部分领域实现从“跟跑”向“领跑”的转变。
今年4月,柳工集团欧维姆公司领衔研发的2100兆帕强度拉索技术首次成功应用,实现了三大里程碑式突破。同月,柳钢集团首块400mm厚板坯成功下线,填补广西该规格产品的空白。
转型升级“老字号”
在政策支持下,一批广西“老字号”企业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在转型升级道路上不断突破,成为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数字化标杆企业。
位于柳州北部生态新区的柳工挖掘机智慧工厂总装车间内,各条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行。协作机器人进行辅助作业,与工人们配合默契。目前,柳工挖掘机智慧工厂拥有行业先进的自动化装配线,装备自动化率达30%,使订单交付周期缩短30%。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柳工电动化战略也成效显著。在2025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上,柳工携近20款全场景电动化设备亮相,其中新能源产品占比超90%。
加快发展“外字号”
“十四五”期间,广西引导企业着力提升功能价值,推动对外合作通道联通更便捷,产业合作发展更紧密,企业出口产品销售收入持续增加,境外企业营业收入进一步增长。
柳工装载机凭借过硬实力在国际市场“出圈”。目前柳工已在全球市场开疆拓土,拥有30多家海外子公司和机构、4大海外制造基地、300多家经销商,为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产品和服务。
新华网
8月25日,新华网头条以《以“制造”为底色 用“智造”增亮色》为题,报道柳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见闻,其中大篇幅报道柳工智能技术成果。
智能技术提升制造质效
走进广西智拓科技有限公司的工厂,一台黄色的工业机器人正精准对接零件,视觉识别技术是它的“火眼金睛”。类似停车场识别车牌,机器人通过拍照定位零件孔位、圆心等关键信息,自主调整位置。
“以前的机器人没有AI技术时,硬着头皮按指令方向走,撞了也不停。”广西智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江崟说,现在的机器人能识别装载机轮胎等位置偏差——哪怕移了十几毫米甚至半米,也能通过拍照瞬间定位,精准对接孔位,自动完成螺栓安装等操作。
力矩感知技术则赋予机器人“灵敏触觉”,当装配零件遇阻时,它能像人手一样调整力度。“安装配件时,哪个位置都可能被卡住。”李江崟解释,这就需要加装力矩感知器,更要技术人员大量编程和数据采集,“把各种情形下的数据放进模型,机器人遇到相应问题就能瞬间反应并解决。”目前,智拓的工业机器人已应用于焊接、搬运等领域。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柳工大模型底座,在各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在产品研发设计中,三维零件设计完成后,AI可自动投影生成二维图纸并标注尺寸,对圆孔、螺丝、螺帽等简单部件的标注准确率在70%-80%之间,实现设计自动出图。
在故障诊断与维修中,AI专家“柳小元”,可以结合车辆数据、维修历史、运行时长等给出维修方案,助力服务人员快速定位问题,提升维修效率。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全球研发中心数字化研究院AIGC技术应用高级经理艾建林介绍,AI让“找零件”不再繁琐,当客户查询“方向盘”“雨刮”等部件时,系统不仅给出准确物料号、参数,还会标注安装位置,甚至提示哪些配件已缺货,可替换的型号。
“以前有12个坐席人员值守,针对具体问题还需要查询资料或者数据库。”艾建林说,现在客户即问即答,不仅减少了人工成本,还降低了客户错买、漏买概率。
此外,柳工知识助手整合网盘、培训体系等资源,让新员工能快速获取技术经验,使用AI辅助写材料、代码的频率持续提升。截至目前,柳工大模型已服务5000余名用户。
政策护航企业敢闯敢试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精准护航。近年来,柳州市出台了《柳州市促进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柳州市“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文件,设立了人工智能产业攻坚小组,实施重大项目的清单工作机制,强化产业链各环节服务保障。
大模型等前沿技术需要大量探索,而政策的支持让企业敢闯敢试。“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都给予柳工非常多的支持。”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全球研发中心数字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帅说,比如挖掘机的机端大模型智能终端,有了支持,我们就可以进行研究探索。
广西新闻
8月23日起,广西广播电视台《广西新闻》栏目推出“践行新思想 实干开新局”专栏,聚焦广西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的生动实践。首期节目走进柳工全球研发中心的半消声实验室,探访柳工自主创新的最新成果。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查看视频
《广西新闻》记者 程秋玲:我现在来到了柳工全球研发中心的半消声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的声场体积达到了1500立方米,它是我们国家和全球的工程机械行业里面最大的一个民用声场实验室。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新技术事业部实验中心试验技术项目工程师 廖作友:我们正在进行新一代856E的一个噪声识别的测试,基本上的话我们每天都会有实验在做。
856E系列电动装载机是柳工的王牌产品之一。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柳工半消声实验室里看到的,就是856E-MAX电动装载机。几年来该产品不断迭代,今年5月,柳工又发布了T系列电动装载机,刚上市就收到矿山企业的批量订单。
如今,从集成电池到驾驶舱设计,从传动系统到智能操作系统,柳工全部依靠自主创新!
柳工装载机研究院院长兼电动产品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杨锦霞:我们柳工自主研发的集成电池,我们是叫“玄甲电池”,它在安全性、经济性以及电池性能的提升方面,都做了很多创新,对我们整机的操作适应性来进行一些智能化的创新。
把创新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柳工牢记嘱托,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多个细分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
柳工集团董事长 郑津: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近年来持续进行创新研发投入扩展,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和技术,在攻克“卡脖子”技术方面,我们创新突破电芯、电池管理系统的核心技术,创新出电驱电动换挡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产品,申请技术专利超过了6000项。
柳工的每一次突破
都是向行业高峰的再一次攀登
以创新实力
为 “中国智造” 擦亮金字招牌
文图|综合整理
编辑|韦斯敏
审核|王曙光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