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报道评论,解码如何锻造高素质工程师。其中,刊载《重大工程是最好的练兵场 中国铁建推动盾构班组梯队建设》,并配发快评,探秘海太长江隧道建设和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江海号”背后的中铁十四局、铁建重工工程师团队。
以下为报道+评论(节选)
在校园中培养,在项目中历练,在企业中成长
高素质工程师如何锻造(解码)
中国铁建推动盾构班组梯队建设
重大工程是最好的练兵场
李心萍
江苏南通,海太长江隧道施工现场,“江海号”盾构机掘地潜行。这是一条水下公路盾构隧道,最深处位于长江下75米,具有超长距离、超大直径、超高水压、超大埋深、工况复杂等特点。
这台盾构机同样厉害。“江海号”最大开挖直径达16.64米,整机长约145米,总重量约5000吨,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超大直径盾构机。
《人民日报》配图:工程师正在操作“江海号”盾构机。
“每天可以掘进12至14米。”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十四局海太长江隧道项目盾构机机长刘昕说。一条超级隧道的挖掘,离不开设计、装备、施工等专业工程师的通力协作。面对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师们充满自信。
“这是我们第二次挑战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心里更有底气了。”铁建重工大直径盾构机项目组组长张帅坤说,团队有参与我国首次研制16米级的超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的经验,面对“江海号”研发任务时信心更足。
据介绍,研发团队为“江海号”配置了升级版伸缩功能与监测系统,随时可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不仅如此,“江海号”还用上了第四代同步双液注浆技术,增加了监测功能,可以同步观测到注浆效果,提高隧道施工的稳定度。
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师正操纵管片拼装。
好装备还得有好师傅。在海太长江隧道施工现场,中铁十四局配备了经验丰富的穿江过海盾构班组。
先后参与6次整机设计研讨会、2次设计联络会、11次系统部件专题会、11次盾构机生产监造讨论会……经验丰富的项目总工程师游少强、项目盾构经理孟德锋,带着95后项目盾构机机长刘昕、樊丰硕,共同攻坚,提升“江海号”刀盘、刀具、主驱动、泥水环流等系统的性能。
盾构班组的梯队建设方面,00后已逐渐走入核心岗位。“此次施工,我担任机长助理,负责泥水环流界面,时刻盯控进出浆流量以及液位控制,确保隧道掘进安全。”2003年出生的盾构机机长助理刘世臣说。
“江海号”盾构机内部
从只能花天价进口盾构机到盾构机国产化,从一出问题只能请国外工程师到盾构装备制造及施工技术实现“领跑”……历经多年发展,依托国内大市场这个“练兵场”,我国培育出一支庞大的盾构机工程师队伍。
“我国的地质构型相对复杂,让国内工程师有大量‘实战’机会,海量的实践数据,也为国产盾构机、施工工艺的大规模升级和改进打下坚实基础。”游少强说。
从“链”与“炼”看“工程师红利”
人民日报快评
陈世涵
统计数字显示,2000年至2020年,我国工程师总量从约520万人增长至约1770万人。庞大的“工程师红利”是如何形成的?可以从两个字说起。
一个是链条的“链”。成立32所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设立前沿交叉学科、推进“新工科”建设,这是教育链与人才链的贯通;校企协同订单式培养,注重产学研用结合,这是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贯通。链条的贯通,支撑起人才培养的融通。
一个是磨炼的“炼”。在“江海号”等重大工程项目一线,“真刀真枪”锤炼本领;在未来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中,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火热而丰富的实践场景,不正是工程师成长的课堂、发光的舞台吗?
往更深一层看,“链”与“炼”,还折射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坚实步伐。长远来看,我国高层次工程师缺口仍然不小。厚植工程师成长成才的沃土,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必将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推荐阅读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