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包钢股份:数智赋能 钢铁巨轮驶向智能制造新蓝海

包钢股份:数智赋能 钢铁巨轮驶向智能制造新蓝海

数字化转型浪潮下,智能制造已成为钢铁企业提质增效、抢占发展先机的核心路径。自2018年国家明确提出“互联网”战略以来,包钢股份紧跟国家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以夯实产业基础、突破技术瓶颈为核心抓手,系统性推进企业数字化建设进程。从搭建大数据云平台,到推动数字矿山与智能工厂落地,再到推广无人值守班组,这座扎根祖国北疆70余载的钢铁企业,正以数智化转型为引擎,将传统钢铁制造的“钢筋铁骨”锻造成高质量发展的“数字脊梁”。

从人力突围到智控破局

全流程智造重塑产业基因

钢铁制造的千锤百炼,曾深深凝结着无数钢铁人的辛勤汗水。在包钢股份轨梁厂,冷区操作曾因精度要求高、工序复杂,完全依赖人工在各操控台分步操作,效率与稳定性深受限制。如今,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历史。走进轨梁厂智能化集控中心,24米超宽大屏上 2000 余个生产数据实时跳动——红外测温仪捕捉钢坯温度的细微波动,视觉识别系统扫描表面毫米级缺陷,工业模型则如“最强大脑”,基于百万级历史数据预测最优工艺参数。“过去靠经验摸着石头过河,现在系统提前30分钟预警冷却设备异常,非计划停机时间较年前下降40%,百米钢轨一次合格率提升至95.16%。”轨梁厂智能集控项目负责人卢杰指着屏幕上的“零故障”曲线介绍道。

这种变革不仅限于生产端。在稀土钢冷轧板材厂的智能库区,钢卷刚下线便被贴上“数字身份证”,扫码瞬间,三维建模系统同步生成最优存储路径,天车精准定位误差不超,从程“驾驶”。“以前找卷、吊卷全靠人工喊号,一年误操作导致的钢材损耗超百吨,现在系统自动匹配订单需求,作业效率提升了25%,人员减少了75%。”技术主管安毅轻点鼠标,屏幕上的库区模型与现场实况分毫不差。从原料到成品,全流程智能库管理让零库存积压成为可能。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协同

智慧矿山激活资源引擎

如果说生产与库区的智变是“强筋健骨”,智慧矿山的转型则是“开疆拓土”。作为全球知名铁矿基地,白云鄂博铁矿曾以“苦、累、险”闻名。“过去开电铲,任务重、时间长,冬天矿山上的寒风吹得人刺骨,夏天采场异常闷热,一身都是汗。”电铲驾驶员段凯回忆道。

数智化转型正改写这一切。如今,段凯在公里外的智能控制中心,通过毫秒级响应的远程平台即可完成装载作业,矿卡的避障、调速全由系统自动处理。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包钢股份对矿山数智化的深度布局。19台矿用汽车完成纯线控改造,台无人驾驶矿卡实现全流程试生产,依托5G网络搭建的“车车—车网—车地”通信系统,构建起“露天铁矿石运输无人驾驶作业集群”,让矿车如“智能蚂蚁”般协同作业。

“最受益的还是电铲和钻机驾驶员。”段凯说,远程操控并非简单的设备互联,而是针对挖掘机远程操作特性,开发了自适应挖掘、起重臂软着陆、倾角控制等智能化安全运行功能。依托毫秒级响应速度,“一键操作”已从梦想变为现实。

从产品制造到材料智造

稀土钢赛道跑出“包钢速度”

作为中国稀土钢新材料优质供应服务商,包钢股份的数智化转型始终与“稀土钢”基因深度融合。在稀土钢轨生产线,稀土元素的加入让钢轨强度提升20%、耐腐蚀性提高 30%,而AI算法的精准调控,则让每一根钢轨的成分、性能误差控制在极限范围之内。“时速 400 公里的高铁钢轨,对平直度要求堪比头发丝。”技术中心钢轨研究所所长薛虎东介绍,过去依赖人工,如今系统实时监测轧制压力并自动调整工艺参数,合格率实现翻番。

从传统“人控”到智能“智控”的跨越,正让包钢在稀土钢赛道上不断刷新“智造”速度。这份“稀土钢”与“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让包钢股份赢得了行业的认可。2025月,包钢股份正式通过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三级认证,斩获两化融合管理体系3A级认证,成为内蒙古首家获此认证的钢铁企业,智能制造水平跻身全国钢铁行业前列,2025月,被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先进级智能工厂。

从生产车间的智控升级到矿山的无人作业,从稀土钢的品质跃升再到智能制造体系的全面构建,包钢股份的数智化转型已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重塑”。这场变革不仅让钢铁制造告别“苦、累、险”,更以数据为脉、智能为翼,推动传统产业向新质生产力跨越。在智能制造的新蓝海,包钢股份这艘钢铁巨轮,正破浪前行,书写着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新篇章。

来源丨包钢集团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