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国资报告》刊发中国中煤署名文章:积极构建煤炭产业绿色新生态

《国资报告》刊发中国中煤署名文章:积极构建煤炭产业绿色新生态

在“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际,《国资报告》特别策划《描绘“两山画卷 国有企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20年回顾》专栏,刊登集团公司署名文章《中国中煤:积极构建煤炭产业绿色新生态》,全文如下:

2005年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述,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煤炭全产业链中央企业,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煤”)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深入推进“两个联营”模式,构建“两个对冲”机制,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探索出一条绿色低碳发展的创新路径,为新时代“两山论”的生动实践提供了央企样本。

绿色筑基 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面对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的双重挑战,中国中煤坚决扛起央企政治责任,坚持“存量提效、增量转型”发展思路,系统推进能源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

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企业发展血脉。中国中煤系统推进绿色低碳战略布局,从“十一五”制定节能减排总体目标,到“十二五”明确“科学布局、集约开发、加工转化、统筹协调安全环保”的战略方针;从“十三五”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供应商、能源综合服务商“两商”战略,深化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开发,到“十四五”创新实施“两个联营”模式、构建“两个对冲”机制,通过“煤-电-化-新”全产业链协同,将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嵌入能源转型发展全周期,着力构建“生态优先、绿色赋能”的能源发展新格局。

统筹能源安全与绿色转型,以“两个联营”破解双重考验。中国中煤紧紧围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两个边界”条件,确立“双碳”行动路线,优化产业布局、把握战略主动,探索建立具有中煤特色的新型能源供应体系。全力推进“两个联营+”发展模式、着力构建“两个对冲”机制。

第一个联营是“煤炭与煤电”联营,中国中煤依托自有资源,布局坑口、路口、港口清洁煤电项目,筑牢能源安全基石。实施机组节能、供热、灵活性“三改联动”,在沙戈荒大基地建设配套煤电项目,推动传统能源基地高效清洁升级,在运在建煤电装机规模近5000万千瓦。建立煤炭保供与清洁利用价格对冲机制,增强跨周期调节能力,对冲自有煤炭外部市场下行风险。2025年7月,上海宝山2650MW超超临界煤电项目启动,规划建设世界首台60万千瓦级掺烧炼钢煤气示范机组,同步关停替代宝钢老旧自备电厂,着力打造多能互补智慧火电标杆。

第二个联营是“煤电与新能源”联营,中国中煤依托煤电资源禀赋加速新能源开发,优化能源供应结构,提升清洁能源保障能力。在运在建及投决待开工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900万千瓦。中煤平朔矿区建成山西首个露天矿复垦区光伏项目,实现传统能源与清洁能源耦合发展。同时,通过碳汇开发、技术创新对冲未来碳排放的约束风险。

打造致密产业链价值链,坚持园区化、基地化发展。中国中煤构建“煤-电-化-新”高度耦合的产业格局,打造区域电网、水网、汽网、热网、氢链、“炭+碳”链、化工产品链,在能源富集区推动上下游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离网光伏“绿电”制“绿氢”等产业,开展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打造能源绿色循环发展新业态。推进“中煤图克绿色低碳产业示范园区”项目,助力鄂尔多斯地区绿色节能、低碳高效世界级现代煤化工产业核心示范区建设。

科技赋能,锻造转型升级新引擎

中国中煤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产炭不排碳”“无煤化工”理念,全力锻造绿色转型的“科技引擎”,坚定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这篇“大文章”。

发挥主体作用,构建创新体系。中国中煤建立“小内脑+大外脑”中煤特色创新模式,畅通“科学-技术-工程-市场”科技创新循环路径,建立“项目、平台、人才、投入、管理、机制”六大科技创新工作保障体系,一体推进创新生态构建、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联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合作设立煤炭能源领域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建能源低碳创新中心,加快培育颠覆性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生物技术、新材料、未来空间、节能环保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打造煤炭行业工业绿色低碳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强化战略导向,培育新质生产力。中国中煤紧扣能源科技自立自强使命,积极承担国家能源领域重大科技任务,瞄准核心技术、前沿技术与“卡脖子”技术集中攻关,打造自主可控生态链,抢占煤基新材料、氢能、储能等领域创新高地,构建以煤为基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的创新链条。

中国中煤所属中煤华利公司依托优质稀缺原料煤资源,历经三年技术攻关,突破炭化过程控制、精准调孔等关键技术,成功实现千吨级煤基硬炭工业化量产,推动煤炭从原料向材料、由低端向高端的产业升级。中国中煤还打造了二氧化碳资源化和绿电就地高效利用的“无煤化工”产业链示范。中煤10万吨/年“液态阳光”项目利用电解水制氢与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年产甲醇10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53万吨,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央企产业焕新行动”生物技术应用示范,树立了行业绿色转型标杆。内蒙古风光制氢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项目将牛粪气化与绿氢结合,开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新赛道。

聚力重大专项,引领产业链升级。中国中煤围绕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问题和共性难题,每年投入3000万元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设立并实施冲击地压、煤矸石综合利用、瓦斯治理、矿用鸿蒙、透明地质等重大科技专项,其中煤矿智能化建设、冲击地压防治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高端煤机装备制造、深立井建设等领域取得系列首创成果。中煤天津设计公司历经数年技术探索与实践打磨,成功研发百万吨煤矸石覆岩隔离注浆充填技术,通过工程示范项目建设创造多项国内第一,为实现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共进提供了全新的“中煤方案”。

生态焕新,开拓矿区治理新图景

中国中煤通过土地复垦、生态修复、绿色矿山创建、产业生态共生,以及打造花园式厂矿等系统性实践,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伟力。

科技修复重塑绿美矿山。中国中煤系统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创新应用充填开采、减水保水开采等技术,先后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绿色矿山23座,矿山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获社会广泛认可。中煤大屯矿区沉陷区渔光互补项目并网发电,年发电量预计5.6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9.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0万吨。中煤平朔矿区完成矿区及周边区域绿化面积2.3万亩,复垦土地7万余亩,区域植被覆盖率由开采之前不足10%提高到95%以上,采矿复垦一体化实践案例获评“中央企业品牌建设典型案例”,《矿区生态修复中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关键技术研究应用》获得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生态建设成果被国务院国资委列为“两山论”央企实践典范。

标准引领驱动行业变革。中国中煤参与制定《现代煤化工行业碳排放基准》,中煤榆林煤炭深加工基地项目作为央企首个纳入“温室气体排放环评典型案例”示范项目,为行业提供“减污降碳协同”模板。中煤建设集团打造低碳施工品牌,完成《气膜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设计及施工验收规范》等行业标准的编制,自主创新孵化的气膜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和成套式模块栈桥“一仓一桥”,取得数十项国家专利。中煤西安设计公司、中煤天津设计公司将高浓盐水处理、煤矸石充填、离层注浆等成套环保技术推广至全国60余座矿井,推动煤炭全产业链绿色升级,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解决方案。

产业共生释放循环效能。中国中煤利用矿厂区屋顶、煤矿采煤沉陷区、关闭退出煤矿工业场地、露天矿排土场等空间资源大力发展“光伏+”产业,一大批项目开工建设和建成投产,中国中煤首个百万千瓦级新能源项目——新疆第一通道多能互补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实施矿区“煤改电”“油改电”,开展清洁取暖、矿区充电重卡、新能源直供电等绿色项目改造。充分挖掘利用煤炭、煤电、煤化工等生产过程中的“三废”资源特性,拓展新发展空间。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构建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加快推进现有项目的节能降耗、系统用能优化、智能化工厂建设。2024年,中国中煤矿井水、煤矸石综合利用率分别为89.9%、90.9%,保持行业先进水平;原煤生产综合能耗3.85千克标准煤/吨,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32.7%。中煤新集板集电厂实施技术改造实现烟气超净排放,二期创新采用双极膜电渗析技术实现废水“零排放”。

二十年来,中国中煤用行动证明,煤炭行业、能源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拥护者、重要参与者。站在新起点,中国中煤将深入实施“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继续以“绿色发展”作答时代命题,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中国中煤力量。

全文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