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450米采煤工作面空无一人,智能化设备相互配合着把煤炭采出来,运至地面;巡检机器人无视气化炉高温作业环境,记录每一处监测点数据,实时传至数据库……当前,山东能源集团兖矿能源公司(简称兖矿能源)将“数智基因”深度植入煤炭、煤化工、高端制造等核心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速。
奏出井下“智慧交响曲”
地面远程遥控,采煤机“闻”令而动;监控大屏数据跳动间,滚滚乌金欢腾着奔向地面……在兖矿能源兴隆庄煤矿,工作面自动化率超90%,单班作业人数减至7人以内。
井下,一台“机甲巨兽”——掘进机威风凛凛矗立,随时准备大显身手。
“以前干活得钻进闷热的操作舱,用眼看、靠手调,全凭经验,容易挖偏。现在可不一样了。”兴隆庄煤矿综掘二区班长陈彦超指着“机甲巨兽”自豪地说。
只见他用手轻轻点击操控面板,30米外的“机甲巨兽”瞬间“苏醒”,机械臂挥舞,煤壁应声而落。利用“全站仪+双惯导”组合导航定位,掘进机就像装上了“天眼”,怎么挖、挖多深,一目了然,截割误差控制在10厘米以内。仅用17分钟,单排截割便精准完成。整个过程,工作面空无一人。
“煤层厚度2.73米,煤机速度每分钟14.2米……”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兖矿能源转龙湾煤矿,中厚煤层超长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内,几百个传感器把工作面实时数据传至集控中心。
规划截割图像化在线编辑系统集成预设轮廓线、俯仰角智能调控等14种高适应性规划截割模式,采煤机好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在工作面走向和倾向两个维度上实现精准底板控制。
“自动截割率100%,从开机到停机全程不用人插手,效率大幅提高。”转龙湾煤矿综采工区区长邵长征难掩兴奋。这套系统让采煤机按图精准施工,割煤自动化迈入“全流程无人干预”时代。
兖矿能源稳步推进智慧矿山建设,推进13对矿井智能化生产。
化工装置装上“智慧大脑”
走进兖矿能源荣信化工公司中控室,巨大的电子屏上,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实时更新。
“现在,不用靠人满厂跑腿抄表啦!”乙二醇车间操作工王永杰笑着说。过去,每天要人工巡查359个计量点;如今334个计量点实现数据自动采集,数据实时汇入“智慧大脑”,由其进行智能决策。
智能化改造覆盖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以前办一张作业票得跑好几个地方,现在手机上几分钟就能搞定,省时省心省力!”检修工老张一边检查设备,一边滑动手机办理作业票证。
从“纸间”到“指尖”,荣信化工公司打造了全流程电子票作业管理系统。八大票证线上审批,每个节点都有照片或视频验证,全程留痕、数据自动归档,安全管理智能、高效、可追溯。
在锅炉、气化炉等11个装置上,APC先进控制系统稳定运行。它通过算法可自动跟踪、调整关联工艺指标,确保各个装置始终在最优区间运行。应用APC先进控制系统后,关键工艺指标偏差平均下降64.92%,锅炉煤耗降低1.33%,甲醇和乙二醇产品蒸汽消耗降低2%至3%。
从“靠经验”到“靠数据”,撬动的是实打实的效益。
“别小看这点降幅。”荣信化工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孙卓庆算了一笔账,“按现有产能计算,仅蒸汽消耗这项,每年就能省2100多万元。加上煤耗下降,还能再省300万元!”
智慧制造演绎“工厂魔法”
在山东天玛智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的全自动主阀体智能装配生产线上,几台工业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工作。它们拿起阀体,放入清洗槽,精确组装、检测……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以前是几个人盯一台设备,现在是一个人巡检好多台设备。”主阀自动装配车间班长邵光源说,“这些‘铁疙瘩’24小时连轴转,产品产量是原来的3倍。一旦发现质量问题,机器人还会亮灯报警,避免次品流入下道工序。”
在博创凯盛公司车间,1.2万吨重的巨型破碎机正在调试。技术人员闫绍翔打开手机APP,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实时跳动:温度45摄氏度,振动频率12.5赫兹,转速正常。
“这个‘大块头’虽然在车间,但我在办公室、家里都能监控它。”闫绍翔说,“一旦有异常,手机马上报警,我立即就能处理,检修效率大幅提升。”
借助数字孪生技术,智慧园区及周边环境全景图在IOC运营管理中心大屏上1∶1还原。哪个车间在生产,哪台设备在运转,能耗情况如何,一目了然。
如今,这座占地943亩的智慧园区已汇聚6家企业,2024年产值突破11亿元。
作者王鑫涛 陈玉超版面编辑:卢慧颖
编辑:张莹
来源:中国煤炭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