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心中的那抹绿,井下的那片光

心中的那抹绿,井下的那片光

2014年夏天,刚拿到大学毕业证书,我就迫不及待地在全国征兵网报了名。从小向往军营的我,顺利通过体检、面试和政审,成为一名威武的军人。

在福建某空军基地警卫连,岗亭旁那棵百年榕树成了我最忠实的“站岗搭档”。它粗壮的树干三人才能合抱,皲裂的树皮上镌刻着岁月勋章。最动人的是那些垂落的气根,它们在东南沿海湿润的季风里轻轻摆动。最令人震撼的是它裸露在地表的根系——那些虬结盘错的树根,以沉默而坚韧的姿态,一寸寸撑开坚硬的岩层,将周围土地拥入它温暖的怀抱。

榕树浓密的树冠撑开巨大的绿伞,阳光透过叶隙洒下斑驳的光影,为站岗的战士披上一身天然的迷彩。在军队的两年里,榕树是我最忠实的战友。风雨烈日下站岗,抬头望见它伞盖般的树冠,心里就踏实。

2016年寒冬,当我郑重叠好那身“天空蓝”制服时,人生的新战场已在五百米深的井下等待。面对亲友不解的目光,我报以微笑。军旅锻造的钢铁意志,不正该在最艰苦的地方淬炼成钢吗?初到煤矿,我主动申请到井下生产一线工作。

第一次下井,那感觉真像钻进了地心。罐笼“哐当”下沉,光线迅速被黑暗吞噬,只剩下被头顶矿灯刺破的有限空间。矿井深处,潮湿闷热,空气中混杂着煤尘和岩石的味道。在综采工作面,采煤机的轰鸣震得我耳膜发颤,液压支架伸缩时发出“嘶嘶”的声响,刮板输送机槽里原煤“哗啦啦”奔流,工友们在狭窄的煤壁间穿梭,吆喝声、工具碰撞声交织成独特的劳动交响曲。在这幽深的巷道里,我触摸到了大地的脉搏。

在综采一队机电维修班的每一天,我都目睹着钢铁和煤层的较量。工作面远在离井底车场数千米的巷道尽头,地质条件复杂多变,那些冰冷的机械设备就像倔强的老马,时不时就要闹点脾气。记得一次夜班,采煤机突然“趴窝”。班长一声吆喝,我们几个维修工立刻围了上去。十几盏矿灯的光束在钢铁躯壳上交汇,像极了当年战术演练时亮起的探照灯。故障点深藏在迷宫般的电控箱内部,我们只能以近乎扭曲的姿势,半跪在渗水的支架间作业。煤灰混着汗水,在脸上冲刷出一道道痕迹,安全帽带早被浸透,咸涩的汗珠不断刺痛着眼睛。

我的手指在电缆管路间穿行。凭借在部队锤炼出的专注力和日渐扎实的机电知识,我像排雷般逐个排查可能的故障点。当采煤机重新发出熟悉的轰鸣时,我们相视而笑——那一张张绽放着笑容又沾满煤灰的脸,与当年夜间突击训练后的战友们如出一辙。这种在困境中突破的快感,这种与队友并肩作战的默契,无论在地下五百米还是军营训练场,是如此相似。

后来,我被抽调到矿山救护队。训练场成了新的战场。天蒙蒙亮,队友们的身影就在操场上跃动:背着几十斤重的呼吸器负重跑步,抬着假人爬楼梯,在模拟浓烟弥漫的巷道里练习搜救……汗水浸透战斗服,肩膀勒出红印子。晚上,我们围在灯下啃厚厚的《矿山救护规程》,琢磨各种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那种时刻准备着的状态,像极了在警卫连执勤的日子。

调到地测科工作后,我将军人的严谨作风与矿工的坚韧品格再次结合。每次井下测量工作都如同一场精密的地心测绘战役——测量仪器的激光束如同我的战术手电,在幽深的巷道中划出清晰的坐标网络。为确保数据万无一失,我常常在闷热的作业环境中反复校核每一个数据,直到它们都如军令般准确无误。那些被煤灰浸染的测量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就像作战地图上的坐标标记,记录着我在煤海深处的一次次“战术行动”。

虽然我离开部队已近九年,但军营的号角声似乎还在耳边。矿井深处隆隆的机械声,工友们沾满煤灰却真诚的笑脸,还有那盏在黑暗中指引方向的矿灯——这一切,同样深深融入了我的生命。那棵岗亭旁的榕树,在我心中从未远离。它时刻提醒我,不论身在何方,不论头顶是湛蓝的天空还是厚重的岩层,守住那份责任,像树一样扎根,像战士一样向前,就能活出属于自己的挺拔与生机。

作者于海阔版面编辑:袁理

编辑:张莹

来源:中国煤炭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