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25轮强降雨、3次台风!铁路人扛住了!

25轮强降雨、3次台风!铁路人扛住了!

暴雨如注,警报频传

8月2日至6日

广东遭遇新一轮强降雨

8月4日最大降雨量达371.4毫米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

广大干部职工以预警为令

迎雨而战,依托数字赋能

全力守护线路和列车安全

“七下八上”是防洪关键期。广州局集团公司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党组部署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将“超前防、主动避、有效抢”的工作要求落实到每一条线路、每一趟列车,在粤湘琼三省千里铁道线上打响了一场“智慧防洪战”。

截至目前,该局集团公司管内今年历经25轮强降雨、3次台风考验,防洪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防在精准

“天罗地网”锁隐患

科技赋能让风险无处遁形

粤湘琼三省地处南方高温多雨地带,防洪形势呈现鲜明的“五多”特征——山区铁路多、防洪风险多、老旧铁路多、环境影响多、年均雨量多。

今年以来,为消除传统“人工徒步巡查”模式效率低、覆盖面窄的痛点,广州局集团公司将科技作为破题关键,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让隐患识别从“经验判断”转向“数字感知”。

近日,在湘桂线衡阳湘江特大桥上空,一架搭载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以每秒5米的速度盘旋,从桥墩到排水沟,对线路设备进行逐一排查。“过去查桥墩裂缝要爬梯子、下墩台,现在无人机‘扫一眼’就能形成高清图像,再通过图像对比,设备的状态尽在我们的掌握中。”永州工务段衡阳南路桥车间职工陈兵华指着屏幕上的动态影像说。入汛以来,该段已完成61处重点地段无人机巡检,隐患发现效率提升4倍。

这是广州局集团公司科技防洪的一个缩影。该局集团公司已织就一张由“空天地”设备组成的监测网——

“空”:专用巡检无人机覆盖山区、河谷等复杂区段,实现“一键起飞、自动回传”;

“天”:北斗位移监测系统实时追踪重点路基、隧道的微小形变,精度达毫米级;

“地”:369处普铁隧道口、66处地质灾害点安装智能视频监控,114处高陡挡墙布设拉线式位移传感器,提升实时监测和灾害预警能力。

“过去靠‘脚底板’,现在靠‘云脑壳’。”广州局集团公司防洪办主任薛双纲介绍,通过整合气象卫星数据、无人机巡检结果和智能设备预警信息,系统可自动生成“风险热力图”,将隐患定位精度从“区段级”提升至“点位级”,为精准防控提供“导航地图”。入汛以来,该局集团公司借力科技手段辅助人工排查,累计发现并处置隐患112处。

避在主动

“未雨绸缪”控风险

算法优化让运输分秒必争

防洪的关键不仅在“查”,更在“防”。广州局集团公司将“被动应对”变为“主动规避”,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慧预警—动态调整—精准管控”全链条防洪体系。

在怀化工务段调度指挥中心,一块6米长的智慧屏实时显示着管内线路的雨量数据、设备状态和预警信息。“我们集纳了气象部门的雷达监测数据与现场雨量计实时采集数据,开发出‘短临预报’模型,能精准预测沿线1公里范围内未来2至3小时的降雨强度。”怀化工务段调度值班室主任吴超指着屏幕上的动态曲线说。

7月23日,怀化地区突发强降雨,系统提前2小时发出红色预警,实时降雨量接近封锁警戒值时,立即告知局集团公司调度所调度员,调控行车秩序,主动规避行车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差异化限速”策略的突破。过去的限速模式对运输秩序干扰较大,今年,广州局集团公司通过分析近8年暴雨、水害数据,结合设备抗洪能力情况,借鉴兄弟局集团公司经验做法,重新优化高铁降雨限速、封锁阈值——

取消了平原地区时速300公里及以上线路封锁警戒;

限速时速45公里区间长度从“整区间”调整为防洪重点地段所在的1至2公里范围,实现精准限速;

限速、封锁警戒雨量值和限速速度根据线路设计时速和地形地貌合理分级匹配,避免“低速冗余”。

数据最有说服力:自5月23日调整以来,同等雨量下高铁限速次数减少55%,限速长度缩短74.6%,列车晚点率下降62%。

“既守住了安全底线,又盘活了运输资源。”广州局集团公司高铁调度室副主任夏超说,入汛以来,全局集团公司累计调整列车运行计划2300余次,未发生一起旅客列车涉险事件。

抢在协同

“一体作战”强攻坚

数字平台让合力一键直达

防洪是系统工程,需“人、机、物”高效联动。广州局集团公司将“分散作战”变为“整体攻坚”,通过数字化平台打破站段、专业、路地间的协作壁垒。

7月21日,台风“韦帕”肆虐琼岛。海口综合维修段调度室内,一块集成“气象预警—设备状态—抢险资源”的智慧屏实时跳动着数据。“我们与自然资源、水利、应急等部门共享数据,24小时监测管内56处防洪关键点。”段长曾佳介绍,接到台风预警后,系统自动匹配最近的抢险队伍、机械和物资,10支跨专业联合检查组30分钟内完成集结,1600余人次冒雨巡查,确保了海南环岛高铁的运输安全。

这样的“数字协同”场景在该局集团公司管内已成常态——

路地联动:在粤湘琼三省设立联合值守点,安排专人进驻地方防汛指挥部,动态获取水文、地质灾害等预警信息;

专业协同:组建767支“工电供”联合抢险队,储备1930台大型机械,山区车站常态化停放挖机待命;

党员先行:组建党员突击队扎根防洪一线,24小时轮班巡查,用“荧光绿”身影筑牢安全屏障。

“科技让我们‘耳更聪、目更明’,但最终守护安全的还是人。”肇庆工务段茂名高铁线路车间党支部书记黄聪龙说,暴雨中党员们喊出“我熟悉设备我去、我年轻我上”的誓言,用行动诠释了“科技赋能+人员坚守”的防洪密码。

风雨未歇,守护不止。从无人机巡检的“天眼”到智能预警的“云脑”,从差异化限速的“算法”到路地协同的“平台”,广州局集团公司以科技为翼、以创新为帆,持续强化科技赋能,确保汛期运输安全畅通,让铁路大动脉成为守护经济社会发展的“钢铁生命线”。

素材:《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广东记者站(广州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字:彭承军 陈海东 黎书琴 周持恒

图片:吕梦瑶 李金彬 朱博 李文郁 伍嵩 秦国威 仝林玺 张嘉豪 余佳乐 罗俊浩 肖峰 王羽晴

编辑:段星佚

审校:李孝佺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