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叶/文
这是一份具有使命与行业厚度的报纸。
30年多前的1992年,中国房地产报在改革开放新进程的时刻诞生。自那时起,传播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记录安居中国、推动行业进步,是她矢志不渝的使命。
也是因为这一使命践行,8月10日,一场汇集了政府、学界、企业百位嘉宾的会议在北京举行,10位地产行业“泰斗”共话发展,认为在房地产行业30多年来的大发展大进程中,作为行业媒体的中国房地产报不仅是记录者、见证者,更是推动者。
30多年来,中国房地产报深度参与房地产行业报道,从政策解读到企业发展;从保障性住房建设、城市更新到好房子建设、楼市回稳等,精准捕捉市场动态,为政府决策、企业经营提供权威参考。同时,依赖多年积累的品牌公信力、人才凝聚力、市场号召力和行业影响力,报社在房地产行业变革与社会民生发展进程中一直在积极作为,通过搭建合作桥梁、推动资源整合、深入市场调研、助力项目落地等举措,在养老、企业发展、产业扶贫等多领域发挥出重要作用。
中国房地产报创刊10周年,时任社长栗文忠以杜甫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为题作诗
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她建立了 “政策解读快速响应机制”,在央行降准、房贷利率调整等重大政策出台后,快速邀请专家解读,为房地产行业传递精准信息。为提升市场报道的专业价值,中国房地产报社构建了“三位一体”信息源的采编模式:同步采集行业从业者实践、消费者真实反馈、专家权威分析,并深度整合数据,为读者提供立体、客观的市场图景。
作为城市更新进程的深度参与者,中国房地产报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城市更新专题报道,系统梳理了各城市老旧小区修缮、老旧厂房改造、产业激活等典型案例,形成专项研究成果,为住建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2025年7月,报社主办的“2025中国城市更新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围绕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升级等议题,汇聚政府领导、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为各地城市更新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路径建议。此类活动不仅彰显了报社的行业号召力,更体现了其作为“政策解读器”和“行业智库”的独特价值。
围绕 “好房子” 建设国家战略,报社发起 “寻找中国好房子” 大型采访活动,走近保利、金茂、龙湖等数十家知名企业,足迹遍布北京、西安、杭州、武汉等热点城市,走访项目达上百个,并从户型优化、绿色建材、智能系统等多个维度对项目进行分析和探讨,将“好房子”量化标准形成可借鉴经验推广,推动了好房子建设的深入人心。
2017年,中国房地产报社成立25周年合影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和经济快速转型的背景下,我国“一老一小”领域的国家部门规划和政策密集出台。中国房地产报社长期关注研究“一老一小”社区服务落地,并深入各地走访调研,将调研结果形成报道和建议。报社还发起了 “百城万站社区养老驿站公益设计大赛”,联合中国妇女报社、人民政协报社等全国百余家媒体,聚焦失能及半失能老人的社区日间康复照料痛点,推动建立社区养老驿站标准化体系,完善区域细分数据调研,探索驿站市场化、连锁化运营模式。
为发掘建设者的先进事迹,报社以“对话时间”为主题,发起了“大国工匠”采访报道,将镜头聚焦于工程、设计、非遗等领域,在4年时间走访了数十位“中国建造匠心大师”,通过对他们的专访,呼吁“向匠人致敬”,凸显“精进技术、坚守责任”的价值,从更广泛的意义层面,推动房地产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呼应了“好房子”“绿色建筑”等国家战略。
为助力中小型城市中小房企突围,报社多次深入当地考察,了解企业痛点和当地楼市现状,为企业捋清工作路径和实践方向,制定“内病内治外病外治”办法,以帮助企业盘活资产,实现长足发展。
30多年来,中国房地产报始终立足行业,做到新闻内容精细化表达、多渠道扩散、全方位传播,也不断生产出有思想、有情怀、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产品。
房地产行业的下一个发展时期,将是从规模扩张到价值重构的发展时期,我们将继续以笔为犁,记录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足迹。
值班编委:李红梅
责任编辑:马琳 刘亚
审读:戴士潮
中国房地产报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如需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了解规则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