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交天和22台定制盾构机通过6次下穿珠江,15次跨越河涌,13次穿越高架桥及途经断裂带、采空区及文物保护区等风险源,助力建设的广州地铁十二号线(“西段”浔峰岗至广州体育馆、“东段”二沙岛至大学城南)正式开通运营。
该工程下穿河流、地铁既有线、村庄和房屋群等风险源,不同区间地质情况和作业环境千差万别,对盾构机选型要求各不相同,依靠单一盾构机型根本无法完成掘进任务。
在白云区间施工中,面对全程岩溶地质及广从断裂带穿越的双重挑战,项目团队创新性采用“探测—预加固—动态调控”三位一体技术体系:首先依托盾构机集成式超前地质探测系统精准识别溶洞分布,继而通过双液注浆系统对不良地质体进行预加固处理,配合实时监测平台对掘进参数、地层变形等200余项指标进行毫秒级反馈,最终实现断裂带穿越沉降量控制在3毫米以内的行业突破。
棠南区间则展现了装备创新对施工效能的显著提升。针对岩溶发育复合地层特有的滞排风险与地表沉陷难题,中交天和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土压/泥水双模盾构机通过3大核心技术实现质的飞跃:模块化膨润土罐系统实现浆液性能实时调控,将传统1.5环/日的掘进效率提升至7环/日;密度梯度调节技术通过高粘度泥浆注入,确保模式转换过程地层零扰动;螺旋机双模排渣设计从根本上规避了传统泥水盾构的滞排缺陷,施工综合效率提升超30%。该成果中的“地质适配性”设计理念为全球岩溶地层施工提供了新案例。
在岭赤区间,盾构机穿越地层为砂层与中微风化泥质粉砂岩层及桥梁、商业综合体、河涌等重要建构筑物,且局部区域为隧道净间距小于盾构直径70%的小净距地段,左、右线隧道最小净距仅为0.72m等复杂施工环境,地面沉降控制至关重要。为了控制掘进过程中的沉降风险,中交天和对盾构机注浆系统也做了相应的优化设计,除盾构机常规配置的同步注浆系统、二次补浆系统以外,盾构机新增加了盾体膨润土径向注浆系统,在盾构机下穿桥梁、建筑物的过程中同步进行盾体注浆,及时填充开挖面与盾体之间的施工间隙等以便更好地控制过程中地表的沉降问题。
在大大区间(大学城北至大学城南)中间风井至大学城南区间左线全长485m,盾构需穿越全风化岩层,并下穿既有运营地铁四号线,最小水平距离仅9m,施工难度大。为确保四号线运营安全,通过盾构机智能监控系统,实时跟踪既有线变形数据,动态优化掘进参数。通过加密监测、严控关键指标,有效降低施工影响,顺利完成穿越任务。下穿地铁二号线时为保证既有线运营不受影响,地铁建设者们充分运用盾构机配备的导向和掘进管理系统,双螺旋系统,中微速推进系统等并采取自动化监测等措施,对比盾构机穿越过程及前后的隧道数据,及时调整盾构掘进姿态,最终在无扰动状态下顺利完成下穿。
来源:中交天和
整理:协会宣传工作部
初审:董 萌
复审:尹晓荔
终审:吴培国
编辑:李吉旺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