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目光聚焦钢铁工业的绿色革命,中国钢铁企业以其澎湃的转型雄心、前沿的技术探索和贯穿价值链的协同创新,正日益成为这场变革的焦点。当“绿色低碳”“减污降碳”理念成为全球工业文明的新共识,钢铁工业该如何尽快兑现“双碳”承诺?近日,《中国冶金报》记者与世界钢铁协会总干事埃德温·巴松围绕多元降碳技术途径探索、价值链协同等话题展开交流。在巴松看来,中国钢铁在推动全价值链协同降碳上的突破性思维,正为全球钢铁工业的深度降碳提供着不可或缺的方案与启示。
低碳路径多样性本身即一种财富
“低碳路径的多样性本身即一种财富。”在巴松看来,中国钢铁企业在探索低碳转型方面的多样选择是一种珍贵的财富。他表示,大部分中国钢铁企业在探索低碳冶金技术,例如氢基直接还原、富氢高炉冶炼、电炉短流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方面,正进行极具前瞻性的研究。“这些探索路径虽各异,却都意义非凡,值得持续深耕。正因全球钢铁行业的低碳挑战并无放之四海皆准的单一‘解方’,其实现路径必将深深植根于特定地域的资源禀赋、能源结构与发展阶段。因此,兼容并蓄地探索多种可能性,是通往可持续未来的必由之路。”他解释道。
“当然,我们也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些被验证有效的路径,才是应该走的正确的路径。我们必须持续探索、反复求证,才能明辨何为可行之道。”他补充说。
今年上半年,巴松再度密集走访部分中国钢铁企业,这些企业所展示的低碳转型雄心与阶段性成果令他印象深刻。他表示,中国钢铁企业精心布置的博物馆与展厅彰显着中国钢铁在尖端产品与核心技术研发的最新突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中国举国上下,尤其是钢铁行业,对低碳转型与环境治理所倾注的空前重视。各企业在具体实施路径上虽有不同思考,但无不以技术为核心。在此之上,这里还涌现出许多引人入胜的理念,例如将视野拓展至构建贯穿产品全价值链的净零排放战略。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低碳转型思路,对全球钢铁行业的低碳转型而言都是积极且至关重要的。”他说。
短流程炼钢占比增加对中国钢铁而言蕴藏巨大机遇
降碳之路,道阻且长。“正如我之前所述,钢铁行业的深度降碳并无普适的‘万能灵药’。转型路径固然多元化,但无一不要求着我们彻底摒弃传统范式。依托充裕废钢资源与清洁电力保障,电炉短流程炼钢可实现显著降碳。我们相信,中国钢铁在电炉钢占比跃升方面也将迎来突破,这一趋势是清晰可期的。”巴松表示。
“在此背景下,电炉短流程炼钢占比的提升对中国而言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他继续讲道,“中国正步入一个废钢资源加速释放的新阶段。这种发展轨迹使得中国钢铁的低碳转型独具特色——相较于早已建立成熟废钢市场并拥有配套电弧炉产业多年的发达国家,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正迎来废钢资源增长的黄金窗口期。这也意味着,中国正迎来一个得天独厚的良机。”
目前,电弧炉炼钢仅占中国钢铁总产量的约10%。巴松认为,在未来10年左右,这一比例完全有可能攀升至20%~25%。推动这一增长的关键在于,中国本土废钢资源的持续释放以及配套清洁能源的支撑。随着电弧炉路线持续发展,并逐步替代部分高炉产能,中国钢铁行业的碳排放将实现大幅削减。“这种机遇几乎为中国所独有——正是其自身推进的高质量发展催生了巨量废钢资源。把握这一机遇,意味着中国将在借鉴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实现超越。”他说。
诚然,全球废钢存量远不足以支撑全球钢铁行业全面转向电炉路线。展望未来,长流程高炉炼钢仍不可或缺。巴松坦言:“正因如此,我们同样亟需颠覆性技术破茧而出。当前,中日韩3国正竞相探索极具前景的氢冶金技术,如高炉富氢冶炼、氢基直接还原铁等,以期大幅削减高炉工艺的碳足迹。这种突破性技术的探索与研发必须持续进行,这对全球钢铁业而言都至关重要。”
全面深度降碳更在于价值链间的创新传导与减排共振
这亦引向了一个更深层的话题:价值链协同。巴松表示,钢铁行业虽是万千上下游产业的“筋骨”,但其在不同价值链中的“降碳杠杆效应”各有不同。钢铁在建筑、汽车、家电等产业链条中的嵌入方式、价值权重与降碳潜力,亦判若云泥。换言之,钢铁在建筑业价值链中的角色,和在汽车业或家电业等价值链中扮演的角色截然不同。正因如此,钢铁行业必须立足自身实现碳减排。然而,仅凭钢铁行业自身的努力,远不足以实现社会整体的降碳目标。为了达成更广泛的社会减排,我们必须采纳全价值链协同的理念,即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减少碳排放,方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降碳。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上下游的协同非止于责任分摊,更在于‘创新共生’。”他补充道,“下游需求,如汽车轻量化对高强钢的要求,可倒逼上游工艺革新;反之,上游突破,如绿色钢铁供应,亦赋能下游减排。这种价值链间的创新传导与减排共振,正日益发展成为撬动钢铁行业乃至整个社会深度降碳的核心支点。”
“我深切体会到,过去几年里,中国对生命周期评价(LCA)及其应用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政府层面的各项举措也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正是这些迹象让我意识到了中国对生命周期评价的高度重视。在这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也已从钢铁生产环节的计量,一跃延伸至整个钢铁价值链的计量。在我看来,中国钢铁的这一做法,如同一粒投入湖面的石子,必将在全球激起涟漪。我相信其他国家会纷纷效仿,共同推动这一进步的。”他说。
中国钢铁低碳方案必将在全球转型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6月份,安赛乐米塔尔和克利夫兰-克利夫斯都相继暂停了其在德国和美国的重大低碳炼钢项目。而此类事件在近两年并非孤例。部分国家钢铁企业因多重因素暂缓甚至放弃低碳项目的现象,是否意味着全球低碳转型的逆流?“气候变化是工业发展不可逆转的‘超级趋势’。它必然发生,只是各国步调不一。钢铁作为全球性行业,必须认清其长期性与全球性本质——无论意愿如何,最终都需顺应潮流。”他进一步指出,市场将是终极裁判:“当市场认可降碳价值,资金与需求必将流向积极脱碳的企业和产品。未能成功降碳者,终将被淘汰。变化终将来临,但各国的步调不必统一。”
他表示,降碳这件事本身的难度是巨大的。截至目前,我们没有找到“标准答案”,也无法精准判定哪种降碳方式是最优的,因为不同国家、不同工艺之间的差异太大。“我们认为,到2040年,全球钢铁业推进低碳转型的前景会更明朗。届时,有些国家会走在更前面,但整个行业仍需要大量时间去持续推进这件事。这也是我们需要承认的现实。”
“当然,从所有迹象来看,中国钢铁行正以极具中国特色的方式应对此事,制定详尽计划,并高标准确保这些计划落地执行。中国是少数能对价值链各个环节都掌控得当的国家之一。我相信中国必将在全球钢铁工业低碳转型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扮演起引领者的角色。”巴松最后表示。
记者 | 杨悦
来源 | 中国冶金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