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国内外石油公司在非洲的油气勘探开发对比及启示
2025年07月27日 09:05
海外矿业投资
责编:戚金荣
作者:海外矿业投资
看到一篇好文《国内外石油公司在非洲的油气勘探开发对比分析及启示》(公众号:国际石油经济 );文章很长,学习以后记下其主要内容总结。其中很多内容可以借鉴到海外矿业勘探,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其看看原文,了解细节。
核心主题: 分析国际石油公司与中国石油公司在非洲油气勘探开发的历史进程、现状、策略差异,并探讨中国石油公司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启示。
一、 国际石油公司在非洲的油气合作历程(始于1886年)
- 萌芽阶段 (1886–1954年):
- 欧洲石油公司(如BP、道达尔)主导,服务于宗主国需求。
- 技术有限,主要陆上勘探。发现50个油气田(占非洲总储量0.42%)。
2. 陆上大发现与国有化阶段 (1955–1969年):
- 国际巨头(道达尔、BP、壳牌、埃尼、埃克森美孚、雪佛龙)主导。
- 地震技术应用带来大发现(652个油气田,占储量39.65%),如阿尔及利亚巨型油田。
- 非洲独立运动兴起,主要产油国成立国家石油公司,开始国有化进程。
3. 动荡调整阶段 (1970–1992年):
- 七大国际石油公司(新增Equinor)继续深耕北非和西非。
- 经历两次石油危机(油价暴涨暴跌),但仍取得1490个发现(占储量22.55%)。
4. 多元化阶段 (1993年至今):
- 发现2358个油气田(占储量37.38%),海域发现占主导(储量占比76.4%),深水/超深水大发现(54个>5亿桶油当量,44个在深水)成为核心。
特点:
- 陆上持续发现 (1993-2009): 主要在阿尔及利亚、利比亚、苏丹/南苏丹。
- 深水突破 (1993-2009): 几内亚湾深水大发现(如埃克森美孚的Zafiro、道达尔的Girassol)引领潮流。
- 勘探重点:完全转向海域(深水/超深水),成果辉煌(东非Mamba气田、西非Yakaar、Baleine等)。
- 应对能源转型:优化传统油气资产组合(降低内陆比重),开始投资天然气利用、太阳能、风能、绿氢、地热等低碳/可再生能源项目。呈现多元化、布局分散化、全产业链趋势。
二、 中国石油公司在非洲的油气合作历程(始于1995年)
- 探索发展阶段 (1993–2002年):
- 标志:1995年签署苏丹6区产品分成合同(PSC)。
- 项目特点:接手西方公司放弃区块(如苏丹1/2/4、3/7区)。
- 成功关键:应用国内技术+创新发展,实现重大突破(发现Neem、Fula油田,尤其Palogue 5亿吨级大油田)。
2. 高速发展阶段 (2003–2013年):
- 受苏丹成功鼓舞,三大国有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为主体,其他国资背景公司和民企也参与。
- 获取项目数量激增(45个,占30年项目总数76.3%)。
- 中国石油企业高峰时期在23个国家运行61个项目,权益产量约3000万吨/年。
三、 中外石油公司在非洲的现状与对比分析
- 国际石油公司现状:
- 逐渐退出内陆国家,聚焦沿海深水资源(纳米比亚、安哥拉、莫桑比克主导)。
- 策略灵活:注重高回报和灵活性,擅长资产买卖(高油价卖、低油价买)。
2. 中国石油企业现状:
- 处于优化调整阶段,前期勘探项目陆续到期,资源接替面临挑战。
- 获取方式:前期基于政治友好,后期以政府招标/谈判为主。
- 优势:发挥上下游一体化,注重长期投入和全产业链(炼厂、管道)。在陆上常规油气开发表现突出。
- 现状:以陆上常规油气作业者项目为主,深水项目多以参股为主。
- 贡献:帮助多国建立石油工业体系,创造就业,培养人才。
3. 策略对比:
- 技术: 中方陆上/浅水技术成熟;国际方深水/超深水技术领先。
- 项目运作: 中方倾向与政府/国家石油公司合作,长期持有陆上/浅水项目,配套中下游;国际方倾向深水/高回报项目,与私企合作,项目成熟后出售部分权益。
- 风险管控: 中方相对被动(商务/环保风险弱),注重长期资源;国际方经验丰富,善用商务/金融工具,决策灵活。
- 投资策略: 中方注重资源获取和长期开发,全产业链布局,有政府支持;国际方注重高回报,专注上游,依赖市场,成本控制严,效益优先,股权交易频繁。
- 合作双赢: 中方落实协议,考虑资源国发展,建设一体化工业,降低当地油价;国际方主要投资上游,出口原油并输入成品油赚取利润。
四、 中国石油企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合作区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勘探区块持续萎缩(如中石油在非洲权益勘探面积从高峰54.4万平方公里降至2024年仅4.2万平方公里,低于国际公司平均水平10.5万平方公里)。若无新项目,“十五五”期间现有勘探区块将全部到期。
2. 资产布局不够合理,深水作业能力弱: 进入晚,优质富油气区(北非、西非)作业者区块少,主要在内陆或西方退出区域。重大深水发现(莫桑比克、埃及、塞内加尔、南非、纳米比亚)均未参与。
3. 商务和资本运作能力亟需加强,市场预测能力有待提高: 资产交易不活跃,倾向于长期持有,退出机制不成熟,导致后期商务和弃置风险攀升。
4. 资源国营商环境持续恶化,政治安全形势严峻:
- 政局动荡与武装冲突频发(苏丹内战、刚果(金)冲突、萨赫勒恐袭等)。
- 法律制度不健全,政策执法随意性强,商务风险大(国有化威胁、合规成本高)。
- 资源国油气自主意识增强,合同条款苛刻(干股、垫资、高分成、不可回收签字费/培训费),压缩盈利空间。
五、 启示
- 低油价周期是开拓新项目的黄金窗口: 资产价格低,资源国政策放宽,其他公司退出或剥离资产。历史证明低油价周期进入项目成功率更高(如中石油1995-2004年成功率>50% vs 2005-2014年<25%)。
2. 找准富油气盆地或区块是项目成功的保障: “资源相当于1,其他因素相当于0”。成功案例(苏丹/南苏丹、尼日尔、乍得)主因选对盆地/区块;失败案例(利比亚等)主因选错。
3. 技术与商务融合是规避风险、保障效益的关键:
- 高风险地区,在重大发现、建产/稳产阶段及早谋划股权出售或退出,锁定收益并规避风险。
4. 加强合作,共同打造精进版非洲油气合作区: 借鉴中石油与中石化在南苏丹3/7区成功合作20年的经验。建议中国三大国有石油公司及其他新能源公司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强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技术、新能源潜力),共同打造非洲油气和新能源融合发展合作区。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