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我们可以说是垄断了全球稀土供应链,但为什么没有赚到大钱?

我们可以说是垄断了全球稀土供应链,但为什么没有赚到大钱?

前两天,我们讨论了中国钢铁行业不赚钱,但铁矿石价格居然非常稳定!很多人说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西方四大铁矿石公司垄断了铁矿石供应。

我们今天就看一看中国能够垄断的行业,稀土,看看是否赚到了钱?

随着中美新的一轮关税谈判的进展,稀土成为了中美之间博弈的中国手中的一张王牌。也成为了最近的一个社会热点!

中国稀土行业垄断全球稀土供应链(占全球90%以上冶炼分离产能和60%以上开采量),但企业普遍盈利困难甚至亏损。为什么垄断资源也赚不了钱?

我们看中国的稀土企业,包括上市的这些头部的稀土企业,不论是轻稀土还是重稀土,那你会发现这几年如果在观察企业的财报的年报,普遍利润都呈现了明显的大幅的负增长。从三大稀土巨头的公司市盈率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中国轻稀土配额分配(2024年)

企业集团

轻稀土开采指标(吨)

占比

北方稀土

188,650

75.2%

中国稀土集团

62,200

24.8%

总计

250,850

100%

数据来源:中国工信部稀土开采总量控制指标。

中国占全球重稀土储量的 80%以上,2024年产量占全球重稀土总产量的 75%。缅甸曾是中国外最大重稀土来源(占全球供应15%),但因政局动荡产量锐减。美国/澳大利亚以轻稀土为主,重稀土产能有限(如MP芒廷帕斯矿重稀土占比<5%)。

中国重稀土核心产区

  • 江西赣州等地:离子吸附型矿床,富含铽(Tb)、镝(Dy),占中国重稀土产量的60%。核心产区集中在江西赣州、福建、广东 等地的离子吸附型矿床,这类矿床占全球重稀土供应的 90%以上。
  • 云南红河:2025年新发现超大型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潜在资源量 115万吨,其中镝、铽等重稀土超 47万吨,有望成为中国最大重稀土基地。
  • 全球重稀土储量不足轻稀土的 1/10,且中国控制其中 80%以上的储量。
  • 中重稀土元素(如镝、铽)在全球稀土总储量中占比仅 1.2%,但中国拥有其 95%以上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在我看来无非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内部恶性竞争与产能过剩
  1. 低价内卷与出口倾销
  • 历史性价格战:1990-2010年间,中国稀土出口量增长10倍,价格反而下跌40%。2024年稀土出口均价跌至0.88万美元/吨(仅为2016年的40%)。2024年氧化镨钕平均价格为39.31万元/吨,同比暴跌26%。
  • 企业自相残杀:地方政府为创汇鼓励企业扩产,中小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竞相压价。例如,江西和湖南的钨矿企业曾因内部竞争导致国际钨价崩盘,稀土行业复制了这一模式。

2. 配额制度失效与走私泛滥

  • 超指标生产:2024年国家开采配额为27万吨,但实际供应量超35万吨,过剩产能加剧价格战。
  • 走私黑市:每年超2万吨稀土通过“陶瓷土”报关走私至日韩,价格低于市场价30%,进一步挤压正规企业利润(如广晟有色库存积压达159亿元)。
🧩 二、产业链价值分配失衡
  1. 卡位低端环节,缺失高附加值
  • “微笑曲线”底端困境:中国主导稀土开采和冶炼(占全球92%产能),但高端材料(如永磁体、催化剂)的核心专利被日美垄断(日本住友、美国通用控制90%钕铁硼专利)。
  • 利润被收割:中国出口稀土精矿价值比为1,而日本加工成磁体后价值跃升至500。每出口一吨钕铁硼磁体,中国企业需向日本支付5%专利费,利润被压缩50%。

2. 技术转化能力不足

  • 研发投入分散:企业聚焦短期生存,高端材料(如稀土催化剂、光学玻璃)仍依赖进口。2024年中国高附加值稀土产品出口占比仅25%,远低于日美的80%。
三、国际博弈与外部压制
  1. 买方垄断与价格操纵
  • 日美欧采购联盟:利用中国企业分散经营的弱点,实施“以量换价”策略。日本在低价时大量囤积稀土,待价格回升时抛售,迫使中国企业降价。
  • 资源替代战略:美国重启芒廷帕斯矿(轻稀土),日本投资澳大利亚、非洲稀土项目,削弱中国定价权。

2. 地缘政治冲击

  • 贸易制裁与技术封锁:美国限制高端设备出口,影响中国稀土下游应用市场。2024年中国稀土企业因出口受限,净利润普遍下滑(如中国稀土集团亏损2.87亿元)。
四、成本失控与环保负债
  1. 环境成本内部化不足
  • 生态透支:重稀土开采(如江西离子型矿)导致水土污染,企业需承担修复费用。但低价出口未能覆盖隐性成本,进一步压缩利润。
  • 环保合规成本上升:2024年起环保标准提高,中小冶炼厂关停,但大企业治污成本激增(占营收15%-20%)。

2. 关联交易与利益输送

  • 产业链利益流失:部分国企与非上市关联企业间存在不透明交易,导致利润转移(如低价销售给关联贸易公司)。
五、行业转型与盈利曙光

尽管长期困境严峻,2025年一季度出现转机:

  • 价格回升与技术升级:氧化镨钕均价同比上涨11.97%,中国稀土净利润同比扭亏为7261万元,主因稀土价格反弹及销售策略调整。
  • 政策纠偏与整合加速:2024年《稀土管理条例》强化出口管制,推动六大稀土集团整合,并建立包头稀土交易所争夺定价权。
结论:垄断≠盈利,突围需三重破局

中国稀土行业的困境本质是 “资源垄断与技术弱势” 的矛盾。未来盈利取决于:

1. 终结内卷:建立价格联盟,严打走私,严控配额(如2025年云南重稀土收储5000吨);

2. 攀登价值链:突破高端材料技术(如永磁体回收率提升至95%),发展“稀土+磁材+电机”一体化模式;

3. 规则主导权:利用稀土交易所推动“中国价格指数”,扭转“贱卖资源、贵买产品”格局。

📊 数据点睛:若中国稀土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占比从25%提至50%,行业利润率可翻倍(从不足5%升至10%+)。

学习如何利用资源赚钱,仍然是一个矿业人需要深度思考的课题!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