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观点共享 | 中亚关键矿产战略价值正在凸显

观点共享 | 中亚关键矿产战略价值正在凸显

摄影:陈宇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强与周边国家矿产资源合作开发,是保障我国发展与安全的重要举措。在今年6月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中国-中亚关于加强绿色矿产领域投资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为双方实现更高水平、更宽领域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与中亚五国在关键矿产资源领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主要体现在资源种类的结构性匹配、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地缘通道的战略价值、绿色转型的共同需求以及政策与投资保障五个维度。

资源种类的结构性匹配

中亚拥有十分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这些资源能够填补中国工业升级所需金属矿产的缺口,对中国新能源、高科技产业至关重要。

1.哈萨克斯坦。铀储量占全球25%,我国核电发展所需铀30%来自该国。据美国地调局(USGS2025年数据,哈萨克斯坦铜储量2000万吨,全球排名第12;铬矿储量32000万吨,占全球26.6%,排名世界第二;铼矿储量190000公斤,全球排名第四;黄金储量2300吨,世界排名第十位。哈萨克斯坦还拥有丰富的钨、银、铝土、铋、锑、钛和锡和锰矿资源,已发现的Yubileinoye处锂矿床卤水锂矿潜力堪比智利阿塔卡马盐滩。今年月,紫金矿业以12亿美元收购哈Raygorodok金矿。

2.乌兹别克斯坦。据美国地调局(USGS2025年数据,乌兹别克斯坦黄金储量1800吨,世界排名第十一位,产量居世界前十位。穆龙套金矿是世界级巨矿,通过中资设备升级提升开采效率,黄金年产量稳居世界前十。铜储量丰富,阿尔玛雷克斑岩铜矿引入中国选矿技术,年产40万吨铜精矿。镁矿储量3.2亿吨,2025年启动开采项目,目标年产15万吨金属镁。此外该国还有丰富的铝、钨、锂、银、铀等矿产,其中锂矿储量达12.3万吨,银矿拥有世界第二大矿区大卡尼曼苏尔银矿区。

3.吉尔吉斯斯坦。据美国地调局(USGS2025年数据,吉尔吉斯斯坦锑矿储量26万吨,居全球第四;汞储量位居全球前列,也有较大规模,还拥有的丰富黄金、铜、铁、钨、锡等金属矿产及铍、锆、稀土等稀有战略矿产。中国黄金投资8.4亿元建设的布丘克金矿于2024年启动试生产。2025年,该国启动钨矿勘探招标,紫金矿业通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塔尔德布拉克矿区新增钨资源量20万吨,勘探周期缩短40%

4.塔吉克斯坦。铅锌矿资源丰富,矿石量超10亿吨,主要集中在卡拉马扎尔矿区;金矿储量超600吨,泽拉夫尚金矿是主要产地之一;锑矿储量达万吨,居世界第十位;钨矿储量也较高。中塔共建的北部有色金属产业园区年处理矿石600万吨,年产铜、铅、锌35万吨,矿业冶炼厂填补当地精炼能力空白。紫金矿业控股的泽拉夫尚金矿2022年产金量提前达标,综合回收率提升至37.2%,并获塔国“环保突出贡献奖”,成为中塔绿色矿业典范。

5.土库曼斯坦。土库曼斯坦矿产资源主要在阿哈尔州、列巴普州和巴尔坎州等地,其中铀矿储量约为12万吨,铜矿储量约为100万吨,金矿已探明储量约为200吨,银矿储量约为1000吨,铅锌矿已探明储量约为100万吨。铁矿储量约为亿吨,主要分布在南部马雷州、阿什哈巴德州以及西部巴尔坎州地区,其中吉孜勒加亚铁矿床是目前规模最大的铁矿区,探明储量达7000-7500万吨。土库曼斯坦钾盐储量丰富,自201910月首次向中国出口钾肥,为中国钾盐供应提供了新的来源渠道。

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应

中国与中亚五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的合作正从资源互补向技术协同、产业链整合的深度模式演进,成为“一带一路”资源合作的核心支柱。

资源开采与技术输出。中国通过技术转移,提升中亚矿业现代化水平。在铀产业领域,中核集团通过地浸采铀技术合作推动产能提升至2025年的2.5万吨;在稀土加工领域,中国企业引入磁选浮选电化学联合工艺,将稀土综合成本控制在8000美元吨,较国际同行低60%;在锂产业领域,中哈锂电材料实验室已完成高纯度碳酸锂(纯度99.99%)中试,计划2026年建成示范生产线,目标成本较中国国内低15%。在锑产业领域,中塔合资的锑金矿项目采用中国技术,年处理矿石150万吨。在贸易领域,中哈铜精矿贸易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从开采到冶炼的全流程溯源。

基础设施与物流网络。中亚部分地区交通和电力设施落后,导致部分项目开发难度较大。中吉乌铁路作为“矿产丝绸之路”关键通道,将于2025月开工,建成后中亚矿产可通过喀什直达中国南疆,运输时间缩短40%,成本降低30%。预计2026年通车后,中亚铜、锂等矿产品对华运输效率提升50%。在跨境管道网络方面,中亚天然气管道线、中哈原油管道构成能源运输动脉,未来还将拓展氢能运输通道。

技术培训与人才合作。人才培养是加强我国与中亚五国矿业合作的关键纽带,一方面可以提升我在地项目的建设水平,同时可以厚植双方矿业合作的民意基础。在智能矿山方面,中国企业在哈推广5G远程操控矿车,助力当地矿山智能化转型。在职业教育方面,中塔合作开展矿业工程师培训,2025年计划培养500名技术骨干。在数字矿业方面,中哈共建跨境成矿带三维动态模型。在数字化供应链方面,中哈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建立矿产品跨境电商平台,2024年交易额突破12亿美元,交易周期缩短至72小时。

地缘战略与供应链安全

随着我国科技及产业的迅速崛起,大国竞争日益聚焦于矿产资源争夺,加之资源民族主义的再度兴起,使我国矿产资源供应面临新挑战。中亚五国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对我国资源及贸易安全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我国传统铀进口来源国是从澳大利亚、加拿大进口,资源渠道容易受到干扰和影响。目前,我国铀进口渠道已扩展至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2025年中亚铀占比预计达45%,大大提升了供应链弹性和安全性。在稀土资源领域,中哈稀土合作不仅可以解决资源补充接续,实现产能输出,还可缓解我国对美欧市场的出口依赖,同时削弱西方国家“去中国化”影响。

应对地缘政治博弈。通过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多边合作协调各方利益,可以避免与域内国家的零和博弈。当前,美国正通过“中亚经济可持续倡议”(ERICEN)争夺稀土资源,与哈萨克斯坦签署稀土合作备忘录;欧盟与哈萨克斯坦签署关键矿产合作备忘录,推动乌兹别克斯坦铀矿开发。面对地缘政治挑战,中国可通过“技术金融”组合拳巩固优势,如丝路基金为中亚提供优惠贷款,联合开展地质勘探等。

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与中亚五国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的合作项目覆盖能源、金属矿产、绿色技术等多个维度,形成了“资源互补、技术共享、产业链协同”的深度合作格局。

低碳技术合作。在能源结构转型方面,中石油与哈方合作推动煤制气项目,将煤炭资源转化为清洁能源。中哈合作的谢列克风电场,成为中亚首个中资新能源项目。在氢能开发方面,中国企业提供电解槽技术助力土库曼斯坦合作开发“蓝氢”项目,减少碳排放。在绿色矿山方面,《绿色矿产合作备忘录》推动锂、稀土等新能源材料的可持续开发,中国中亚绿色矿产联盟已吸纳12家企业。依托中国中亚能源发展伙伴关系,推动绿色矿业标准互认(如中哈绿色矿山认证体系),并参与国际矿产定价机制。

生态保护与修复。矿产开发可能引发生态破坏和社区冲突,如吉尔吉斯斯坦要求矿山企业恢复生态并购买环保保险,中资企业在环境修复方面具有技术优势。乌兹别克斯坦为应对咸海危机,限制部分地区水资源使用。中国企业在吉尔吉斯斯坦应用膜处理技术实现矿山废水零排放。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中哈合作在伊犁河流域建立跨境生态监测系统,保护矿区周边草原和湿地。在塔吉克斯坦应用全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法减少尾矿库占地,被当地政府列为绿色矿山样板。

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依托上合组织、C5+1等平台,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同制定绿色矿产标准,推动可持续开发,深化多边合作与利益共享。中国企业在塔吉克斯坦雇佣65%本地员工,参与社区发展基金,缓解土地征用矛盾。中哈共同打造的下伊犁盆地数字化铀矿基地,已建设跨境动态监测系统,实现铀矿资源量实时评估与放射性污染联防联控。中吉矿业在布丘克金矿引入尾矿植被恢复技术,累计绿化面积万平方米,成为中亚环保示范项目。

政策机制与投资保障

多边合作框架。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合作机制(如C5+1关键矿产对话)推动勘探、开采、冶炼全产业链合作,中国中亚股权投资合作基金等工具提供融资支持。上合组织、C5+1等平台,为中国与中亚五国矿业合作提供制度保障。中国与中亚五国签署《关于加强绿色矿产领域投资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明确勘探、开采、冶炼全产业链合作方向。在金融工具方面,中国中亚股权投资合作基金规模达50亿美元,重点支持锂、稀土等新兴矿产项目。

法律与风险管控。中亚国家法律体系不完善,政策透明度低,存在审批不确定性。例如,塔吉克斯坦矿业监管分散,需同时满足《底土法》《环境保护法》等多部法律,且政府自由裁量权较大。吉尔吉斯斯坦要求矿业项目必须通过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中资企业曾因环保问题被暂停运营。为此,中资企业普遍注重合规经营,强化本地化运营以降低投资风险。在保险与仲裁方面,中国信保推出中亚矿产投资专项保单,保障企业权益,为区域经济合作保驾护航。

中国与中亚五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的合作呈现出显著的机遇与挑战,双方在资源互补、地缘优势和政策支持下深化合作,同时也面临法律、地缘和环境等多重挑战。目前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矿产合作已从单纯的资源贸易升级为“技术+资本+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通过卡沙甘油田、中塔工业园、复兴气田等标志性项目,双方实现了资源优势互补、技术共享和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绿色矿产合作备忘录的落地和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中亚有望成为中国战略性矿产供应基地和绿色矿业技术输出枢纽,为全球资源治理提供“中亚-中国方案”。

作者 | 郑宏军 中国金属矿业经济研究院(五矿产业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免责声明

上述内容仅代表研究员个人观点,不代表经研院观点和立场,并非给他人所做的操作建议。内容仅供参考之用,读者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信息而取代自身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本公众号不对任何因使用本公众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导致或可能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Email: mr@minmetals.com 长按、扫描二维码,或者微信中查找“金属矿产”关注。主编:金志峰责任编辑:陈琦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