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于2025年7月16日(星期三)下午召开“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水利部副部长王宝恩介绍有关情况,并和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姚文广、运行管理司司长张文洁、信息中心主任付静共同答记者问,水利部新闻发言人、水旱灾害防御司副司长闫培华主持会议。
闫培华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水利部新闻发布会。从今天开始,我国正式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水利部副部长王宝恩出席本次发布会并介绍有关情况。一同出席新闻发布会的还有: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姚文广、运行管理司司长张文洁、信息中心主任付静。几位发布人将共同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王宝恩副部长介绍有关情况。
王宝恩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水利部新闻发布会,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水利工作尤其是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从今天开始,我国正式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这也意味着进入了每年防汛形势最为复杂严峻的时期。今年我国入汛时间早,水旱灾害极端性特点突显。我国西南部分地区遭遇冬春旱,华北、黄淮、西北等北方部分地区出现春夏旱情。与此同时,强降雨过程频繁,中小河流洪水频发重发,贵州柳江上游都柳江、广东北江支流绥江等11条河流发生了有实测资料以来的最大洪水,其中贵州都柳江发生了特大洪水,导致广东怀集、贵州从江等县城受淹,贵州榕江县城4天之内两次受淹,局地洪涝灾害严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河南、山西考察调研时对防汛抗旱作出重要指示,李强总理等领导同志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对构建流域防洪减灾新格局、全力保障江河安澜作出了总体安排部署。水利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快构建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和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有力有效应对了严重的汛情、旱情和台风暴雨洪水。水利部聚焦“四个精准”即精准范围、精准对象、精准时段、精准措施,科学调度,有力保障了夏粮稳产丰收和城乡供水安全。水利部深入排查整治风险隐患,加强监测预报预警,科学调度流域水工程,强化指导支持。滚动会商114次,启动应急响应14次,向社会公众发布预警短信2.8亿条。同时,着力推进安全大坝、生态大坝、智能大坝建设,调度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辽、太湖流域3038座(次)大中型水库,共拦蓄洪水518亿立方米,有效减轻了洪水灾害损失,特别是在防御台风“蝴蝶”和“丹娜丝”过程中,水利部密切跟踪台风路径、紧盯防御重点、及时发布预警、全程有效应对,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水利部锚定“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和确保城乡居民供水安全、灌区农作物时令灌溉用水需求、规模化养殖用水安全的目标,坚持预字当先、关口前移,系统安排“关键期”防御工作。昨天也就是7月15日下午,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同志主持专题会商,对防汛关键期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即日起水利系统全面启动防汛关键期工作机制,强化部长“周会商+场次洪水会商”机制,水利部机关和直属单位与防汛工作有关的干部职工在此期间一律取消休假,全面进入防汛关键期工作状态。
我想特别强调的是,“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也是极端洪涝事件多发期,这是全年防汛工作最吃劲、最关键的阶段。据气象水文部门预测,今年防汛关键期,黄河、海河、松辽等流域可能发生较大洪水,可能有较强台风北上影响北方地区,对我们而言更是一场大考。我们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和见叶知秋的敏锐,进一步完善落实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有效防范化解水旱灾害风险。在此,我们也提醒社会公众、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落实落细各项防范应对准备工作,以工作措施的确定性应对水旱灾害事件的突发性。
各位媒体朋友,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大局稳定。希望大家继续发挥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加大对水旱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共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良好氛围。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们愿意回答记者朋友们的提问。
闫培华
谢谢王宝恩副部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各位记者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请开始提问。
问答环节
问答1
人民日报
全国已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刚才王宝恩副部长介绍中提到要进一步落实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请问在此方面主要有哪些举措?
王宝恩
谢谢!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是水旱灾害防御“三大体系”的重要一环,与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构成有机整体。水利部高度重视工作体系落实,从责任落实、决策支持、调度指挥三个方面持续发力,加快完善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
在责任落实方面,部领导率队开展汛前检查,将责任落实作为检查重点,对发现的问题“一省一单”督促整改;会同相关部门向社会公布2025年全国防汛抗旱责任人及大江大河、大型及防洪重点中型水库、主要蓄滞洪区、重点防洪城市等2792名防汛责任人名单,接受社会监督。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全面落实小型水库“三个责任人”近17万人,落实山洪灾害防御预警发布和转移包保责任人79.7万人,落实3116项在建水利工程责任人,并加强人员培训,让每个责任主体都掌握“为何防”“谁来防”“防什么”“怎么防”,确保责任落实到位。6月下旬贵州省榕江县发生特大洪水期间,相关防汛责任人根据预警信息提前转移危险区群众10万多人,最大程度保障了人员安全。
在决策支持方面,督促指导各级水利部门健全水利专业人才队伍,全国已有23个省份成立了水旱灾害防御中心(保障中心),水旱灾害防御专业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完成汉江、澧水、伊洛河、北江等14条河流防洪“四预”能力提升建设,融合贯通“四预”功能,实现了“正向—逆向—正向”对洪水风险和工程调度进行推演,有效提升了防洪决策支持能力。今年6月中下旬,湖南澧水发生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长江委、湖南省水利厅利用防洪“四预”平台,滚动分析水库库区、下游河道、堤防等洪水风险,不断迭代优化调度方案,有力支撑了江垭、皂市水库调度,削峰率分别达79%和95%,降低石门站洪峰水位2.55米,极大地减轻了下游防洪压力。
在调度指挥方面,主汛期建立部领导“周会商+场次洪水会商”机制,6月份以来部领导主持会商20多次,针对性安排部署重点流域、区域暴雨洪水防御工作。防御司每日滚动会商研判,发出“一省一单”靶向预警。特别是今年加强了可能影响城镇的中小河流洪水预警,有针对性指导地方强化防御措施。西藏吉隆口岸泥石流等灾害事件发生后,水利部第一时间启动重大水旱灾害事件调度指挥机制,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视频监控等科技手段,迅速、有序指导地方做好应对工作。在应对台风“蝴蝶”暴雨洪水过程中,我们坚持以流域为单元强化水工程统一联合调度,珠江、长江、太湖流域(片)694座大中型水库投入拦洪运用,拦蓄洪水66.7亿立方米,充分发挥了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整体防洪效能,实现了“四不”目标。
虽然落实工作体系取得一定成效,但近期甘肃、广西、云南等地仍发生山洪灾害致人伤亡事件,这也提醒我们,预报精准度有待进一步提升,落实流动人员转移避险措施仍需进一步加强。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机制,细化措施,持续提升水旱灾害风险管控水平,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谢谢。
问答2
封面新闻
进入汛期以来,全国雨水情形势备受关注。请问今年汛期全国雨水情总体呈现怎样的特点?对“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洪旱趋势有何预测?
王宝恩
这个问题请信息中心付静主任回答。
付静
谢谢记者的提问。今年入汛以来,全国雨水情主要呈现以下5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强降雨过程多强度大。入汛以来共发生19次强降雨过程,较常年同期(17次)偏多2次;其中6月17—23日,南方大部及黄淮等地发生了特强降雨过程,广西柳州整甫站累计最大点降雨量达1325毫米,突破历史极值。
第二个特点是台风登陆早影响范围广。今年第1号台风“蝴蝶”于6月13日登陆,较常年偏早14天,是1949年以来第7个首台即登陆的台风。受其影响,珠江、长江、太湖、浙闽地区9个省份降暴雨到大暴雨,83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于7月7日凌晨、7月8日晚先后三次登陆台湾、浙江,登陆后影响太湖流域、浙闽地区、珠江流域三大流域6个省份。
第三个特点是中小河流洪水频发重发。入汛以来,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等24省(区、市)共有395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最大超警幅度9.20米,其中65条河流超保,四川、湖北、湖南、贵州、广西、广东等省(区)有11条河流发生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贵州都柳江发生特大洪水。
第四个特点是主要江河来水南少北多。入汛以来,全国主要江河径流量较常年同期总体偏少2成,呈南少北多特点。其中,长江中下游干流偏少2成,淮河干流偏少5~6成,珠江流域西江、北江、东江偏少2~6成,浙闽地区闽江、钱塘江偏少3~5成。黄河干流偏多1~2成,辽河干流偏多1倍,松花江干流偏多5成。
第五个特点是干旱阶段性明显。春夏期间,旱情由西南地区逐渐向北发展,5月旱情快速发展至华北西北地区,6月南方旱情逐步缓解。当前,全国旱区主要分布在甘肃、内蒙古、湖北等省(区)。
预测“七下八上”期间,我国区域性阶段性旱涝明显,南北洪涝偏重且北部重于南部。黄河中游、海河流域大清河永定河北三河、松辽流域辽河浑太河和松花江吉林段等可能发生较大洪水,珠江流域北江韩江、长江上游嘉陵江、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等可能发生超警洪水。可能有2~3个台风登陆我国,有1个较强台风北上影响北方地区。长江中下游、江淮、新疆中北部等可能出现阶段性干旱。谢谢。
问答3
人民政协报
入汛以来,一些地方发生了暴雨山洪灾害。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暴发山洪灾害的风险增大。请问山洪灾害防御的难点主要在哪儿?水利部门有哪些针对性的防御措施?
王宝恩
这个问题请防御司姚文广司长回答。
姚文广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今年入汛以来,广西、河南、甘肃、云南等地局部地区发生暴雨山洪灾害,造成不同程度人员伤亡。水利部高度重视,每次灾害发生后都迅即组织开展复盘检视。从工作实践来看,山洪灾害防御还存在一些难点和薄弱环节。一方面,前端精准预报预警有差距。一是暴雨精准预报仍是世界性难题,特别是局地强降雨预报预警精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还存在漏报现象。比如,今年6月23日,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突发短时强降雨并诱发山洪灾害,造成施工营地人员伤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24小时气象预报不够精准,也未能捕捉到短时强降雨。二是在复杂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干预双重作用下,山洪泥石流叠加、枯木枯枝堵塞桥涵壅水河流改道等情形致灾性强,原本的安全区往往变成危险区,灾害发生于在册危险区外,常常突破传统认知,预警存在盲区。另一方面,末梢临灾转移避险有短板。一是转移避险时间有限,造成人员伤亡的灾害事件大多发生在夜间,基层干部组织转移时间紧、难度大,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等脆弱群体自主避险能力弱。二是预警“叫应”仍有死角,尤其是针对涉河施工人员、野外作业人员,未及时纳入基层防御网格管理和转移避险预案;个别施工单位风险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未落实转移避险责任,暴露出转移避险不及时、转移后随意擅返甚至“假应答、假转移”等问题。
水利部将坚持问题导向,前端、末梢同时发力,千方百计提升防御能力,全力防范化解山洪灾害风险。一是强化监测预报预警。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快水利测雨雷达建设应用,提升短临预报精准度、延长预见期。依托“预报预警、监测预警、现地预警”多阶段递进式预警体系,24小时不间断发布临近预报预警。指导地方差异化、精准化动态调整预警阈值,更加精准、更加清晰地落实临灾措施。二是扩展预警信息发布渠道。特别是针对外来务工、旅游等流动人员,实现向流动人员发布靶向预警,加快应用基于LBS(位置)的无固定对象预警和智能语音“呼叫”技术,结合热力图分析,扩大预警覆盖面、提高预警“叫应”效率。三是加强汛期涉水作业管理。督促指导地方政府加强对临河施工、地质勘探及林业采伐等野外作业登记备案管理,落实属地责任人和企事业单位责任人双责任制,明确属地相关部门与工地营地防汛责任人之间监测预警信息传递方式,确保有叫必应、有应必答。四是强化重点区域动态管理。组织地方对辖区内施工工地、农家乐、景区、矿场、林场、养殖场等进行再排查、再检视,特别是将沟口、岸边、桥头等区域全部纳入山洪灾害危险区动态管理清单,落实分级分类管理措施。五是落实“五个关键环节”措施。指导地方全面检视山洪灾害危险区对象与社会管理网格对应关系,逐网格明确转移人员、转移路线、预警转移包保责任人,细化防御责任到最小工作单元、到责任人,夯实“谁组织、转移谁、何时转、转何处、不擅返”五个关键环节责任和措施,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谢谢。
问答4
中国纪检监察报
堤防是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部将“重要堤防不决口”作为重要防御目标之一,请问在强化堤防安全管理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王宝恩
这个问题请运管司张文洁司长回答。
张文洁
谢谢记者的提问。堤防是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大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水利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组织指导各地全力做好堤防安全运行管理工作。
一是层层压实安全管理责任。指导各地各流域落实堤防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安全运行责任制,要求逐段堤防明确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堤防主管部门和管理单位责任人,截至目前,全面落实重要堤防责任人2.2万余人,并通过媒体报刊、政府官网或现场指示牌等方式向社会公开,接受全社会监督。督促各地各流域强化堤防日常管理,加大对险工险段、穿堤和跨堤建筑物等关键部位隐患排查整治力度,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制度,配足抢险力量、料物、设备,加强巡查防守和险情处置,做到险情抢早、抢小、抢住。
二是强化堤防工程信息运用。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1—5级堤防31.8万公里,其中1—3级重要堤防7.7万公里。目前,已组织完成包括重要堤防在内的29.1万公里堤防在全国堤防运行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水利一张图中空间位置坐标的标绘工作。下一步将持续组织完成空间位置标绘,核对堤顶高程、穿堤和跨堤建筑物位置等基础信息,逐步实现实时动态掌握堤防长度、安全性态等参数,为防汛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三是规范和加强白蚁等害堤动物防治。白蚁等害堤动物对堤防的危害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反复性、长期性,给堤防工程安全带来风险隐患。水利部印发了白蚁防治工作指导意见、实施方案、技术规程及定额标准,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覆盖普查,全面掌握了危害工程数量、危害程度及发展趋势。普查成果表明,白蚁对堤防的危害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15个省份,最北约达到北纬35.5度。为进一步加强白蚁危害机理研究,强化科技赋能,成立了水利部白蚁防治重点实验室,开展智能监测、巢穴探测等技术攻关,推动实现防治工作制度化、专业化、常态化。
四是推动巡堤查险新技术新装备研发应用。组织科研单位研究卫星遥感识别、无人机巡查、探地雷达等先进技术在巡堤查险、堤防隐患探测中的适用场景和技术要求,全面掌握堤防内部隐患快速探测、管涌渗漏险情定位等50余项技术装备的性能参数、规格尺寸、运输条件、工作效率等内容,加快推动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应用,为堤防安全运行做好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下一步,水利部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锚定重要堤防不决口目标,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进一步强化堤防安全运行管理各项措施,牢牢守住安全底线。谢谢。
问答5
中国网
请问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的建设进展及成效如何?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面对可能发生的极端暴雨洪水,如何更好发挥“三道防线”的作用?
王宝恩
这个问题请信息中心付静主任回答。
付静
谢谢记者的提问。面对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水旱灾害的不确定性、突发性增强的形势,水利部加快构建由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加降雨预报模型、产汇流水文模型、洪水演进水动力学模型组成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大力推进以流域为单元、“三道防线”耦合贯通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建设,主要有3方面进展。第一个方面是健全“第一道防线”,全国已建水利测雨雷达101部,覆盖全国24个省区共110条河流,充分共享应用气象部门雷达数据或产品,“云中雨”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大幅提升。第二个方面是强化“第二道、第三道”防线,全国水文部门已建成各类水文测站13.3万处,其中水文(流量)站9660处、水位站23212处,基本建成空间分布较合理、监测项目较齐全、测站功能较完善的水文站网体系第三个方面是加快水文模型研发应用,指导流域机构、有关科研单位深化产汇流规律研究,加强“降雨—产流—汇流—演进”模型研发;组织指导长江陆水流域、黄河三小区间等15个试点流域初步建成“三道防线”耦合贯通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
今年入汛以来,多地暴雨洪水多发频发重发,“三道防线”耦合贯通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应用取得阶段性成效,有力有效应对了台风“蝴蝶”和多轮暴雨洪水过程,特别在都柳江“6·24”“6·28”流域特大洪水防御中滚动监测预报,为人员转移避险提供了及时有效的预警信息。
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面对可能发生的极端暴雨洪水,水利部将持续强化水旱灾害防御水文测报,突出精准测报和数字赋能,强化基于数字孪生水利的业务“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支撑。一是深入推进“三道防线”耦合贯通,加密、滚动、超前、精细监测预报,加大新模型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强化洪水演进传导预报。二是加强中小河流预报预警,紧盯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充分运用已建成的测雨雷达和共享的气象降水预报,实现预警信息靶向发送。三是强化水文应急监测,做好突发水旱灾害事件水文应急测报,强化“以测补报”。以前瞻性、准确性的情报预报,为打赢防汛抗旱硬仗提供有力的水文支撑。谢谢。
问答6
法治日报
水库安全度汛一直以来都是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请问水利部在保障水库安全度汛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在接下来的防汛关键期还有哪些工作需要特别加强?
王宝恩
这个问题请运管司张文洁司长回答。
张文洁
谢谢您的提问。水库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责任重于泰山。水利部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库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锚定水库不垮坝目标,抓细抓实水库安全度汛各项工作,牢牢守住水库安全底线。
一是完善水库安全责任体系,压实水库管理各层级、各环节、各岗位责任。会同司法部、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全面部署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工作,指导地方全覆盖、无死角压实水库安全管理责任。今年汛前严格落实水库大坝安全责任制,分级公布责任人名单。全面落实小型水库防汛行政、技术和巡查“三个责任人”近17万人,全覆盖开展培训,确保责任人有名、有实、有能。面对防汛关键期,水利部将督促指导地方进一步压实水库安全管理责任,持续开展全国水库安全度汛每日电话提醒,强化水库责任人明责、守责、尽责。
二是细化实化水库度汛举措,强化水库安全度汛保障。组织指导地方加大水库大坝、溢洪道、放空设施等关键部位和闸门、启闭机等关键设备的隐患排查整治。逐库完善水库调度规程及方案、大坝安全管理和防汛应急预案,病险水库原则上主汛期一律空库运行。面对防汛关键期,水利部将依托全国水库运行管理信息系统,强化水库度汛措施精准化、动态化管理,确保逐库逐项落实到位。
三是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突出抓好病险水库安全管理。指导地方常态化开展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对遭遇特大洪水、强烈地震或者出现影响安全异常现象的水库,迅速组织专门安全鉴定。积极商国家发展改革委落实中央预算内资金,组织指导地方加快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前期工作,2025年度安排实施2177座,包括大中型水库26座,小型水库2151座。“十四五”以来,累计实施水库安全鉴定4万余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约1.8万座。面对防汛关键期,水利部要求各地督促项目法人落实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安全度汛首要责任,压紧压实参建各方安全责任,确保工程度汛安全。
四是扎实推进水库监测设施建设,持续提升水库监测能力。指导各地大规模实施水库监测设施建设,“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5.5万余座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以及6.2万余座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渗漏判断处置等关键技术研究和智能监测感知新技术新装备研发应用,探索推动卫星遥感、北斗、无人机、无人船以及探地雷达等试点应用。面对防汛关键期,水利部将指导各地加密监测频次,强化分析预警,及时掌握大坝安全性态,为防洪调度和水库安全度汛提供支撑。
下一步,水利部将组织各地及有关各方齐心协力,抓紧抓好水库安全度汛各项工作,确保工程安全运行。谢谢。
问答7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
今年已经有2个台风登陆我国,根据前面介绍,防汛关键期预计有台风北上影响我国北方地区。请问台风带来的暴雨洪水有何特点?水利部在防范应对上有哪些举措?
王宝恩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关于台风的问题我来回答。
今年以来,已经先后有台风“蝴蝶”“丹娜丝”登陆我国。水利部滚动分析研判,突出防御重点,全程有效应对,在各级水利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应对两个台风,实现了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四不”目标,最大程度减轻了台风暴雨洪水影响和损失。
据预测,今年防汛关键期台风暴雨洪水依然对我国造成较大影响。从历史规律上看,受台风影响的暴雨洪水一般有四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降雨强度大。“七下八上”期间台风强度整体较强,台风登陆以后,在陆地的行进中遇到高山阻挡,冷暖空气相遇,容易发生极端强降雨,比如河南“75·8”暴雨洪水,河南林庄站单小时降雨量达198.5毫米;郑州“7·20”特大暴雨,河南郑州城区局地单小时降雨量达201.9毫米。
第二个特点是降雨总量大。“七下八上”期间为台风活跃期,台风携带丰沛的水汽,叠加副高边缘的水汽,如果与南下的冷空气遭遇,一般会带来大范围的强降雨,降雨总量大,比如说2024年第3号台风“格美”降雨总量达到了2167亿立方米,是一般降雨过程降雨总量的2~3倍。
第三个特点是影响范围广。台风一般给多个省份带来强降雨,若登陆北上,强降雨可能波及我国东部北部大部分地区。比如2023年7月28日至8月2日,台风“杜苏芮”先后影响我国广东、湖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河南、山东、京津冀等13个省(市),叠加冷空气交绥影响,导致海河流域出现1963年以来的最强降雨,发生了流域性特大洪水。
第四个特点是洪水致灾性强。“七下八上”期间由台风导致的洪水多发重发,历史上河南“75·8”特大洪水灾害、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2024年湖南资兴市山洪地质灾害等均为防汛关键期台风影响,造成了重大灾害损失。
台风暴雨洪水防御是做好防汛关键期各项工作的重要一环,水利部将持续锚定“四不”目标,全力做好防范应对。
一是强化雨水情监测预报预警。密切监视、滚动分析台风移动路径和发展态势,加密暴雨洪水预报频次,做到延长预见期和提高精准度的有效统一,预报预警信息直达地方。
二是精细调度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坚持“流域一盘棋”,系统、科学、安全、精准调度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依法依规强化监督指导,确保水库调度指令严格执行,充分发挥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减灾作用。
三是突出抓好山洪灾害防御。强化值班值守和预警发布,动态调整预警阈值,重点关注山区农家乐、景区、矿场、施工工地等关键区域,落实“谁组织、转移谁、何时转、转何处、不擅返”五个关键环节的责任和措施。
四是全面做好中小河流洪水防御。逐河流落实防御方案和措施,强化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的巡查防守,预置抢险力量、料物、设备,出现险情及时抢护,第一时间转移受洪水威胁的群众。
五是严防水库垮坝。以中小水库、病险水库为防御重点,逐库落实安全度汛责任,“三个责任人”全部上岗到位,“三个重点环节”全部落实到位,逐日靶向提醒落实安全度汛措施,病险水库原则上一律空库运行。
六是统筹做好城市外洪内涝防御。要防御外洪进城,力争拒洪水于城门之外。同时聚焦“三地一低一桥”,即地铁、地下空间、地下车库、低洼地区、下穿立交桥等容易积水区域,提醒地方政府提前落实关停、管控、管制等措施,做好排涝设施启用准备。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问答8
人民网
根据刚才的预测,“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我国局部地区可能发生阶段性干旱。请问水利部在抗旱工作方面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在应对旱涝并发、旱涝急转方面有什么措施?
王宝恩
这个问题请防御司姚文广司长回答。
姚文广
谢谢记者的提问。今年以来,我国西南部分地区发生了冬春旱,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春夏旱。水利部坚决扛牢抗旱保供保灌天职,锚定“确保城乡居民供水安全、灌区农作物时令灌溉用水需求、规模化养殖用水安全”的目标,精准范围、精准对象、精准时段、精准措施,全力做好抗旱保供水保灌溉工作。科学精准实施长江、黄河、淮河等流域骨干水工程抗旱调度和应急水量调度,加强灌区灌溉运行管理,全国春灌供水570亿立方米、灌溉面积4.3亿亩,其中5500多处大中型灌区灌溉面积3.3亿亩,为夏粮稳产丰收提供了水利保障。动态排查、及时解决群众因旱临时性饮水困难,通过管网延伸、新建水源、拉水送水等措施确保饮水安全,今年以来因旱临时性饮水困难人数远远低于近5年同期的均值。
刚才付静主任介绍了,今年“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长江中下游、江淮、新疆中北部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干旱。水利部将始终坚持预字当先、防线外推,以抗旱措施的确定性确保城乡供水安全和粮食安全。
一是加强旱情监测预报。进一步研究我国干旱发生发展规律,加强趋势预测,提前逐流域、逐水库、逐灌区、逐时段组织开展中长期来水预报和供需水平衡分析,强化抗旱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提前做好抗大旱的各项准备。
二是科学调度抗旱水源。精准对接旱区城乡供水和灌区灌溉用水需求,科学实施流域水工程抗旱统一联合调度,为抗旱提供稳定的水源保障。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地区,主要是发挥长江流域以三峡为龙头的上游干支流水库群、洞庭湖鄱阳湖水系水库群和淮河流域昭平台、白龟山、出山店等骨干水库,以及引江济淮等引调水工程作用,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统筹抓好蓄水保水,根据需要及时加大水库补水和工程引水调水。新疆相关地区主要是合理利用融雪洪水资源,多引、多提、多调,努力增加抗旱水源。
三是充分发挥灌区抗旱主力军作用。组织旱区依据灌区作物种植结构、需水时段、需水量和灌溉方式,坚持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优化灌溉用水计划,积极推进农业节水,充分利用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的成果,确保能引尽引、应灌尽灌、精准灌溉,全力保障灌区农作物时令灌溉用水。
四是确保农村群众饮水安全。指导相关省区滚动摸排因旱饮水困难情况,充分运用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根据饮水困难人口分布、水源情况和供水工程规模类别等,科学制定供水保障方案,分类精准施策,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针对记者提的第二个问题,应对旱涝并发、涝旱急转方面,刚才王宝恩副部长和张文洁司长、付静主任分别从不同角度作了介绍,我再简要补充一下。总的看,水利部门已进入防汛关键期工作状态,从各个方面做好了防大汛的准备工作。一是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充分发挥刚才我们讲到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的作用;二是对防洪工程进行再排查,发现短板隐患及时整改消除;实施应对流域性洪水的水工程统一联合调度,充分发挥防洪工程综合效益;四是对一些重点工作进行了针对性安排部署,如山洪灾害、中小河流洪水和台风暴雨洪水防御以及中小水库安全度汛、冰碛湖监测预警等工作。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闫培华
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王宝恩副部长,谢谢各位发布人,也感谢媒体朋友的参与。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