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头部企业挥舞百万年薪争抢核心人才,一边是985硕士在流水线上做着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新能源行业的人才错配已成产业升级的隐痛。
“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某储能一线大厂员工小刘(化名)苦笑着描述自己的工作状态,“我,一个985硕士,在一家头部企业做一些毫无含金量的活,我感觉我就在一个草台班子里。”
小刘的感受并非个例。社交媒体上,一则关于新能源人才浪费的帖子引发众多业内人士共鸣:“见过最离谱的是为了招985硕士,月薪甚至超过了入行5年的项目经理。”
在动力电池、储能等新能源热门领域,这样的矛盾愈发尖锐。北极星智库预测,2025年储能人才缺口近6万,其中60%集中在技术研发岗
一面是企业高喊“人才荒”,一面是高学历人才在基层岗位“打杂”。当产业风口遭遇人才错配,身处其中的从业者该何去何从?
01
高学历人才的困境:寒窗苦读,却成“高级操作工”“作为从高考的千军万马里厮杀出来的985毕业生,加上本科和硕士整八年的苦读煎熬。本以为毕业会迎接更有挑战的天空,结果手头这些活儿,似乎没读过那八年书的人,也一样能干。”小刘的失落感代表了许多新能源领域高学历人才的心声。
在新能源头部企业,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985硕士挤在质检、销售、市场、项目管理等非技术岗位,日常工作是画图、做PPT等“大材小用”的活。
一位猎头向新能源产业家透露,在新能源行业,技术性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是“兵家必争之地”。许多头部企业为了挖人不惜开出百万年薪,有些企业甚至答应在原有工资基础上涨幅40%。
挖人事件屡见不鲜:米为造车挖走吉利研究院院长及20余名核心成员;高合停产后,700多名员工被多家新能源车企现场争抢;宁德时代某前Pack设计工程师透露,其在2023年收到17份储能企业邀约,年薪从45万飙升至82万。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众多硕士毕业生在基层岗位上郁郁不得志。“基本上想要进入核心岗位,或者是接触核心项目,都需要是行业内有成熟项目经验的人。招一大波985硕士却没有给机会培养经验,只能在基层岗位磨时间。”小刘无奈地表示。
02
三重错配:大厂内卷、学科滞后与地域失衡为何会出现如此严重的人才错位?分析显示,新能源行业人才困境源于三重结构性矛盾。
应届生扎堆大厂导致学历贬值。“985硕士毕业第一站,先找个大厂上岸”成为当下应届生的普遍心态。当985硕士一窝蜂涌向大厂,却没有那么多核心岗位需求时,高学历人才被迫从事边缘工作。
行业发展太快,学科建设跟不上。以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设立时间较短,教学资源有限,难以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而硕士、博士的研究领域较窄,可选的岗位并不多。加上应届生经验较少,企业更愿意社招。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院长李建秋指出:“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结构存在严重问题,IT背景的人才不懂车辆的系统工程,车辆专业人才难以融通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科学。”
人才地域分布严重失衡。青海、甘肃等西部地区集中了全国70%的新能源项目(如光伏电站、风电场),但当地缺乏技术人才和产业配套。猎头公司制作的《全国储能人才热力图》显示,深圳储能系统工程师人才密度是武汉的7.2倍,但武汉企业的岗位空缺率反而高出28%。
应届生普遍认为西部一线岗位“低端”,而东部大厂边缘岗至少能“刷履历”。猎聘数据显示,85%新能源毕业生首选长三角企业,即便薪资低于预期。
03
动力电池技术人员:夹缝中的核心力量在新能源人才错配的大背景下,动力电池工程师这一核心岗位的处境尤为典型。作为电动汽车的“心脏”研发者,他们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承受着行业转型的阵痛。
职业发展的两难困境核心技能要求高:动力电池工程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电化学知识、电子电路设计能力、系统分析能力和实验测试技能。从原材料选择、电芯开发、模组设计到电池管理系统(BMS)的集成与优化,都需要复合型知识结构。
职业发展路径受阻:初入职场的工程师通常会从技术支持或项目助理的角色开始,但许多企业“宁挖墙角,不种树苗”,大厂普遍节奏快,没有时间培养新人,导致新人接触核心项目的机会少之又少。
高薪诱惑与职业风险并存:行业数据显示,动力电池行业基层技术工程师的离职率从2015年的10%增长到近15%。跳槽往往带来薪资翻倍、职位跃升的诱惑,但脱离成熟平台后,许多人面临适应困难。
行业挖角的恶性循环动力电池行业的“挖人乱象”已成为制约健康发展的顽疾。一位行业资深人士透露:“今年以来,动力电池行业技术工程师的流动性明显增加,恶意挖人的情况不断加剧。一些新进企业为了快速导入产品或者新建项目不惜大手笔四处‘挖墙角’。”
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造成多输局面:
被挖企业:特定项目受阻,研发步调迟滞
挖人企业:内部管理失衡,技术体系难以建立
被挖员工:脱离支持体系后效率大打折扣
整个行业:创新生态遭破坏,同质化竞争加剧
宁德时代人力资源部总监章祖连指出:“管理体系和机制是企业留住优秀员工的核心要素,同时,如果企业具备充满正能量的可靠的企业形象,以及高度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和愿景,将对人才有更大的吸引力。”
04
破局之道:从学历祛魅到价值重塑面对新能源行业的人才错配困局,从业者特别是动力电池技术人员需要重新思考职业发展路径,在产业变革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重新评估职业选择与其在巨头光环下当一颗“高规格螺丝钉”,不如冷静评估:是坚守大厂的非核心项目混经验,还是投身成长中的小厂或创新团队真正参与核心?
一位技术专家分享:“我的技术积累期恰恰是在一家新锐公司,活多、人少、压力大,但每一个项目都从头跟到尾,能力是扎扎实实垒起来的。”
所谓熬过三年成为老兵,关键在于这三年接触的是项目的“核”还是“壳”。与其在大厂的PPT海洋里浮沉,不如在能接触到设计、开发、落地全流程的地方,哪怕企业规模小一点。
建立核心竞争力对于动力电池工程师而言,2025年需要构建“技术深度+工具应用+行业洞察”的三维竞争力:
:关注固态电池、快充技术、热管理等领域,掌握AI驱动电池寿命预测算法等稀缺技能(猎头报价溢价40%)
:在电化学基础上,拓展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电子电路设计等领域的知识
:通过仿真秀平台等途径积累项目经验,参与《电动汽车电池系统设计实战》等在线实验室
根据行业最新数据,动力电池包系统设计人员的职业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级工程师(0-2年)
目标:完成1-2个量产项目BOM设计
薪资范围:12-18万/年(长三角地区基准)
中级专家(3-5年)
核心价值:主导热管理方案优化
薪资增幅:年均提升20%-30%
先进管理者(5年以上)
转型方向:技术总监
薪酬结构:基础薪资+股权激励(头部企业可达80万+)
面对人才地域失衡的现状,从业者可考虑向产业集聚区但竞争相对较小的地区发展。数据显示:
合肥/常州等新能源产业集聚区薪资高于全国均值30%
长三角储能企业为争夺电化学人才,已将部分岗位所属地薪资较中西部上浮35%
05
体系变革:构建健康的人才生态
解决新能源人才错配问题,需要企业、教育机构和个人共同努力,构建可持续的人才生态系统。
企业: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宁德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借鉴:
新员工培养项目:应届毕业生在6个月内快速进入岗位角色,1年左右开始独立承担项目,2-3年可能获得带领团队的机会
职业发展通道规划:让员工看到成长方向和发展空间
多元激励机制:通过薪资体系优化和长期激励机制保证员工稳定性
:北京理工大学在选修课中设立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模块,并将相关知识融入汽车工艺、汽车理论等基础课
:华南理工大学推行“五维一体”校企协同模式,与广汽、东风日产等企业深度合作,从培养方案到毕业设计全方位参与
:行业数据显示,62%的职校教师从未接触过800V高压平台维修实操,亟需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政策倾斜:对在艰苦地区工作人员提供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优惠政策
平台搭建:建立新能源技术培训及人才培养基地,为从业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和资质能力鉴定
知识产权保护:完善行业竞业限制条款,在法律层面保护企业创新积极性
06
结语
当产业狂飙突进时,人才供需错配似乎成为必然。那些曾经被高薪挖走的动力电池工程师们,有不少人经历了“水土不服”后又选择回到原公司。一位行业观察者指出:“在第一梯队的动力电池企业中,尽管技术人员离职率在上升,但离职员工回归率也在提高。”
宁德时代的经验表明,建立合理的员工发展通道和完善的员工激励机制是稳定人才队伍的关键。其应届毕业生培养项目,通过内部多元化的学习路径体系,让新人在6个月内快速进入角色,1年左右独立承担项目,2-3年获得带领团队的机会。
新能源产业的脉搏,受技术迭代和政策风向牵动,跳得飞快。行业风口的红火,并不天然转化为个体能力的速成。技术研发、工程落地、系统集成、成本控制……这些支撑行业前行的核心能力,无一不是需要时间和项目淬炼的“慢功夫”。
对从业者而言,学历是敲门砖,但真正的硬通货,永远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有分量的项目经验。当小刘们发现晋升通道暗淡时,或许该重新审视这艘巨轮是否最适合自己扬帆起航的港湾?换个方向,可能海阔天空。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用于技术分享与交流,非商业用途!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若您认为文中来源标注与事实不符,若有涉及版权等请告知,将及时修订删除,感谢关注!
-----------------------------------------------------------------
0、重磅 |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包PACK设计课程从入门到精通40讲+免费分享篇》视频-2025年课程安排
持续更新:典型电池包案例分析(奥迪etron、捷豹I-pace、大众MEB、MODEL3、通用BOLT等):
为什么选择这套课程:
大家好,我是LEVIN老师,近10年专注新能源动力电池包PACK系统设计、电池包热管理设计及CFD仿真。
该课程是全网唯一系统层级的PACK设计教程,从零部件开发到结构设计校核一系列课程,重点关注零部件设计、热管理零部件开发、电气零部件选型等,让你从一个小白从零开始入门学习新能源电池包设计。
2024回馈新老新能源人,(新能源电池包技术)公众号特惠,为方便大家提升,限量50份半价出售全套《新能源电池包PACK设计入门到进阶30讲+免费能分享篇》、《Fluent新能源电池包PACK热管理仿真入门到进阶28讲+番外篇》视频课程,并送持续答疑!了解更多课程,加微信号详询:LEVIN_simu
1、独家 | Ansys Fluent新能源动力电池PACK热仿真从入门到精通28讲-2023年课程安排(电池包热仿真)
说明:第5部分为免费分享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料收集和整理,不作为商业用途。
解决动力电池包MAP等效4C充电、热失控热抑制、恒功率AC/PTC滞环控制电路SOC模型设置教程;是目前市场上唯壹一套从PACK模型的简化到热模型建立和后处理评价标准的系统讲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了解更多《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设计》、《starccm+电池包热仿真课程》、《储能系统热管理设计与仿真课程》,
关注公众号:新能源电池包技术
或加右方微信号:LEVIN_simu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