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胡春宏院士: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原理与路径

胡春宏院士: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原理与路径

全文要点:

1. 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根本措施,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促进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多赢的关键。

2. 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来源于生态生产(生物生产等自然过程)和人类劳动(保护修复、经营管理等)。

3. 其科学内涵包括公共性、自然性、经济性、服务性、共生性,分狭义(自然要素)和广义(自然与人类共同作用产品)。

4. 价值形成基础为生物和环境系统经人类劳动产生的优质生态产品,含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类产品。

5. 价值核算优化指标分类(按行业/调节对象等)、完善指标体系(10类一级26类二级指标),并针对不同区划定制产品清单。

6. 价值实现模式包括生态保护补偿(如水土保持补偿费、碳汇赔偿)、市场化交易(如碳排放权交易)、生态资本化(如绿色金融“水保共富贷”)。

7. 典型案例:北京红螺谷生态清洁小流域3年经营权交易1125万元,水土保持贡献增量约2.45亿元。

8. 推进路径一:多维度培育优质产品,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质增效工程、收益反哺机制。

9. 推进路径二:构建核算标准体系(分区指标、核算规范)、建立定期评估机制(本底调查、纳入监测考核)。

10. 推进路径三:强化保障机制,包括交易管理办法、市场交易体系、金融支持及人才培养。


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原理与路径

Principles and paths for realizing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products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胡春宏,张晓明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流域水循环模拟与水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100038,北京)

摘要: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维系良好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助推水土保持投入循环机制建立,是促进水土流失治理区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振兴发展多赢的关键。在梳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形成原理与价值来源基础上,阐述其科学内涵。基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效应与水土保持服务功能解析,探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形成机制,提出适合不同侵蚀分区的多样化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清单,并辅以典型案例明晰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的形成、核算及实现过程。系统梳理了现有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及转化实践,提出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以期推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机制优化”与“场景拓展”的双向发力,探索因地制宜的价值实现实践路径,催生“水土保持+生态产业”首发经济,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价值实现模式;转化路径

作者简介:胡春宏,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江河治理领域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379082)。

DOI:10.3969/j.issn.1000-1123.2025.12.002

引言

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促进生态资源资产协同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全域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方位、全过程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提出要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明确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产品是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功能和提供宜居环境的要素,兼具自然和人文属性,是维系人类生存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需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就是将生态产品所蕴含的内在价值转化为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过程。基于生态产品具有的“生态”和“经济”双重属性,从生态系统服务角度,可分为物质供给类产品、文化服务类产品和生态调节服务类产品;从经济学角度,则可分为公共生态产品、准公共生态产品和经营性生态产品。国内外对于生态产品概念内涵、形成机理、价值核算与实现机制开展了广泛研究,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联合编制的《陆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指南》明确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的方法和程序,相关内容已纳入联合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但目前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制度层面仍面临一些障碍,既需要理论创新,也需要实践突破。

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是生态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转化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一环。2024年2月,全国首单以生态清洁小流域为核算单元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落地浙江省安吉县,随后各地纷纷开始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和实践工作。2024年9月,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成为水利领域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到制度安排和实践操作层面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状况复杂,不同区域水土保持措施体系以及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也不尽相同,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的科学内涵、产品清单、价值形成、价值核算以及价值实现途径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为此,本研究重点围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技术支撑体系以及转化路径进行系统梳理,以明确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内涵和经济学机制,明晰水土保持生态产品转化交易适宜路径,为培育优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发展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与赋能绿色发展新动能提供技术支撑。

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原理

1.生态产品内涵

生态产品是生态文明建设阶段的创新概念,其与自然资源、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理解和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广义的自然资源包含自然形成的所有空间资源、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是天然存在、有使用价值、可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祉的自然要素总和,体现了自然界的有用性属性。生态系统体现自然界的关联属性,生态系统服务是自然资源功能的具体体现,可被认为是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惠益、连接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的桥梁,是纯生态学的概念。生态系统价值是生态资源及其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和产品所具有的价值,通过对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社会产生的价值进行货币化核算来评估。而生态产品是生态文明时代国土资源功能的拓展,是具有突出生态服务功能的国土空间资源,是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功能和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共同作用提供给人类社会使用和消费的终端产品或服务,强调用市场机制实现自然资源价值。生态产品包含了自然对人类的多重有用性,只有在生态环境或生态系统整体的意义上才能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就是运用市场机制,将生态产品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的过程。

自然资源、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产品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生态服务是生态产品自然物的使用价值属性,是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直接益处,如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生态产品的利用依托于自然资源的生态属性,自然资源既可提供资源产品,也可形成生态产品,其中资源产品是依托于自然资源开发而产出的产品或服务,生态产品则是优质的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为人类提供的物质产品与服务产品。根据功能差别,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常分为产品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其中支持服务(提供其他服务的基础,如土壤形成、养分循环等)不直接对人类福祉产生贡献,在实践中不进行核算。

2.生态产品的价值来源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来源于生产劳动”。生态产品最初被看作没有凝结人类劳动的纯粹自然产物,只具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而现实中,生态系统的价值来自生物生产性土地及其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和产品,而生态产品是优质的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提供的物质产品与服务产品,自然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中,通过影响劳动生产率参与了价值形成和增加。因此,生态产品的价值来源于生物生产和人类劳动,人类劳动不仅包括原料获取、生产加工、交换流通等生产过程,还包括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等方面,人类通过对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经营管理,将自然生态系统转化为可供消费的生态产品,使其成为自然生态在市场中实现价值的载体,融入市场经济体系,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积极性,让价值规律在生态产品的生产、流通与消费过程中发挥作用,大幅提高优质生态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生态产品生产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次级生产以及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这些称为生态生产,而经营性或公共性生态产品的价值离不开人类的保护修复与经营管理,因此,生态建设和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经营管理以及为保护生态放弃发展这些无形的劳动需纳入人类生产中。显然,生态产品的价值均来源于生态生产和人类生产,生态产品的非替代性、经济稀缺性是其价值产生的前提。生态产品不仅反映了自然生态与人类之间的供给消费关系,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供给消费关系,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丰富和扩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与生产内涵。

生态产品的价值来源

3.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概念与科学内涵

2010年12月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国家层面首次提出“生态产品”概念,明确其是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尽管目前国内学者对生态产品的概念表述不完全相同,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基本一致。基于我国提出生态产品概念的时代背景,生态产品可理解为:具有突出生态服务功能的国土空间资源,其经生态系统生态生产和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共同作用,提供给人类社会使用和消费的产品或服务,是良好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多样福祉惠益的统称。水土保持是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活动,通过人类活动改变地表覆被和结构、土地利用方式及陆地生态系统的经营措施,进而调控自然环境系统结构与过程,影响其功能,提升其服务水平,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惠益。水土保持是作用于自然资源系统的人类生产具体行为之一。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的概念和范畴源于生态产品但又独具特色,是指通过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实现流域、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提升而为人类社会提供的优质生态产品。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的价值来源于生态生产与人类生产,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具备“商品和服务”的一般特征。

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概念是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的外延界定在“生态”上,集中于生态系统自然要素本身。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包括洁净的空气、洁净的水源、无污染的土壤、茂盛的森林和适宜的气候等在内的自然要素,其功能包括调节功能、保护生态等。广义概念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的外延定义在“人类”上,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不是单纯的自然产品,而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共同作用的产品,是生态生产的增量,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就是通过水土保持工程、植物和耕作等措施,在一定国土空间范围内,使生态系统通过可持续方式不断提供给人类社会使用和消费或具有潜在使用价值的供给与服务。

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科学内涵包含公共性、自然性、经济性、服务性和共生性5个方面。其中:公共性,即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是人类必需的自然产品,在经济学属性上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在消费上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自然性,即水土保持生态产品通过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因地制宜实施水土保持措施,提升生态功能和生态物质供给能力,促进提供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与生活条件的享受性非物质惠益,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固碳、释氧、气候调节、减轻面源污染、洪水调蓄等功能,具有自然性;经济性,即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的核心是生态要素,其具有自然属性的同时还体现出经济属性,具有“产品”性质,可通过市场进行交易;服务性,即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服务产品,最终目的都是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服务性;共生性,即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在满足人民需要的同时又保障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与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具有共生性。

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形成机制及核算

1.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形成基础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植被是生物系统的关键要素,水土是环境系统的主导因素,水、土、植被构成了资源的载体。生态系统通过水、土、植被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其状态、联系、运动和变化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人类开发、建设、生产、生活对水、土、植被造成干扰和破坏,引发生态退化、环境恶化和资源衰竭等生态问题。水土保持则是通过林草等生态资源并辅以工程、农业与管理等科学技术手段对水土流失进行预防和治理,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并通过优化生态系统结构,持续发挥其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和服务产品,为社会服务。因此,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形成的基础是生物和环境系统在被赋予人类生产劳动后产生的优质生态产品,是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功能与价值增量后的生态产品。按照生态产品形成的较为统一的分类标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也包含物质供给类产品、调节服务类产品与文化服务类产品,而绝非生态产品调节服务中狭义的“保持水土”,其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具有经济、生态与社会功能。

水土保持物质供给体现了其经济属性,包括农业生产、粮食生产、林业生产、牧业生产及其他因水土保持产生的物质产品。水土保持调节对象涉及水、土壤、大气、生物等自然资源系统与要素,其功能服务尚无统一标准予以界定,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基础生态功能包含开源引流、净化过滤、调节反补、拦沙减淤、减排增汇、防灾减灾、生物保育与生态维护等。水土保持的文化服务体现了其社会功能,不仅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等社会资源与要素的融合发展,也体现在自然风光、科教人文与休闲娱乐等价值的培育方面。

2.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其中,与区域生态功能服务相符的生态产品清单梳理是前提。以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产生的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机理过程为切入点,最大程度挖掘与水土-生态结构、过程、功能相联系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服务产品,确定了可适应多区域多尺度的水土保持潜在生态产品清单。为有效减少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过程中的重复计算问题,突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作用与价值,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试行)》(以下简称《核算方法》)基础上,研究完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一是优化了指标分类方法。其中,“物质供给”按行业(农、林、牧)和生产方式(种植、养殖)分类,重点体现产品来源及方式;“调节服务”按调节对象(水、土壤、大气、生物)进行分类,进一步明确调节服务的作用媒介;“文化服务”将旅游、休闲、康养合并为“康养游憩”,减少服务类型重叠。二是完善了指标体系。挖掘形成10类一级指标26类二级指标,新增“防灾减灾”“文化教育”“盐碱地改良”等指标。三是考虑全国不同水土保持区划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特点及小流域类型差异,开展区域性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定制化清单指标选配工作,按照全国8个水土保持一级区划、5种生态清洁小流域类型,提出了定制化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推荐清单。

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清单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为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核算方法确定和模型的构建是解决生态产品度量难的关键环节。目前,国内流行的核算方法有生物物理模型价值化方法、单位面积当量因子核算方法、统计报表核算方法等,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核算精度高的则计算过程复杂且难掌握,对数据要求低的则核算赋值存在主观性且误差大。同时,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多,属性特征差异大,对人类贡献的表现形式多样,导致核算范围与产品清单认识不统一,部分功能服务被遗漏(如“防灾减灾”),重复计算与部分功能服务属地混淆,以及非实际市场交易的定价机制与标准主观偏倚大,造成了核算结果准确性低、重复性差、主观性强,难以直接应用于交易、定价、贷款和考核。目前,针对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核算边界不清、重复核算问题,以《核算方法》为基础,突出生态系统中的水土保持作用和产品属性,以实施的水土保持措施或治理工程等为重点,从功能量核算和价值量核算两方面予以解决。一是针对具有耦合关系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功能量核算存在重叠等问题,通过形成机理分析及指标分类和增删调整等方式予以解决;二是针对具有制约关系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功能量核算存在重叠问题,通过采用差值和不同替代工程等方法予以解决;三是针对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核算准确性问题,从核算数据来源优选排序和调查标准化两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3.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

2025年1月18日,北京市首批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实现交易。其中房山区红螺谷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价值实现对象为黄山店村特定区域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3年经营权,交易价格为1125万元。本次实践按照“开发培育—权属确定—标的确认—价值核算—资产评估—产品交易—收益反哺”技术路线开展。红螺谷小流域历经近20年持续治理,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矿山开采再到全域旅游的转型。为此,结合红螺谷小流域自然、人文、产业等资源禀赋调查,新增防灾减灾(增加固土护坡功能量核算)、教育示范、文化宣传等二级指标,优化洪水调蓄、固碳增汇等指标,编制可反映流域实际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建立适宜本地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并筛选确定符合区域特点的实物量核算方法和本地化参数。经核算,红螺谷生态清洁小流域基线情景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约为2.67亿元,现状情景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为5.12亿元,水土保持贡献增量约为2.45亿元。红螺谷小流域以和顺场区块37套民宿开发经营项目为载体,转让3年经营权,将抽象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灾减灾、气候调节等生态产品与休闲旅游开发相结合,形成操作性强的水土保持生态价值实现项目。

红螺谷小流域水土保持固土护坡功能量栅格核算(注:筛选范围为坡度大于土体平均内摩擦角,且距离人类生产建设用地<500m的植被区域。

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主要涵盖生态保护补偿、市场化交易和生态资本化三大类别。对于水土保持生态产品而言,不同价值实现模式的适配度存在差异,需依据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与生态产品生成的关联性精准判定,以有效推动其价值转化。

1.现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依托“政策驱动-市场配置-金融赋能”三维协同框架推进。一是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主要涵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以法律追责为核心,针对环境破坏行为强制责任主体修复或赔偿,资金专项用于生态修复,通过“防破坏、促修复”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必要前提。生态保护补偿通过财政纵向补偿与地区间横向补偿双轨并行,前者以中央专项资金定向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治理工程,后者通过市场化协商机制量化治理成果,并将其转化为可交易的市场标的,形成“治理-补偿”闭环。二是市场化交易体系,主要涵盖生态权益交易、资源产权流转、生态指标交易、生态产业开发和生态载体溢价。生态权益交易通过市场化交易实现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权益流转,资源产权流转包括耕地、林地、草地产权流转及保护地役权,生态指标交易涉及森林建设指标、湿地占补平衡、耕地指标置换等非产权性配额交易,生态产业开发通过物质原料产品与精神文化产品实现经营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载体溢价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将生态价值附加于市场产品。三是生态资本化模式,通过绿色信贷、债券、基金及生态权益融资将治理预期收益资本化,形成资本反哺生态的循环机制。

2.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的适配价值模式

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质历经3个阶段,即以政府为主体的生态保护补偿、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保护补偿、以市场为主导的生态产品交易。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核心在于将水土保持所带来的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价值,即将生态产品的外部效益内部化。目前,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主要有生态保护补偿、市场化交易和生态资本化。

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探索与实践之路

生态保护补偿是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模式之一。1998年以来,我国先后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一系列生态保护补偿工程。2014年,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了《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对损坏水土保持设施和地貌植被、不能恢复原有水土保持功能的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人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以弥补区域水土保持功能的降低。水土保持补偿费就是用来调节水土保持和经济建设各方利益关系的一种功能补偿方式,是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一种方式。2024年福建省龙岩市探索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碳汇赔偿机制,出台《龙岩市关于在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刑事案件中开展生态修复适用水土保持碳汇赔偿机制的工作指引(试行)》,并以因非法采矿造成的水土流失而导致碳汇损失核算赔偿,由被告人自愿认购碳汇损失量的两倍进行核销,实现就地弥补水土保持碳汇损失。2025年1月,生态环境部、司法部、水利部等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明确规定赔偿义务人采用生态修复、恢复原状、认购碳汇等履责方式,开展生态环境损害修复。显然,水土保持碳汇损失赔偿也属于生态保护补偿模式的特例。

现有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的价值实现模式并非完全适用于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其适用性关键取决于水土流失治理措施能否产生相应生态产品。①在生态权益交易方面,以碳排放权交易为例,水土保持措施(如造林、坡改梯、建设淤地坝等)通过增加植被覆盖、减少土壤侵蚀,实现植被增汇、土壤增汇、保土固碳和减蚀减排,直接提升碳汇能力,因此与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高度契合。相比之下,用水权交易需认证治理工程与水源涵养能力的因果关系,否则难以建立有效价值转化链条;排污权和用能权交易因与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关联性较弱,目前较难用于价值转化。②在资源产权流转方面,耕地或林地因产权边界清晰、增值路径明确较易适配流转,草地产权流转则需与水土流失治理后的生态功能提升挂钩,保护地役权通过约束开发行为间接维护治理成果,但其适配性相对受限。③在生态指标交易中,湿地占补平衡和耕地占补平衡将水土流失治理后的修复成果转化为可交易指标,直接适配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森林建设指标交易适配前提是相关指标与水土流失治理存在关联性;能源资源配额主要针对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与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转化路径无直接关联。④在生态产业开发中,物质原料产品可通过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直接改善生产条件,精神文化产品(如生态旅游、文化教育)则需以治理后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其价值实现需与治理成果紧密绑定。⑤在生态载体溢价方面,直接载体溢价通过水土流失治理直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产品品质或价值,二者存在直接因果关系;间接载体溢价需满足两个条件,包括水土流失治理成果为产业落地前提,产业收益能反哺治理或促进水土保持功能巩固提升。

水土保持生态资本化是构建基于水土保持生态资源资本化的市场化运作机制,通过创新金融工具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土保持生态资源开发,盘活生态资源实现资本经济收益的模式。2024年8月23日,浙江省新昌县生态清洁小流域“水保共富贷”完成签约,在对17条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基础上,生态清洁小流域所在乡镇(街道)获得5亿元水土保持绿色金融授信,用于水土流失治理和区域特色产业培育发展,且贷款利率与区域内水土保持率增减挂钩,根据区域年度水土保持率增幅给予存续贷款利率优惠,促进金融赋能水土保持生态价值实现。绿色金融是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突破口,未来亟须通过金融工具创新、风险管控强化和产融协同机制建设,破解水土保持生态资产资本化过程中的融资约束,打通“金融-产业-生态”联动通道,形成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中“资源资本化-资本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可持续路径。

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2024年以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亮点纷呈,成效初显。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价值实现仍面临“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梗阻”问题。为此,结合工作实践,建议从培育优质产品、建立核算标准体系等方面精准发力,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措施,以期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建立。

1.多维度建立优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培育体系

优质的生态产品是价值实现的重要前提。随着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需求的日益旺盛,一是要坚持以山青、水净、村美、民富为目标,兼顾多类型生态产品培育目标导向,结合本土资源禀赋,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分地区分类型建设,全面提升小流域水土保持功能和多样化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二是全面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工程,巩固提升已建小流域治理成效,增强流域内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夯实生态产品供给基础;三是建立转化收益定向反哺机制,以制度引导水土保持生态产品部分收益用于当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促进更多生态系统功能的修复保护和巩固提升,从而实现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的可持续经营,为生态产品持续转换提供根本动力。多措并举有序推动优质生态产品持续产出,有效提升水土保持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能力。

2.加快构建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体系

核算标准是评估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功能量与价值量的重要工具。一方面,我国地域辽阔,不同行政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与结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应结合我国不同水土保持区划水土流失特点,分区建立系统完整的核算指标体系,筛选确定科学合理的核算方法,确保核算指标科学全面、可操作和可解释,核算结果准确可比。另一方面,探索制定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明确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具体算法、数据来源和统计口径等,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化。此外,研究构建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流域价值—产品价值—交易价格”逻辑关系体系,强化核算结果对交易产品价值评估的基础作用;推进核算结果在相关规划、决策以及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依据等多场景中的应用,做好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后半篇文章”。

3.探索建立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定期评估机制

定期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对于全面客观监测水土流失治理进程和成效、准确反映治理短板和弱项具有重要指示作用,是实施科学治理的重要方面。一是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本底调查。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梳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资源数量与质量,组织编制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具体种类及重点培育流域名单。二是要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与总值统计纳入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体系,建立覆盖各级行政区域的定期评估机制,对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数量质量进行全面监测评估,掌握其发展状况,做好产品分级分类认证与确权登记等工作。三是探索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增量”作为考核流域水土保持成效的重要指标,纳入地区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等考核评价工作体系,充分发挥考核在行业管理中的“指挥棒”作用。

4.强化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

一是政府层面出台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管理办法,规范产品培育、信息调查、价值核算、权责归属、收益反哺和资金监管等全过程、全链条管理,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保护者等各方责任和权利,共同推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二是构建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系,推进生态产品供需对接,拓展价值实现模式;建立体现市场供需关系的生态产品定价机制,培育规范开放的交易平台。三是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生态产品经营主体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产品项目的支持;探索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转化为绿色债券或其他金融工具,吸引社会资本,提高其市场认可度。四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提升各主体思想认识和能力水平,引导公众参与生态产品生产;定期发布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信息,加强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市场营销,提高消费者对生态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促进市场需求增长。五是加强生态产品核算、核证,以及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机构建设与人才队伍培养,为生态产品交易市场提供可靠支撑。

建立健全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举措,其意义在于能够带动水土流失治理地区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挥生态优势就地就近致富,形成良性发展机制,实现“一方水土富一方人”的目标。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已建成4500多条具有示范作用的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突出。随着中央和地方系列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文件的出台以及各地的积极探索,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已具备政策有依据、社会有需求、供给有保障、实践有基础等多重优势。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必将成为各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Abstrac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s the basis for river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maintaining sound ecosystem and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value realization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products and facilitating a circular mechanism for investment are critical for a multi-win situation of eco-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development in erosion control areas.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value sources of ecological products, expounds on their scientific connotation. By analyzing results of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and service function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discussions are made on valu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products, to propose a diversified list of products suitable for different erosion areas and clarify the value formation, accounting, and realization processes by typical cases. Through systematic review of existing modes and practices of value real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paths for realizing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products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re put forward. The aims are to drive the dual efforts of “mechanism optimization” and “scenario expansion”, explore value realization paths tailored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stimulate debut economy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 ecological industry”, in order to support high-qual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ecological products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value accounting; value realization mode; transformation path

本文引用格式:

胡春宏,张晓明.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原理与路径[J].中国水利,2025(12):8-17.

封面供图陕西省水利信息宣传教育中心

责编吕彩霞

校对熊璠

审核王慧

监制轩玮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