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邯郸市成安县留垒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现场,一片片绿草从灰色的混凝土缝隙中茁壮生长,根系穿透结构层深入土壤,形成了一道兼具工程强度与生态功能的独特景观。伴随着工程的顺利验收,标志着金隅混凝土集团邯郸公司(以下简称“邯郸公司)生产的C20植生混凝土实现了从技术研发到工程实践的重大突破。
技术攻坚 从行业难题到创新突破
植生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生态建筑材料,其技术难点长期制约着行业发展。传统植生混凝土往往只能达到C10强度等级,且混凝土自身的碱性环境、孔隙大小与植物生长条件存在很大矛盾,因此在研发初期,公司技术团队针对“如何在大孔隙条件下实现高强度、怎样解决混凝土碱含量抑制植物生长的问题、如何克服低流动性混凝土的施工难题”这三大核心挑战展开攻关。
研发团队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创新性地采用10-16mm碎石搭配少量5-10mm碎石作为粗骨料,在增加彼此交界面的同时,促使孔隙集中且孔径利于植物根系穿透,并通过精准调控浆骨比和水胶比,使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22.6MPa,远超传统植生混凝土的强度水平。在降碱工艺上,团队颠覆了传统生产过程中添加降碱剂的做法,改为在混凝土硬化后喷洒降碱混合溶液,成功将孔隙PH值降至9.0以内,为植物生长创造了适宜环境。
工程实践 从试验室到河堤护坡生态革新
留垒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作为成安县河道治理重点工程,是C20植生混凝土的首个规模化应用场景。在施工工艺方面,技术团队针对植生混凝土低流动性的特点,采用了环保渣土车运输,在运输过程中用潮湿篷布覆盖保湿;施工时通过分次布料、轻振捣的工艺,有效避免了浆体溢出堵塞孔隙的现象发生。
该工程护坡建设中应用的519方C20植生混凝土不仅满足了河堤加固的工程需求,更在三个月内实现了植被全覆盖。铲除表层覆土后,植物根茎已穿透15cm厚的植生混凝土层,深入基层土壤,形成了“植物—混凝土—基土”的复合生态防护体系,有效解决了传统硬质护坡、土质护坡的缺陷。这种以技术创新满足客户特殊需求的开拓市场模式,为公司在特种混凝土的研发应用提供了成功范例。
创新引领 从填补空白到树立行业标杆
C20植生混凝土的成功应用,创造了多项“第一次”纪录,这是金隅混凝土集团在植生混凝土领域的第一次工程应用,也是邯郸地区第一次大规模使用该类型混凝土。
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邯郸公司的创新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设计理念上。通过多次骨料级配试验优化,确保骨料彼此之间有足够的交界面的同时,最大限度增加孔径集中度和孔径直径,既确保了植物根系的穿透效果,又实现了混凝土较高的强度。二是在生产工艺上。通过精准的5mm-10mm石的用量实现骨料级配互补、孔径的相对最优状态和粉体材料水胶比调整,在不使用SR增强剂的情况下实现了较高的强度及较好的粘结度,确保混凝土强度。三是在施工工艺上。技术团队创新采用混凝土凝结后降碱方案避免了早期强度损失,克服了传统的植生混凝土在生产过程添加降碱剂对混凝土强度的损失影响,实现混凝土PH值9.0、强度22.6MPa下植被良好的存活率,确保了工程质量符合项目方要求。
绿色使命 从技术创新到生态赋能
如今的成安县留垒河,曾经的硬质河堤已变身“会呼吸”的生态护岸。雨季时,30%的高孔隙结构使植生混凝土具备良好的透水性;旱季时,由于植被的覆盖,减少了水土流失,河道生物多样性显著改善。植生混凝土“工程防护+生态修复”的双重功能印证了邯郸公司一直以来践行的“以绿色商砼智造,赋能邯郸市城建发展”的核心理念。
近年来,邯郸公司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依托省级技术创新平台,已构建起集材料研发、工艺创新、工程应用于一体的全链条技术体系,并将持续深化植生混凝土在边坡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应用,推动更多混凝土工程成为城市生态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混凝土不再是生态的“灰色屏障”,而是成为植被生长的“绿色载体”,当工程建设不再是对自然的破坏,而是对生态的修复,邯郸公司C20植生混凝土的创新实践,不仅为建材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金隅方案”,更诠释了身为国有企业以科技创新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担当。邯郸公司正以“绿色智造”为笔,书写着城市与自然共生的新篇章,让每一方混凝土都成为生态文明的基石。
来源:金隅混凝土集团有限公司
编辑:陈丽媛
审核:徐洁
推荐阅读:
关于召开2025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大会和参观中国国际混凝土博览会的预通知倒计时60天!9月广州,共赴混凝土行业年度盛会!201B07:见证混凝土行业数智化的飞跃“预拌混凝土在途质量智能管控系统”科技成果鉴定会召开关于下达2025年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标准制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智慧建造·绿色共享——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混凝土电杆分会2025年会暨行业技术创新论坛顺利召开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