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在水城区煤炭储配中心项目现场看到,3座如钢铁巨人般耸立的巨型筒仓和3个气势恢宏的封闭式储煤场已初具规模——贵州首个大型智能化煤炭储配基地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今年8月份完成建设。
水城区煤炭储配中心项目现场。(资料图)
该项目建设有3个长350米、宽73米、高约12层楼的封闭式储煤场,其单体规模在西南地区屈指可数。其中,2个储煤场及配套输送系统已全面建成,具备储煤条件。与之配套的3座大型连体储配煤仓已拔地而起。项目整体静态储煤能力达120万吨,年吞吐量超500万吨,建成后将成为西南地区举足轻重的煤炭物流枢纽。
水城区煤炭储配中心项目现场。(资料图)
据施工单位负责人敖贵才介绍,水城区储配煤仓施工采用成熟的滑模施工工艺,有3个连体筒仓,仓下部为连廊,且每个储煤仓在7.6米的位置都有4个直径6米的漏斗,这在施工过程中无疑增加了施工难度。因此,采用了二次安拆滑模的方法进行施工,搭设安全平台,保障施工作业人员安全,确保施工的安全顺利。
面对结构复杂、施工难度高的挑战,建设者们展现了高超的智慧。储配煤仓施工中,针对7.6米高处直径6米的大型漏斗结构,创新采用“二次安拆滑模工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显著提升效率。储煤场则采用了西南少有的大跨度钢网架结构,运用“起步单元单榀吊装+高空散装”相结合的技术,克服了大体量、高空作业的风险,实现了安全与效率的平衡。
储煤场内部。(资料图)
技术负责人罗阳告诉记者:“我们储煤场是西南片区少有的大跨度钢网架结构,现场主要采用起步单元单榀吊装、高空散装相结合等施工工艺,相对于整体顶升、吊装、滑移等方法,高空散装具有高效、安全、施工灵活等特点和优势。”
水城区煤炭储配中心不只是简单的“大仓库”,其核心价值在于强大的枢纽功能:依托区内资源与交通优势,未来将高效衔接内蒙古、新疆等产煤大省运入的动力煤和水城优质主焦煤,通过公路、铁路联运,实现煤炭资源的稳定集散、科学配比、高效转运,精准保障周边电厂及工业企业需求。
已建成的储煤场。(资料图)
除服务煤炭产业外,水城区煤炭储配中心还能服务铝、锰等非煤矿产及大宗商品仓储物流,预计直接创造就业岗位200余个,并带动煤炭开采、加工、物流、装备制造、贸易、结算、金融等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成为水城区乃至贵州省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支点。
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增强区域煤炭应急储备和调峰能力,缓解季节性、区域性“煤荒”压力,为区域能源安全加上一道“保险”。同时,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区域大宗商品流通效率。
项目负责人杨瑞行表示,接下来,将更加精细化施工、制定详细的计划,倒排工期、抢抓天气、加大机械及人员投入,做好项目资金保障工作,确保项目如期建成投运。
全文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