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
破局属具“无人区”
在奥朗属具研究院的蓝图上,属具事业部副总经理兼属具研究院负责人李政用十年的深耕,刻下了艾迪属具的发展轨迹。从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到搭建人才梯队,从攻克生产难题到布局行业未来,他的每一步都透着“付出不亚于任何人努力”的工匠精神。
01
破局者,在技术无人区开辟通路
2010年至2016年,是李政职业生涯的关键转折期。从单一的破碎锤产品转向多功能属具开发领域,他面临的是一个几乎没有参考的全新战场。此时,国内属具行业尚在起步阶段,无论是应用端、制造端还是设计端,对属具技术的认知都极为有限,核心产品和技术多依赖进口。
真正的蜕变,始于“十三五”国家重大研发项目——多功能救援属具。这是艾迪第一次以牵头单位身份参与的国家级重大研发项目。“国家项目和普通产品研发完全不同,没有现成的国际品牌对标,从产品定位、场景模拟到最终产出,全靠自己摸索。”李政回忆道。
接手项目后,团队从概念模型起步,在理论样机、研发样机、工程样机的反复迭代中打磨。最终,他们不仅实现了一机多能,突破了被西方国家垄断的油路切换技术,更实现了机械、电气、液压三方切换,填补了国家技术空白。并且他们攻克了“高残压下快速对接”的难题,将对接时间压缩至2秒以内,让国产属具在核心性能上实现了对进口产品的超越。
02
革新者,把技术做到既精又省
“技术的先进性,既要体现在性能上,也要体现在成本里”,李政讲道。2025年初,属具事业部定下全年技术降本指标,产品样件试制完成后,他牵头二次评审,从设计优化到制造工艺改进逐一抠细节,力求实现成本优化。截至5月份,团队已完成全年57%的降本目标。
与此同时,技术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十年间,李政个人拥有属具相关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近50项,涵盖快速连接器、多功能救援属具等核心产品。针对欧洲市场的高标准化要求、美洲澳洲的高安全性要求,他带队开发了系列化产品,让国产属具顺利敲开国际市场的大门。
03
传承者,让匠心在梯队中生长
国内属具企业多在2018年后兴起,人才储备薄弱,外部招聘人员大多不懂产品特性。为此,他搭建了一套严密的培养机制,将团队分为助理工程师、项目工程师、项目组长三个层级,明确晋升路径与时间节点,项目工程师每年要带1-2名助理工程师,项目组长负责培养2-3名项目工程师晋升组长。
李政讲道,“作为技术专家,重要的是个人科研成果的产出,而作为管理人员,则更多的是对团队的培养,需要作为家长或老师的角色,对成员进行授业、解惑,从而实现团队整体的提升。”如今,李政带领的技术团队已从最初的6人扩展至近20人,这种内生式培养,让工匠精神在团队中代代相传。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匠心是微光,一群人的坚守才能照亮行业。
04
践行者,用热爱定义坚守
“工匠精神,就是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李政说这话时,眼神里藏着坚定,这份对技术攻坚的执着,源于对行业的敬畏。“董事长说过,要致敬中国这批勤劳而又不乏智慧的工程机械从业者。”李政对此深有感触,属具研发没有捷径,并且国内起步晚,因此我们能做的就是比别人多花10倍心思,把每个细节磨到极致。
对于刚入行的年轻人,他常说,“做技术,一要明确规划,参与核心研发,而不是只做后端的应用;二要深耕,在一个领域扎够5年,否则没有发言权。”这是他的经验,也是他对匠心传承的期许。
瞭望者,锚定行业未来三大方向
谈及属具行业的未来,李政认为模块化、智能化、绿色化是核心趋势。他说,伴随国内市场对数据应用需求的深化,属具领域已从“有就可用”的粗放阶段迈向“具象要求”的精细化时代。以老房改造为例,属具不再局限于单一破拆功能,而是围绕拆迁、粉碎、分离、回填等环节,将适配的挖掘机属具整合为模块化解决方案,不仅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更为智能化与绿色化发展打下基础。李政提到,智能化还包含匹配问题,即通过智能化分析,让属具与挖掘机的油耗、操作舒适性、兼容性达到最佳状态。绿色化已在推进,团队开发的能源再生阀,可使60吨以上剪切类属具实现液压油内部循环再生,减少能量损耗,未来还将适配新能源设备,融入绿色生产链。
从技术突破到人才培养,从成本控制到趋势布局,李政的匠心里,有老一代工程师的较真,更有新时代工程师的敏锐。这或许就是工匠精神的模样,在坚守中创新,在传承中突破,用十年如一日的深耕,丈量着艾迪属具的进阶之路。
EDDIE PRECISION
公众号
视频号
抖音号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