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档案
甲班三调成立于1965年,如今由5名“95后”职工组成。该班组历经21任调车长,实现安全生产近56年,编组列车超16万列,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等局集团公司级以上荣誉100多项。
柳江岸旁,调车机车风笛悠扬。一列列满载物资的货运列车从柳南编组站驶向全国各地。柳州车站运转一车间甲班三调的调车员正“藏”在编组站钢铁巨龙的“丛林”里——排风摘管、登车拧闸、扒车瞭望……当朝阳染红驼峰,他们的反光背心早已被汗水浸成深色地图。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关键节点,柳南编组站每天编组列车超过1.3万辆,被誉为广西铁路运输的“心脏”。“我们实现了近56年的安全生产纪录,保障运输‘心脏’始终安全高效运转!”甲班三调第二十一任调车长胡利峰自豪地说。这支由5名“95后”组成的年轻队伍,日常负责列车编组、溜放、取送等工作,为列车走南闯北保驾护航。
半个多世纪薪火相传,秉承“严、细、勤、精”的班风,一代代甲班三调人累计安全编组列车超16万列,精准调动车辆800多万辆,在“心脏”地带续写着“驯龙”传奇。
班风铸魂
根脉传承打造“金牌班组”
一个暴雨如注的夏夜,连结员廖培钧巡查16道线路时,仅凭异常声响便锁定减速顶“死顶”故障。他第一时间上报调车长胡利峰,联动设备车间连夜抢修排险。
次日交班会上,班组以此次隐患为切入点,开展头脑风暴,不仅创新推出极端天气“双人交叉检查”机制,还建立设备状态动态台账。这份对安全隐患的敏锐洞察、对潜在风险的超前预判,正是甲班三调将安全意识融入每一个作业环节的生动写照。
甲班三调这块金字招牌,正是在“知敬畏、守底线、保安全”的代代传承中铸就的。
1969年8月18日,甲班三调因拉铁鞋失误致车辆脱线,安全纪录归零。这场事故成为蜕变转折点。他们在教训中淬出铁律:调车作业要以“严”立威,以“细”破险,以“勤”立身,以“精”致远。历经沉淀,“严、细、勤、精”的班风融入班组血脉,代代相传。
甲班三调秉持以“严”立威,以“细”破险,以铁腕推进安全思想警示教育。通过“8·18事故警示课”“末位讲堂”“家风故事会”等形式,班组将教育贯穿生产全程,以事故不除誓不罢休的坚决态度筑牢“安全第一”理念。
“入调第一课像重锤入心,整夜辗转难眠。”班组“老大哥”、连结员张艺霖对初入班组时严苛要求带来的压力记忆犹新。后来,有一次他和调车长在15道作业时,尽管信号灯正常,却敏锐发现道岔位置异常。“道岔位置不对,赶快撤出股道!”调车长立即呼叫司机停车,及时消除调车安全风险。他感慨,正是那堂刻骨铭心的安全警示课,让“安全第一”的警钟在他今后的作业中始终长鸣。
甲班三调践行以“勤”立身、以“精”致远,创新推行“五比两争”工作法:比任务、比纪律、比技术、比思想、比模范,争贡献、争标兵,强化团队战斗力。独创“双导师制”,对新加入成员在业务理论、思想辅导和技能实践各配一名师傅,既传授“精准钩位”等专业技能,又传承“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的安全理念,实现技艺与匠心的薪火相传。
刚完成十几趟调车任务、工装汗水未干,便在间休室争分夺秒开展班中学习,热烈研讨《技规》《行规》……这是甲班三调组员们的工作日常。浓烈学风、工整笔记,尽显队伍蓬勃朝气。
“‘规章熟稔、操作娴熟,文武兼备’是甲班三调的班风传承。”“00后”连结员曹坤华曾是班组“吊车尾”,为补强动态下车的短板,师傅拿着秒表给他特训:测速、上车、矫正姿势……脚趾磨出血泡也不停歇。如今,他练成“规章一口清、观距一眼准、连挂一把稳”的绝活,从后进逆袭为全站比武冠军。
岁月淬炼,传承铸魂。甲班三调以警示教育、提炼工法、业务学习等立体化传承体系践行“严、细、勤、精”班风,锻造出长盛不衰的金牌班组。
1979年全国新长征突击队、1994年全国青年文明号、2021年铁路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甲班三调的荣誉簿上,镌刻着不同时期的奋斗印记。甲班三调以累累勋章铸就西南铁道线上的“金字招牌”。
担当铸基
在运输“心脏”创造安全奇迹
6月14日,台风“蝴蝶”来袭,柳州南编组场风雨大作。
机车头上,胡利峰手持对讲机如船长掌舵,边喊“雨滑抓牢”边精准发令。身后组员如猎豹般在车梯间腾挪:领车、提钩、攀爬。雨幕中,他们在钢铁“丛林”里驯服一列列“巨龙”,把车辆精准“拼位”。
“晴天灰、雨天水、夏天汗,咬牙挺!”趁歇班的几分钟,大伙儿匆忙扒饭,雨水顺着发梢流至嘴角。可瞅见满载粮食、煤炭的列车安全驶离,他们抹把脸笑着说:“熬得住!”
1965年建成的柳州南编组站位于湘桂、焦柳、黔桂干线交会处,是广西铁路的“心脏”。甲班三调保持每班编组18列、调动超千辆车的高光成绩。
翻开甲班三调的2万多个日夜的“生产日志”,每一帧都写满责任与传奇。
曾经,第五任调车长郑敢率队支前,2个月精准挂运200余趟军列,安全正点零差错。班组凭此获集体三等功,还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如今70多岁的郑敢摩挲着勋章,腰杆笔挺道:“甲班三调是支敢打硬仗的队伍!”
2008年汶川大地震,退役军人、第十七任调车长李艺率队鏖战3个日夜,为救援物资抢通“生命线”。
揭开甲班三调的“精神内核”:安全的承诺化作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是对违章的零容忍、对标准的坚决执行、对荣誉的不懈追求。
2017年,甲班三调在全站调车技术比武中连续两年没拿到集体桂冠。时任调车长覃华卿虽然拿下了个人第一却满心羞愧。此后,他们把站场当擂台,全员苦练业务。经过千锤百炼,甲班三调从2018年至2020年,取得了技术比武三连冠的佳绩,擦亮了金字招牌。
随着铁路高速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运量持续提升,柳州南编组站地位愈发重要。面对技术革新的挑战,以及安全与效率的双重考验,甲班三调始终初心如磐、勇担使命,牢牢守护着铁路的安全高效。
“别人编一趟要30分钟,我们25分钟搞定,一个班能多编1趟!”暮色中,刚交班的胡利峰伏案疾书,笔记本上记满心得。作为班组的“兵头”,他眼里透着自信:“把标准刻进骨子里,把责任扛在肩头上,这就是我们的制胜法宝!”
“这些年轻人了不得!”提起甲班三调,运转一车间党总支书记方哲竖起大拇指,“他们扛起编组站近三成作业量,收工总最晚。赛场练兵、站场攻坚两不误,既摘得局集团公司调车桂冠,日常作业也稳如泰山,关键时刻总能扛起大梁!”
今年5月的一个清晨,组员们刚结束夜班正要归家。“三调,速返16道编组!”胡利峰的报话机骤然响起。面对临时增加的作业,这群人瞬间“满血复活”,飞奔至编组场,23分钟便清空股道,为后续列车抢出宝贵时间。
2万多个日夜,甲班三调用日复一日的坚持,将安全责任镌刻在每一趟调车作业中。他们用行动诠释:安全不是数字的堆砌,而是对责任的坚守、对细节的苛求,以及对“极致安全”永无止境的追寻。
匠心铸业
接续引领树立示范标杆
在甲班三调荣誉室,一面“传承墙”引人注目。从第一任调车长卢汝南到现在的胡利峰,21张照片由黑白到彩色,跨越一甲子,凝聚着代代接力的坚守与传承。
“甲班三调像座炼钢炉,扔块铁都能淬成金!”在柳州南编组场间休室,甲班二调调车长覃象俭深有感触地说。他曾在甲班三调淬炼3年,练就了“橡皮钩”溜放绝活——标准2公里的连挂时速,他能精准压到0.5公里,车钩顶放块小木头都稳稳当当。“在三调学到的不仅是技术,更是较真的劲儿。”如今,他正把这份严苛标准注入二调。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甲班三调成立以来,先后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局集团公司级以上荣誉100多个;历经21任调车长,轮换了232名职工,有180多人成为车站各岗位的班组长,是车站当之无愧的人才培养摇篮。
一花引来百花开。一代代三调人接力传承宝贵经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如今,甲班三调的“接力棒”传到了平均年龄不到26岁的5名年轻人手中。
今年全路车务系统平面调车作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胡利峰和组员廖培钧一路过关斩将,分别拿下调车长和连结员个人第3、第11名。“前辈树起的旗帜不能倒,我们要让它越飘越红!”
安全没有终点,奇迹仍在续写。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调车作业职业技能竞赛刚刚落幕,甲班三调“00后”连结员邹昀勇夺桂冠。走下领奖台,邹昀目光坚定:“奖章不是终点,只是新的起点。站场上每一次精准摘管、每一趟安全调车,才是我们这群‘驯龙人’永恒的考场。我要和班组兄弟继续扎根这里,续写这个光荣班组的安全传奇!”
采访手记
好作风贵在坚持
走进甲班三调,青年职工眼中的坚毅尽显拼劲,荣誉室满墙勋章锦旗诉说安全传奇。调车长胡利峰语气坚定:“几十年传承下来的四字班风和安全品牌,绝不能砸手上。”这就是班组团结一心保安全的巨大精神动力。
好作风,重在传承、贵在坚持。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调车长换了一任又一任,组员来了一茬又一茬,但“严、细、勤、精”的作风始终未变。他们把安全刻在骨子里,把标准落在岗位上,以苦干、实干的劲头,在安全之路上不断攀登新高峰。
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分毫不差的严谨;没有豪言壮语的承诺,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脱下工作服,他们是普通人;穿上工装,他们就是安全生产的守护者。他们用青春坚守,在铁道线上绘就奋斗的最美底色。
知敬畏、守底线、保安全
甲班三调用班风铸魂
用担当铸基、用匠心铸业
勇挑大梁,脚踏实地
续写铁道线上的安全传奇
供稿:《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广西记者站(南宁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图:马常宏 李港兴 李德华 赵波
视频:冯登海 黄泽威 蒙岢欣 赵波 李德华
编辑:董畅
审校:高珊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