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入党故事
“七一”,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节日。作为一名在汽车用钢研发领域奋斗三十余载的科研工作者,很荣幸能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分享我的入党故事。
1992年,我加入宝钢,投身汽车用钢研发工作。过去30余年,正是我国汽车与汽车板产业飞速发展的时期:汽车产量从1992年的106万辆增长到2024年的3128万辆,增幅近30倍;宝钢冷轧汽车板销售量从1992年的5万吨跃升至2024年的超900万吨,增长近180倍。与此同时,我国汽车板产品与技术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局部领跑”的跨越,能在这一进程中为实现中国宝武“成为钢铁及轻金属材料业的世界一流企业”愿景添砖加瓦,我深感自豪。
我自小对机械和制造怀有浓厚兴趣。1985年高考填报志愿前,偶然从在南京理工大学就读的同乡处得知,我国军工产品因热处理工艺落后,难以用上优质钢材。这一消息如重锤敲醒了我,让我深切体会到国家科技的薄弱,也点燃了我“科技报国”的梦想。于是,我毅然报考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热处理专业,立志攻克技术难关,为国防事业献力。此后,我在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继续攻读材料热处理专业硕士学位。
加入宝钢后,我终于踏上钢的热处理研究与汽车用钢新产品开发之路。当时,我国汽车钢板严重依赖进口,我带领团队成功开发特超深冲无间隙原子钢、烘烤硬化钢板、表面无缺陷外板等产品系列,实物性能与稳定性达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进口替代,奠定了我国汽车板自主生产的基础,为汽车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撑。这些成果作为主要贡献,荣获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初入宝钢时,我亲眼目睹身边党员同志为钢铁事业的拼搏:“焊神”曾乐、管线钢开发专家陈钰珊等前辈,不仅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勇挑重担,更在思想上始终坚守信仰、永葆觉悟。他们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更加坚定了入党的决心。我明白,共产党员不仅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格,更要在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005年前后,在代表汽车用钢发展方向的先进高强度钢领域,面对国际头部企业“不卖技术”的封锁,我们团队在公司支持下攻坚克难,自主研发先进高强钢核心冷却技术,集成国际领先的超高强钢连退-热镀两用生产线,并持续迭代技术、开发新产品。依托这一平台,我们开发的系列先进高强度钢不仅满足汽车产业需求,更在牵头应对美国钢铁公司337调查案件中,以核心技术作为胜诉关键证据,保障了我国汽车产业链安全,捍卫了中国钢铁行业尊严与品牌形象,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表彰。此外,我们还在全球首次实现第三代先进高强度QP钢的产业化——这一产品是我国汽车钢从“跟跑”迈向“领跑”的标志性成果,助力中国钢企提升全球竞争力,相关技术成果获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在党的培养下,我从普通科研工作者成长为中国宝武首席科学家、宝钢股份首席研究员。深知这一切离不开党的关怀,我将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中国宝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方向为引领,为钢铁行业与党的事业继续奋斗。
三十多年研发历程让我深刻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面向未来,新能源汽车对钢铁新材料提出了“高强化、低碳化、长寿化”和部件“一体化”的需求。作为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中“新能源汽车用轻量化高强韧合金及关键部件”的技术负责人,我将带领团队立足国家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大局,聚焦轻量化高强韧合金及关键部件需求布局项目,通过“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攻克核心技术,实现我国汽车用钢自主可控。
回望来路,我深切体会到:没有党的培养,就没有我的成长;没有国家的支持,就没有中国汽车板技术的突破。作为老党员,我将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团队勇攀高峰,为中国宝武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中国钢铁工业发展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作者 | 王利(中国宝武首席科学家、宝钢股份中央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来源 | 中国冶金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