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期刊智库丨宋世杰副教授

期刊智库丨宋世杰副教授

语音播报
点击播放

《绿色矿山》

期刊编委风采

厚植绿色底色,打造一流期刊

image.png

宋世杰

副教授

西安科技大学

宋世杰,1983年6月生,男,汉族,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师从中国工程院王双明院士,秦岭生态保护青年学者,“三秦学者创新团队”骨干成员,中国煤炭工业“西部煤炭绿色智能开采地质保障创新团队”骨干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评专家,陕西省发改委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领域专家,陕西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陕西省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专家、陕西秦创原总窗口科技专家,西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家,汉中市生态环境保护专家,渭南市环境影响评价专家,绿色矿山青年科技奖、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陕西省煤炭工业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获得者,2024年中国知网(CNKI)高被引学者(TOP1%)。现任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教师,兼任《绿色矿山》编委,《煤炭科学技术》、《煤田地质与勘探》、《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矿业科学学报》、《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矿业安全与环保》、《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中国矿山工程》、《绿色矿冶》青年编委。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宁夏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咸阳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陕西省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重点实验室重点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专项等纵横向项目4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SCI/EI收录论文3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1篇、CNKI高被引论文3篇;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件;获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专利15件,软件著作权5件。

近期主要研究领域

煤矿区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开采沉陷预计方法与理论、绿色矿山建设与评价

邮箱

kkkbff@163.com

主要研究及应用案例

深刻认识与科学防控采动地裂缝的水土流失效应,对于黄河中游煤矿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以陕北柠条塔井田北翼典型采动地裂缝发育区内宽度0~10、10~20、20~30 cm的采动地裂缝周围土壤(水平距离80 cm以内、垂直深度20 cm以浅)为研究对象,利用定水头法和仪器分析法分别测定土壤入渗速率、累积渗透量、饱和导水率(Ks)、有机质、机械组成、>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揭示了采动地裂缝对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规律,基于RUSLE2模型计算阐明了考虑入渗特性的采动地裂缝小空间尺度上的土壤侵蚀效应。取得了以下3个创新点:

(1)揭示了黄河中游煤矿区采动地裂缝周围土壤入渗速率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出瞬变(0~3 min)、渐变(3~60 min)及稳定(60~110 min)3个阶段的动态变化规律。

(2)阐明了黄河中游煤矿区采动地裂缝对周围土壤产生显著提高入渗速率、累积渗透量、饱和导水率(Ks)和考虑入渗特性可蚀性K值的效应,且采动地裂缝宽度越大,越靠近地裂缝,该效应越明显。

(3)构建了不同宽度采动地裂缝影响土壤入渗速率及可蚀性K值的预测模型,发现不同宽度采动地裂缝提高土壤入渗速率及可蚀性K值的作用范围分别在226cm、157cm以内,其可作为黄河中游陕北黄土采动地裂缝发育区水土流失效应的精准防控靶区。

(a)裂缝宽度0-10 cm+0~10 cm土层

(b)裂缝宽度10-20 cm+0~10 cm土层

(c)裂缝宽度20-30 cm+0~10 cm土层

(d)裂缝宽度0-10 cm+10~20 cm土层

(e)裂缝宽度10-20 cm+10~20 cm土层

(f)裂缝宽度20-30 cm+10~20 cm土层

图1 土壤入渗速率过程拟合图

(a)裂缝宽度0-10 cm+0~10 cm土层

(b)裂缝宽度10-20 cm+0~10 cm土层

(c)裂缝宽度20-30 cm+0~10 cm土层

(d)裂缝宽度0-10 cm+10~20 cm土层

(e)裂缝宽度10-20 cm+10~20 cm土层

(f)裂缝宽度20-30 cm+10~20 cm土层

图2 土壤渗透量变化图

(a) 0~10 cm土层

(b) 10~20 cm土层

图3 土壤饱和导水率(Ks)变化图

(a) 0~10 cm土层

(b) 10~20 cm土层

图4 土壤可蚀性K值变化图

团队简介

宋世杰副教授科研团队是中国工程院王双明院士科研团队的二级团队。在王双明院士的亲自部署与指导下,团队依托陕西省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重点实验室、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西安科技大学煤炭绿色开采地质研究院等科研平台,瞄准我国黄河上中游煤炭资源绿色低碳开发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煤矿区生态保护修复与减损开采的研究方向开展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并在采煤沉陷区水土流失防控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方面形成鲜明的研究特色。

目前,团队共有10人,涉及环境科学与工程、地质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环境生态学、环境土壤学等多个学科专业。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宁夏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咸阳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陕西省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重点实验室重点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专项等纵横向项目40余项。近5年,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项、厅局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60余篇,制定国家标准1件,获各类专利25件。取得了基于覆岩层状结构关键特征的开采沉陷分层传递预计方法、采煤沉陷对地表微地形及沉陷坡面土壤侵蚀强度特征的影响机制、采动地裂缝在小空间尺度下对土壤微生物特性和可蚀性的影响规律等3项国际先进水平科技成果,并在采煤沉陷区黄土坡面土壤侵蚀模数增量预测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团队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和特色,积极为煤炭和自然资源领域的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努力推动科研成果的高值转化和推广应用。团队先后为国能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彬长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新疆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电建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和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自然资源陕西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资源调查监测院、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咨询中心等事业单位提供矿区生态保护与修复、绿色矿山建设等方面的研发、咨询、评估等技术服务,得到一致好评。此外,截至目前,团队共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14名,为国家矿山生态保护与修复领域高级人才的培育贡献力量。

编辑丨李莎

审核丨常明然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期刊出版公司拥有科技期刊21种。其中,SCI收录1种,Ei收录5种、CSCD收录6种、Scopus收录7种、中文核心期刊9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1种、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4种,是煤炭行业最重要的科技窗口与学术交流阵地,也是行业最大最权威的期刊集群。

期刊简介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搭建绿色矿山建设领域高端学术交流平台,2023年5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煤炭科工集团主管、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主办的中文科技期刊——《绿色矿山》(Journal of Green Mine)应运而生。《绿色矿山》为季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10-1912/TD,ISSN号:2097-3357,由《绿色矿山》编辑部负责策划、出版、发行。

刊登范围

绿色勘查、绿色开采、矿山地下空间利用、绿色选冶、矿山环境保护、低碳技术及节能减排、数字矿业、绿色低碳经济政策与评价等。

期刊主页

http://www.lsks.org.cn

投稿网址

https://lsks.cbpt.cnki.net/EditorAN/index.aspx?t=1

联系:常明然

电话: 010-87986452

邮箱:journalofgreenmine@163.com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