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乌金通途 向“新”而行

乌金通途 向“新”而行

语音播报
点击播放

高铁在中国,重载看朔黄。时光回溯至2000年5月18日,当中国神华产权所属朔黄铁路首列内燃机车的汽笛声穿透华北大地的晨雾,沉睡的侏罗纪森林以另一种生命形态开启了时空迁徙。钢铁巨龙载着古地质纪元的能量密码,化作黝黑的能量晶体,沿着黄土高原一路东征不舍昼夜,穿太行、越平原、近沧海,用太阳石的炽热点亮万家灯火,温暖神州大地。

二十五载春秋轮转,这条镌刻着华夏工业文明基因的运输长廊已演进为数字时代的能源运河。从内燃机车的引擎轰鸣到电力机车的更新迭代,从人工扳道岔到移动闭塞技术的突破,这条横跨西东的运输动脉,在虚拟与现实的交叠中完成了工业诗篇的现代转译,在乌金通途与数字江河的碰撞中,浇筑起西煤东运的能源长城——朔黄铁路。

二十五年来,在集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朔黄铁路公司党委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大党建为引领,积极践行集团公司“三个转型、四个面向、三个排头兵”的创新发展理念,制定实施“一个目标、两个转型、一个升级”的“121”发展战略和“一个牵引、两个驱动、一个控制、两个保障、一个贯通”的“12121”新质生产力实施路径,聚焦“能源运输保供”和“重载科技领军”两大核心使命,快步推进智慧重载、综合多元两个转型,加快管理模式升级、打造智慧运输新范式,加快发展和培育重载铁路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谱写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朔黄新篇章。

煤海筑路:践行能源保供使命

日月之迈,时盛岁新。

1992年,朔黄铁路作为国家西煤东运新铁路通道建设项目,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一批重点骨干工程被写入党的十四大报告。

1997年寒冬,当第一根钢轨刺入晋北冻土,朔黄铁路便在风沙与荒芜中埋下中国合资铁路改革的火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边施工,边配套,边运营,彼时的建设可谓困难重重,全线最长跨度的长梁山隧道就是难点之一。在朔黄铁路的西段山峦叠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的山西境内,山高谷深,线路落差达1533米,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尤以恒山山脉西南部末端长梁山隧道沿线为最,泥质砂岩、页岩互层,72%为二三类软质围岩,在国内史无前例,被朔黄人称之为“第一号”难点工程。

图为2000年5月18日朔黄铁路驶出第一列运煤列车

面对极为复杂的地质条件,朔黄铁路一改以往施工观念,不拼人力靠科学,引进先进设备,开展技术攻关行动,聘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大量科学实验,成立一支干部、工人、工程技术人员“三结合”的攻关小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朔黄人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在谋求卓越,追求革新的道路上不断精进,创造了出口渡过320米大断层无坍塌,月成洞达144米的软弱围岩施工全国纪录,打破了我国隧道开挖史上二类围岩不能全断面开挖的禁区,随后又攻克了大涌水,泥灰岩等国内外罕见的30多项难关,建成了包括长梁山隧道在内的77座隧道,创造了当时堪称“天方夜谭”的铁路建设奇迹。

2000年5月18日首趟列车启程时,这条“黄土地上的动脉”已初显锋芒——年运量虽仅548万吨,却实现运输产值2.65亿元,开创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当年铺通、当年运营、当年盈利”的先河。2006年11月27日,朔黄铁路年运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提前四年达到了原设计的远期运量,成为当时我国第四条年运量突破亿吨的重载铁路。在运能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朔黄铁路加快了扩能改造的步伐。2013年6月18日,涉及13个车站技改的3.5亿吨扩能改造主体工程全部完成,全线万吨车站增至10个,接车能力大幅提升,朔黄线列车运行对数提升至115对,神池南站单日最高接车185列。

图为2006年10月8日朔黄铁路黄万线开通运营

目前,朔黄铁路公司拥有了朔黄、黄万、黄大三条铁路,全长889公里,形成了“一干两支、多通道集疏运”运输网布局,已经连续八年运量突破3亿吨,累计煤炭运量超50亿吨,成为晋陕蒙核心区煤炭经朔黄铁路到达黄骅港下海效能最优的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

从建设拓展,到运营管理,朔黄铁路在吸收国内外铁路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打破“铁路局—分局—站(段)”传统管理模式,对公司制度、经营方式、组织机构、运营模式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创新,首次搭建起“公司—分公司—工队”三级管理结构,形成了以“党建引领、智慧重载,规范运作、自主经营,网运分离、联合运输,统分贯融、保障综合”的“朔黄模式”,为我国后续铁路的建设、运营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图为2025年5月11日,“数智朔黄”在河北肃宁隆重发布

智者顺时而谋。在万物皆可“数”,一切皆成“智”的数智化时代,朔黄铁路以两横一纵——“数智朔黄”数据赋能平台架构重塑产业生态,为企业管理描绘出全新蓝图。从重载铁路技术攻关到全场景智能运维体系构建,从数据驱动的调度优化到绿色低碳运输模式创新,“数智朔黄”数据赋能平台,构建起多元数智生态,实现重载铁路科学运营,有力推动企业管理从传统的经验驱动型管人、管设备、管有形业务,向管数据感知、集成融通、算法推演的数据驱动型管理转变,真正让管理趋向客观准确的本质,同时为传统生产型企业管理向数智化转型升级提供可供借鉴、扩展的管理新模式。

朔黄铁路历来重视文化建设、重视文化传承,将企业文化的培育融入企业治理全流程,逐步将企业文化从口号转化为可参与、可感知的行动,让员工在共读共学中认同、践行、传承企业价值观,最终形成支撑企业长远发展的精神动力。

2024年,朔黄铁路与时俱进,务实求新,在开通运营20多年的历史基础上,从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和重载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打造“朔黄红”三色文化品牌。“朔”即黑色,代表“煤炭资源和智慧重载”,是企业文化主线。“黄”即黄色,代表朔黄铁路穿越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是传统文化主线。“红”即红色,代表千里朔黄线上的红色基因赋予朔黄的红色精神,是红色文化主线。公司积极探索实践路径,提炼形成“至公正己、厚德崇礼、创新引领”文化精神谱系。响亮喊出“我是朔黄人,我要朔黄红”,朔黄铁路广大员工以“朔黄红”文化作为做人做事的行动指南,每一位朔黄人心中激起强烈的共鸣与奋进的力量。

图为“朔黄红”文化谱系发布会现场

二十五载砥砺,朔黄铁路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毅力攻坚克难,以“千锤百炼始成钢”的精神开拓创新,每一次改革嬗变都刻印着朔黄铁路的进化年轮。2025中国品牌价值信息发布,朔黄铁路获得260.86亿元的好成绩,连续三年名列交通运输行业第二位,这条西煤东运大通道也愈发熠熠生辉。

蓝海拓疆: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晋北高原的汽笛声在2000年5月首次划破长空时,朔黄铁路还只是一条单向煤运通道。但命运的伏笔早已埋下——当首列满载煤炭的列车驶向黄骅港时,朔黄人已在思考:如何让这条能源大动脉承载更多可能?

拓疆者,当敢为先。2009年秋,一列反向运输列车载着铁矿石逆流西行,打破了“西煤东运”的单向逻辑。这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一场战略觉醒:朔黄铁路要以大物流建设服务国家发展格局。此后十数年间,朔黄铁路全面发挥交通区位优势,积极拓展疏港运输市场、紧密对接西部地区工矿企业、推动集装箱海铁联运,铝矾土、钢材、水泥、化工原料等三十余类非煤货物陆续登上列车,运量水平逐年大幅提升,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8.97%。

图为2020年12月26日黄大铁路全线开通运营

转型的阵痛与智慧交织。2012年矿粉反向运输启动时,有职工曾坦言困惑:“煤炭运得好好的,为何还要再折腾?”但市场给出了答案——截至2025年5月,朔黄铁路已与20余家企业达成深度合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铁矿粉运输业务。每天源源不断的矿粉从环渤海的港口通过朔黄铁路发运至全国大型的螺纹钢生产基地、国家高强钢筋生产示范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河北平山敬业集团,保证其原材料的供应。

2020年12月26日,举全公司之力建设的黄大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并顺利开行首列万吨重载列车。一桥架南北,三港通天下。至此,朔黄、黄万、黄大铁路将陕北、蒙南和山西的能源基地与黄骅港、天津港、龙口港紧紧地联接在一起,组成国家环渤海铁路网,“一干两支、多通道集疏运”运输网布局已经实现,对促进提升国家能源集团一体化运营水平、保障我国京津冀地区及沿海地区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黄骅港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化作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动力,朔黄铁路牢牢把握重大历史发展机遇,系统谋划构建“通道、枢纽、网络、平台”的综合现代物流体系,全力推动转型升级,让朔黄铁路从单一煤运迈向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综合物流通道,成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有力支点。

图为2023年11月17日“共建共享 国能-沧州现代物流产业洽谈会”在黄骅港举行

东风浩荡处,扬帆正当时。2023年7月28日,朔黄铁路党委书记、董事长兰力带队亲赴雄安新区拜会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为推动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落实打下坚实基础。9月14日,朔黄铁路联合雄安集团举办“助力雄安”多式联运物流洽谈会,协调国家能源集团运输板块及雄安新区的27家企业在大物流领域达成多项合作意向。集中资源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二道河—河间—雄安新区水泥集装箱多式联运业务、西柏坡—河间—雄安新区钢材多式联运业务、卷钢货物跨省多式联运新通道陆续开通……一系列助力雄安新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的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实现了国家能源集团大物流产业上下游企业互利合作、协同发展的多赢效果。

图为黄大线首列油品运输成功启动

朔黄铁路大物流产业的高速发展,全面契合了国家现代物流业总体发展方略,深度融入沿线重点企业物流链条,使朔黄铁路成为区域产业链的关键纽带。同时,在“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有效带动沿线企业“公转铁、散改集”,为全面推进物流业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绿色发展生态基因的觉醒,比想象中来得更早。2006年,当朔黄铁路摘得首届“国家环境友好工程”时,其生态治理体系已初具雏形:全线33个车站配套污水处理设施,22万吨中水回用于绿化灌溉;98652平方米声屏障在村庄与钢轨间筑起静音长城,58台燃煤锅炉被清洁能源替代。黄土地上的每寸钢轨,都在诉说着发展与生态的共生之道。

图为肃宁北分布式光伏项目

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这一战略方向转化为具体实践?朔黄铁路用传统“电力消费者”向“电力制造者”转型征途上的步履铿锵给出了答案。2024年10月21日,朔黄铁路肃宁北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在经历试运行及设备调试后,正式稳定运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斐然。

二十五载耕耘,从晋北高原的能源独木桥到横跨晋冀鲁的综合物流大通道,从单向输煤的钢铁血脉到多式联运的绿色廊道,朔黄铁路以转型之笔在黄土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答案。当满载希望的列车穿行于鸟语花香的绿色能源长廊,当多式联运的集装箱承载着雄安新区的千年大计,这条国家能源大通道已蜕变为低碳循环发展的战略支点。

驭龙奇迹:绘就智慧重载赶考路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智慧重载建设离不开新质生产力,什么是朔黄的新质生产力?是摆在全体朔黄人面前一道难题。然而答案却呼之欲出,这份底气源自朔黄铁路25年与创新相伴的发展史,这份自信产生于多年迭代升级的重载铁路科技创新的沃土中。

从开行万吨重载列车伊始,朔黄铁路就瞄准世界重载铁路发展前沿,在这条连通晋冀鲁的能源动脉上不断实现科技的迭代跃迁。2008年5月9日,朔黄铁路万吨列车首次动态牵引试验获得圆满成功;2012年12月27日,朔黄铁路首列两万吨重载试验列车成功开行;2024年4月20日,朔黄铁路三万吨级重载列车成功运行;2024年9月26日,朔黄铁路无人驾驶重载列车成功开行。

图为2024年4月20日朔黄铁路3万吨级重载列车运行试验圆满成功

从万吨到三万吨,从有人驾驶到无人操作,一个个时间节点见证着重载铁路发展技术的变迁。2014年,当世界重载铁路仍受困于固定闭塞的“安全区段”桎梏时,朔黄铁路率先立项研发移动闭塞技术,历经八年攻关,攻克了基于北斗卫星的列车再定位、超长移动体安全制动模型等八大核心技术,于2021年成为全球首条应用移动闭塞的重载铁路,使列车追踪间隔从11分钟压缩至7.3分钟,年增运能4000万吨,填补了国际重载铁路移动闭塞技术领域的空白。

技术的迭代不仅重构了运输法则,更重塑了朔黄铁路的生命基因。经过3年的集智攻关、自主创新,2023年5月24日,朔黄铁路发布“重载铁路基础设施智能运维技术”。这是引领我国传统重载铁路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转折点,也是提升重载铁路基础设施运维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一块里程碑。这一技术采用了无人机、机器人自动巡检、在线监测、北斗卫星定位、AI识别等智能感知技术,建成了“空天车地”于一体的基础设施检测监测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不仅提高了设备安全水平和运维效率,也为朔黄铁路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为智能重载综合检测车在朔黄线进行检测作业

自2009年首次提出“动态检测驱动精准维修”理念,朔黄铁路历时四年攻关,于2013年成功研制全球首列重载综合检测车。这列搭载轨道几何、钢轨探伤、接触网检测等12项核心技术的“钢轨CT机”,以80公里时速实现基础设施全维度动态扫描,首次构建起“北斗定位+动态采集”的检测体系。朔黄人没有就此止步不前,2024年,第二代智能检测车横空出世,集成三维实景融合平台与AI视觉识别技术,检测精度提升至毫米级,标志着我国重载检测技术从追赶走向领跑。

在列车操控智能化方面,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朔黄铁路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于2024年9月26日,成功在黄大线成功试验开行国内万吨无人驾驶重载列车。此次无人驾驶重载列车从关键技术到管控模式都实现了自主可控,创建了“数字化仿真、智能化驾驶、远程化遥控、集约化调度、一体化监测、少人化值守”新模式,建立了持续创新迭代的运输管理体系。

图为渤海之滨的黄骅港站

朔黄铁路黄骅港站是我国最大的煤炭运输下海口车站,年煤炭运量高达2.17亿吨,承担着重要的能源保供责任。2025年3月22日,朔黄铁路首套重载铁路智能调车系统在黄骅港站正式投运。这套重载铁路智能调车系统创新性地将智能图像识别、智能传感、物联网、5G通信、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黄骅港运输作业特性深度结合,成功构建了“云脑决策、云控执行、云防保障”三位一体的智能调车技术体系。投运后,调车计划自动编制率达85%,进路智能排列率超95%,车调联控自动化水平达99%,相较于系统开通前年运能提升1056万吨。

同时,央企国之重器也让朔黄备受外界瞩目。2023年,世界首台铁路桥梁换运架一体机“太行号”正式投用,首次在运营铁路上实现不断线、不停运完成对既有桥梁更换作业,达到“即换即通车”,填补了世界铁路行业整孔换梁施工、“天窗期”完成线上作业的技术空白。2024年,新型智能重载电力机车在湖南株洲正式下线,机车具备三大全球首创技术,并搭载了诸多智能化辅助设备,在运力、节能、智能、安全等方面均得到提升,这是我国重载铁路运输装备领域取得的又一项重大技术突破,实现了我国重载机车向智慧重载机车的战略转型。

多年来,朔黄铁路围绕“智能运营、智能装备、智能运维、智能安全、智能管理”等五大领域,前后累计投入科研经费超15亿元,形成了“1352”科技创新战略,实现“人财物”“车地网”“动静变”管理要素和生产要素高效协同、深度贯通,为建成智慧、安全、高效、环保、健康的智能化重载铁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奋楫扬帆的蓝图已绘就,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朔黄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姚星工匠能手创新创效工作室就是代表之一。

图为重载列车奔行在朔黄线上

姚星工匠能手创新创效工作室秉承“我因重载而生,重载因我而升”的组织愿景和“精、细、实、恒”的发展理念,按照“技术立足,创新致远”的工作思路,以解决朔黄线列车运行中的“疑难杂症”为目的和方向,不断在智慧重载的道路上取得新的突破。优化操纵办法形成两万吨重载列车操纵提升卡11版,攻克设备难题20项,保障两万吨列车安全运行八周年;编撰发行《朔黄铁路重载列车操纵技术》《国能朔黄铁路两万吨综合检测(试验)机车》,填补了我国重载列车操纵技术的理论空白;先后参与了朔黄线2万吨列车、2.5万吨列车、1.74万吨列车、1.6万吨组合列车、3万吨列车、重载列车自动驾驶试验等开行工作。在姚星的带领下,该工作室先后获得“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国家能源集团专项奖重载运输科技奖”、国家能源集团“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等荣誉称号。多年来,朔黄铁路累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50余项、国家授权专利400余件。

二十五载轮转,朔黄铁路的钢轨早已超越了物理意义的延伸。当从“筚路蓝缕启山林”的创业豪情,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科技突围,朔黄人用四分之一个世纪证明:真正的重载,不仅在于万吨列车的钢铁之躯,更在于服务国计民生的使命担当。

此刻回望,黄土地上的道钉已化作电子地图中的里程坐标,荒原上的风沙也已转化为流淌着的数据因子。当朔黄铁路的“数字神经”与“能源心脏”同频共振,当三万吨列车满载着地底深处万年沉积的“太阳石”驶向深海远洋,这条钢铁动脉的每一次脉动都在诠释:从乌金通途到数字江河的进化,既是重载铁路技术的革命史,更是中华民族在复兴路上破解发展与生态方程的时代注脚。轰鸣的汽笛声里,新的凯歌正在奏响——朔黄铁路的下一个二十五年,注定要挥毫泼墨般继续书写交通强国的壮丽诗篇。

扫码关注 中国神华

内容来源:朔黄铁路

编辑:曹龙龙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