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 · 3274 期 · 10979 篇
21世纪初,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汽车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期。2004年,中日合资企业广州JFE钢板应运而生,开启了向海而生的追梦之旅。2018年,日本轧钢专家冈田一仁踏上中国这片欣欣向荣的土地,他或许不会想到,他会在湾区扎根,还会有一位优秀的中国徒弟郑锡坚与他并肩奋斗。
图左为郑锡坚 右为冈田一仁
在广州JFE钢板的冷轧车间内,轧机持续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就在这喧嚣环绕的轧机旁,冈田和他的徒弟郑锡坚正专注地比对钢卷参数,他们交替着使用日语和中文,夹杂着专业术语和夸张的肢体语言,这种“新潮”的交流模式,是他们多年共事过程中逐渐磨合形成的“奇妙语系”,也是他们深厚默契的最好见证,仿佛在他们面前,国籍差异、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从未存在过。
辊印攻坚记
三年前,酸轧轧机辊印难题长期困扰着广州JFE钢板,制约着产品推向高端化市场。车间里,师徒俩看着带钢表面若隐若现的星点瑕疵,眉头拧成了双麻花。焊机旁,冈田蹲下身子,仔细观察焊机的每个动作,突然,他指向焊机填丝装置处的一点,一边比划一边说:“郑桑,你看这里,严重磨损,可能是导致焊渣的原因,或许问题出在焊接的方法上。”郑锡坚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说,“是的,冈田先生,我觉得焊接参数也得调整。”操作室里,两人查阅起大量原始资料,日语短句与中文术语在空中来回碰撞,沟通中遇到理解困惑时,一个简单的实物演示,就让彼此恍然大悟,双方都认可的改进方案就立即投入实际测试。经过无数次尝试,师徒俩终于找到了优化焊接方法和调整焊接参数的最佳方案,带领冷轧团队成功攻克了辊印难题。日本有一句话:七転び八起き,意思是跌倒了七次,就要爬起来八次,要获得成功,就得反复尝试失败。当郑锡坚真正领悟冈田先生这句话时,安全帽下汗涔涔的笑脸,尽是师徒俩无需多言的默契与欣慰。
改造破局战
酸轧线升级四机架改五机架是一场边生产边改造的硬仗。改造初期,设备调试故障频发。作为酸轧技术负责人,郑锡坚被时间紧、任务重、技术难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焦虑与急躁逐渐上头。旁人也因接连受挫纷纷打起了退堂鼓,唯有他与冈田先生仍在困境中坚守。“稻盛和夫说过,锲而不舍干到底,结果只能是成功。郑桑,冷静下来,办法总比困难多!”冈田说着生涩的中文,语气却无比坚定。沉思片刻后,郑锡坚目光重新燃起了斗志:“冈田先生,我们把计划细化到每颗螺丝钉!加油干!”师徒俩带领团队重新梳理问题,将五次停机改造拆解成数百项任务,精确到天、责任到人。他们扎根现场,与施工人员昼夜奋战,在设备安装调试的关键时期,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成常态。在师徒俩一丝不苟地推进下,各项施工紧密衔接、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第五次停机倒计时的紧张时刻,改造后的五机架轧机顺利启动,银白色的钢带如流水般穿过辊系。当激光焊机火花亮起,师徒二人油污斑驳的脸上笑容格外明亮。这场“双线作战”的胜利,正是跨国师徒团结协作的最好见证。
传承创新路
真正的传承从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冈田一仁凭借多年经验积累,精心打造“二化培养体系”即技术图谱化、经验数据化,他毫无保留地向郑锡坚分享工艺规程要求、设备操作规范以及操作经验,认真叮嘱道:“郑桑,把这些整理成册,让大家都能看懂学会。”在冈田的指导下,郑锡坚率领团队完成了《轧钢问题百科全书》的编制。他根据设备运行特点,搭建起关键工艺参数动态数据库,给郑锡坚耐心讲解:“郑桑,这些数据很重要,能帮助我们精准把握生产状况。”
在冈田先生的悉心教导下,郑锡坚已快速成长为酸轧线的技术带头人。他带领“轧钢尖刀班”一路奋进,近三年斩获多项荣誉:“提升酸轧产线成材率”荣获中国质量协会“专业级”荣誉,“酸连轧机越机架通板法”获评中国宝武先进操作法等。车间电子屏上跳动的生产数据,是他们的匠心见证。靠着这份从高从严的匠心,他们一路过关斩将,攻克诸多难题。如今,这对跨国师徒将目标锁定在更高端的汽车板领域。
在最新的攻关日志里,冈田一仁用中文工整地写下:“感谢你郑桑,中国工匠的钻研精神,让我切实领略到技术传承蕴含的无限潜力……”双方母公司文化不同,但高度契合,这对跨国师徒用行动搭建起技术传承的桥梁,融合优秀文化基因,超越了国与国的界限,将精益管理、严格苛求的精神在合资企业中传承发扬,源源不断地为宝钢“85・9”精神注入新的活力,在大湾区这片热土持续闪耀传承,激励着更多人奋勇前行。
编辑:傅宇
图文宝钢股份直通车
出品:宝武融媒体中心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