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当基建狂魔遇到千年文明,世界遗产更加灿烂夺目

当基建狂魔遇到千年文明,世界遗产更加灿烂夺目

语音播报
点击播放

6月14日

是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各地通过系列活动

展现非遗传承实践活力

弘扬非遗时代价值

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

非遗保护传承的浓厚氛围

多年来

中国铁建深度参与

文化和自然遗产建设保护

以基建能力守护非遗

参与了一大批相关项目

世界自然遗产

地球的演化史,以山川为证。丹霞地貌,作为中国地质演化和自然美学的重要代表,是中国独有的地质景观之一。丹霞地貌不仅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生态保护意义,更因其壮美的形态美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2010年,桂林丹霞·八角寨的丹霞地貌群,作为“中国丹霞”系列中最为核心的板块,与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等一同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桂林丹霞·八角寨集典型性、完整性、观赏性于一体,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七大丹霞”之一,素有“丹霞之魂、国之瑰宝”之美誉。这里不仅拥有群螺观天、鲸鱼闹海、龙脊天梯等天然奇景,更因海拔高差大、层理清晰、构造独特,被称为“可以徒步攀登的地质教科书”。

在这片亿年山水之上,中国铁建以首个文旅项目为起点,赋予八角寨新时代的文化表达与功能定位,开创了集生态保护、非遗活化、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于一体的“铁建八角寨样本”。

如今,这里既是山川地貌的壮阔展演场,也是自然遗产的创新传播场。演绎出“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的动人篇章。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铁建投资桂林丹霞·八角寨项目自落地以来,始终秉持“保护优先、顺势而建”的开发理念,在项目全周期内贯彻绿色建设的每一个细节。创新采用“人工运输+原位施工”的绿色建设模式:在核心景观区,因地势险峻、山体脆弱,全面禁止大型机械介入,特别是在修建海拔百米高的悬崖栈道时,建设者需在近乎90度甚至反坡的石壁上搭建作业平台,每一步都考验着人力极限与安全极值。

生态停车场因地顺势设计,保持原貌不作硬化处理;步道选线避让植被密集区,施工过程中“少砍一树、少动一石”;雨水排引系统与丹霞地貌天然沟壑相结合,实现“无痕渗透、自然流排”。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最大限度保留了丹霞原貌,也为自然遗产开发设立了新的技术与伦理标准。

八角寨的保护不仅体现在开发前端,更贯穿于运营全过程。景区建立了高频次巡护与保洁机制,设立生态管护队每日巡山清理垃圾、检查安全设施,确保游客可行、环境可护。通过引入数字客流监测系统,对不同区段实施承载量预警与流量调控,有效减缓对敏感区域的踩踏侵扰。

此外,景区坚持“四季有绿、步步有景”的景观维护理念,持续进行本土植物补植与坡面水土保持,推动自然恢复能力内生化。运营层面,形成“保育+运营+宣传”一体化体系,使八角寨从“项目建设”真正走向“遗产养护型景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在新消费时代下,单一的观光功能早已不足以支撑一个景区的长效生命力。借助“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战略,八角寨景区不断推出越野登山赛、飞拉达挑战赛等项目,以专业化赛事吸引垂直人群,增强社交平台话题热度,打造流量高地。创新“悬崖咖啡”项目则打破传统观景体验,将探险运动与休闲娱乐融为一体,开创“可攀爬的丹霞”品牌特色,吸引了大量探险者与年轻游客打卡。

八角寨的实践,正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自然成为内容,如何让文化被感知,如何让乡村真正“活起来”。从亿年地貌到百姓生活,从地质奇观到社交话题,这座山已经不仅仅属于地理学意义上的桂北,也属于新时代中国山地文旅融合的未来图景。

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

千年莫高窟,人类瑰宝,寄托着一眼千年的美好。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莫高窟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1987年12月,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然而,伴随时间的流逝和风沙的肆虐,这座艺术宝库曾一度岌岌可危。自上世纪60年代起,铁道部第一设计院(中国铁建铁一院前身)启动莫高窟保护加固工程勘测设计工作,与时间“赛跑”,为这座人类文明瑰宝铺设了文明传承的保障线

满足“整旧如旧”不改原有风貌的原则技术团队在国内首次采用立体摄影制图和挡护支顶与悬挑结合的综合设计方案,精准捕捉洞窟轮廓、崖壁高度等信息,显著减少了人为测量对洞窟的扰动,真实还原了洞窟外立面的细节,确保设计方案整体布置协调。

经实践检验,加固工程取得了良好效果,获得国内、外有关方面的好评,其中,第四期加固设计获得1983年甘肃省优秀设计奖。铁一院让千年壁画得以继续讲述丝路故事,实现文物保护理念和工程实践的融合。

中国大运河

中国大运河始始凿于公元前486年(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挖的邗沟,后经隋、元两次大规模扩展,利用天然河道加以疏浚修连接而成。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大运河全长3200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级行政区,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铁二十二局承建京杭大运河沧州段生态廊道项目,主要对沧州市渤海路至解放路东西两岸、解放路至黄河路东岸进行文化战略生态修复与通航建设,包括沿线生态修复及配套工程、慢行系统及配套服务设施优化提升,以及车行桥改造、新建步行桥、夜景旅游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运河生态监测等,是一项融绿化景观、生态功能、体育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生态走廊系统工程。

该项目与其参与建设完成的沧州大运河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及生态修复提升改造项目—中心城区运河双侧堤顶路,共同构成沧州大运河“一线多珠”的特色文化旅游格局。

丝绸之路

驼铃声声,丝路漫漫。历史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外的重要通道。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线路跨度近5000千米,沿线包括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麦积山石窟、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等33处遗产点。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

由中铁十五局匠心打造的洛阳天街贯通提升(定鼎门至菏泽寺街段)工程,位于隋唐洛阳城南北中轴线上,连接着世界文化遗产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项目全长约1200米,施工内容主要包括百戏棚、生态水渠以及其它景观绿化工程等。

项目建设期间,为确保建成后整体风格与定鼎门遥相呼应,建设者对夯土墙施工进行多次试验,确保夯土色泽整体保持一致;对仿古建筑施工,防腐木精挑细选,采用榫卯固定方式,以匠心守护历史脉络。项目建成后,配合已完成天街御道,完整展示了隋唐洛阳城核心中轴线,重现天街昔日恢宏盛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

凯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产业园

苗族银饰

凯里市是一个以苗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新兴城市,被誉为“苗侗明珠”,还素有“芦笙故乡”“东方斗牛之乡”美称,有古朴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有如同天籁的苗族飞歌、侗族大歌,有异彩纷呈的挑花、刺绣、银饰等民族工艺,拥有苗族服饰、苗族古歌、芦笙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铁十六局承建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产业园占地181.5亩,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米,采用大体量街区布局,建设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22栋多层围合式建筑。园区内主要包含苗族银饰锻造、革家蜡染制作、苗族剪纸制作等10余种非遗技艺传承工坊,以及民族歌舞演绎、特色小吃街、民族主题餐饮、民宿客栈等区域,打造全时段、全客层的黔岭非遗文化深度旅游体验目的地。

建设过程中,中铁十六局项目团队将传统民族风格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广泛运用GRC材料制作建筑装饰造型,打造飞檐翘脚、轻盈活泼的仿古建筑外观。作为黔东南州重点文旅项目之一,该项目建成后,已成为当地集非遗文化展示、民族艺术观演、特色体验参与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主题园区,对提升凯里旅游城市形象、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加快黔东南州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等具有重要意义。

英吉沙特色非遗小镇

中铁十四局承建的英吉沙县特色非遗小镇项目,是以四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吉沙土陶”“达瓦孜”“模戳印花”“英吉沙小刀”为主题打造的非遗文旅乡村振兴项目。

非遗小镇项目建设规模大、内容丰富,包括3300平方米的土陶烧制多功能厂房,1516平方米的小刀加工、制作、展销一体综合区和占地1500平方米的模戳印花布、木雕加工区等,以“传承非遗、发展文创”为理念,旨在保护和传承当地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喜欢非遗文化,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和经济繁荣。

土陶人家因造型独特,是全县难度最大的建设项目。所用模板均为定做,没有两块是一样的。仅制作模板一项就需要两个月工期,占总工期的四分之一。最大的土陶造型高19米,罐底口直径11.55米。

洪岩水上古戏台

由中铁十一局参与投资建设运营“世界最大的榫卯结构水上戏台”——江西乐平洪岩水上古戏台,位于江西乐平市洪岩镇洪岩仙境西侧小游园景区内,总建筑面积约为699平方米,最高建筑高度达13.53米。

戏台采用全木质结构,在施工中大限度地还原了古法安装及防水工艺。戏台的设计融合了“赣派建筑”与古戏台的建设特点。外部飞檐翘角翘首长空,高峻的马头墙典雅庄重,既可防火又可防风。内部由戏台、厢楼、走廊环绕而成,布局精妙十足,戏台分前台、后台两面,由八块门屏组成的中堂壁隔开。装饰则融工艺、美术于一体,横梁门楣上的非遗浮雕,均采用手工方式雕刻而成。

在运营中,水上古戏台上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剧,成为网红、爆款,将“文化遗产”变成“文化特产”飞入寻常百姓家。

苗族文化体验区

上亿年前,海浪翻涌,上亿年后,地面群峰交错,地下溶洞纵横。

由中铁二十三局承建的石海涌浪苗族文化体验区,以独特的石海涌浪地貌著称,奇峰耸立,怪石嶙峋。奇峰异石间,苗族特色的建筑点缀其中,游客可以亲身体验苗族的传统习俗,欣赏苗绣的精美工艺,品尝地道的苗族美食。

项目占地总面积达18076平方米,是宜宾市政府主办一年一度的省级非遗“兴文苗族花山节”活动的重要载体,涵盖了仿古建筑、市政道路、雨污管网、停车场以及室外景观等多项内容。仿古建筑部分,以苗族民俗为设计灵感,其中苗王宫更是项目的亮点之一。除了苗族文化,石海涌浪的地质特色也是景区的一大亮点。奇特的地质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让游客在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地质学的奥秘。

从中国丹霞

到敦煌莫高窟

从千年丝路

到千里大运河

中国铁建

用心、用情

守护着中华瑰宝

使之绽放出更加夺目的

时代光彩

推荐阅读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