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哟,淘出个好东西,这个饭盒可是有点年代感了!”这天,柳州机务段动车组司机邹雄从家中搜罗出一个老物件,通体铝制、两头圆润,因形似猪腰而得名“猪腰饭盒”。
猪腰饭盒曾是火车司机们工作期间储藏口粮的“家伙什”,在过去条件相对艰苦的年代,饭盒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
邹雄擦了擦上面的灰尘,拍了张照片往朋友圈一发,顿时“滴滴答答”响个不停。“哪个老铁路人家里,没有一个猪腰饭盒哟!”大伙你一言我一语,聊出了关于猪腰饭盒的独家记忆,也道出了他们从师傅手中传承下来的“安全经”。
饭盒里整出了三菜一汤
列车的轰鸣声将人拉回往昔:在焦柳线值乘的一个雨天,师傅李怀彪在机车停稳后,掏出一个铝制饭盒。黎桂铭盯着师傅手里像猪腰一样的盒子,怎么也想不到它能变出三菜一汤。
“当年师傅教我用猪腰饭盒烧饭,同教撂闸一样严格。”时隔多年,黎桂铭依旧清楚记得师傅传授的经验:“瞧准了,水沸腾起来就得断电,跟撂闸制动一样有讲究——晚半拍,饭得糊底;早半拍,上面夹生。”
黎桂铭记得有次在柳州站,师傅偷摸往饭盒里码猪脚,馋了他一路。“距离罗城站开车还有40多分钟。”李怀彪看了眼时间,刚好能煨一道猪尾巴,他把筷子往黎桂铭手里一塞,黎桂铭手一抖,辣酱在猪腰饭盒上洇出个歪斜的中国结。
顿时,李怀彪吼道:“当年走焦柳线拉煤,我在39个隧道里练就了颠锅不洒的绝活,看看你!撂闸这门技术还有得学呢。”
说话间,李怀彪熟练地从背包里掏出一根猪尾巴,用水冲洗干净,把煮好的饭盛出来,将猪尾巴丢进饭盒里加水慢炖,指导道:“看好了啊,水开关火,多盯着点火。”
“电炉煨猪尾巴暖胃,赛过十斤焦炭。当年蒸汽机车烧炉的兄弟,可都指着这口解馋呢。”李怀彪回忆道。
车停稳后,黎桂铭啃着黏唇的猪尾巴,突然就懂了师傅总说的“人车合一”——原来“钢铁巨龙”也有胃,要拿烟火气当辙油喂。李怀彪也乐呵呵地吃上一口,笑称小徒弟这回盐放得总算与对标制动力一样准了。
当列车尾灯划破夜色时,饭盒底部又增添了一道焦痕,如同在机车日志上新增的10万公里轮缘痕。
备足干粮才能补足体力
“不仅能做饭,烤出来的包子、馒头那才叫一个喷喷香!”电力机车司机邓淏元接过话头。
邓淏元的师傅爱念旧,满满当当的行车背包里,猪腰饭盒占了四分之一的空间,里面还塞着一包米和各种油盐酱醋,一路上哐哐响个不停。
备足干粮自给自足,补足体力才有精力,这是邓淏元从师傅那儿学来的习惯。以前值乘内燃机车,一天三餐有时要在车上吃。
某天,他与师傅搭档值乘,师傅点了6个肉花卷,说要给他展示一把拿手绝活。上车整备等待信号开放期间,邓淏元提前打开电炉预热,师傅将猪腰饭盒一摆,放一把米、倒水、滴油。油滋滋冒泡后,师傅将肉花卷放在盖子上,烤肉香瞬间溢满了司机室。
一口下去,肉卷表面煎得干巴脆香,内部松软可口,咸粥配烤肉卷,吃起来别有滋味。
在邓淏元吃得半饱时,师傅就开始清理他的“老伙计”了,烧满盒热水然后倒掉,趁着余温拿起纸巾仔细擦拭表面油渍。猪腰饭盒在师傅的精心养护下,散发着银白色的金属光泽。
老物件装满了“安全经”
唐先于2021年入路,至今依然记得跟着师傅招科值乘首趟机车时的场景。师傅背着满满当当的装备,其中,猪腰饭盒已经陪伴他十几年。
在向师傅学业务的过程中,唐先感触最深的是,饭盒不仅可以装饭菜,还装满了“安全经”。
“瞭望工作是火车司机的饭碗,值乘时哪怕分神几秒,也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师傅正色道,“猪腰饭盒内腔又深又窄,筷子、勺子不便伸入,这是要提醒机车司机在列车运行过程中不吃饭,集中精力瞭望前方,保证行车安全。”
“猪腰饭盒”有个铁制提手,靠两端的铆钉与盒体连接,便于拎提。师傅每次拎起饭盒前,都会仔细观察提手两端的紧固状态。
“提手两端是饭盒的关键处。连接部位的铆钉松了、脱了,盒饭就洒了。咱们驾驶机车也一样,认真检查机车的关键部件,才能保安全!”
如今
机车司机的饭盒不断更新
每当提到猪腰饭盒
往事与“安全经”会在讲述中
代代传承下去
供稿:《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广西记者站(南宁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图:陈永强 黄红雨 李雪琪 江晓 秦凯 唐先 邓淏元 黎桂铭 邹雄
编辑:董畅
审校:高珊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