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了解微信榜单,请点击↑↑↑
近日,国家公路现代养护工程试点项目——江西G35、G70高速智慧绿色养护工程(以下简称“试点项目”)顺利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该项目由江西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直属的南昌东管理中心和抚州管理中心承担,聚焦科学养护、智慧养护、绿色养护、集中养护,着重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形成了以科学决策、数智管控、低碳施工、耐久服役、集中养护为特征的高速公路养护体系,提炼了3项地方标准、1项指南,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化养护路径。
创新科学养护决策模式
在G70福银高速温沙段大修养护工程现场,一辆搭载三维雷达的检测车缓缓行驶,每过一处,路面结构层三维图像实时传输至相关电脑系统上,清晰呈现各层厚度、内部情况等关键信息。“这就像在给道路做‘CT’,让我们能精准定位隐性病害,为路面养护提供精准依据。”试点项目工程师刁文敏介绍道。
为进一步推动科学养护,试点项目创新运用路况快速精准智能检测手段、多源融合的养护决策模式,实现高速公路养护工程设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细化。随着三维探地雷达的使用,在G70福银高速温沙段大修养护工程中,工作人员可通过高频电磁波反射原理,对177公里路段进行全身体检,快速精准探测未完全反射裂缝、层间粘结不良等高速公路隐性病害,助力对基层病害处治的精细化设计。同时,结合路表调查与取芯验证,检测准确率达82%,为养护决策精准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过去凭经验定方案,现在靠数据算最优解。”G35济广高速景鹰南段路面养护工程负责人蒋文文说道。基础数据是进行科学决策的基础,为确保决策计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G35济广高速景鹰南段路面养护工程中,依托江西省交通投资集团养护数智管理平台路面决策子系统,通过分析路面基础信息、路面技术状况、交通量、养护历史等数据,建立起了包含路面性能衰变模型、决策树模型、优先排序模型的多源融合决策体系,提出了低碳路径选择与资金优化策略,避免了一刀切式的粗放养护,有力推动了养护工作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型升级。
养护管理迈向“数智化”
近年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关于推进公路数字化转型 加快智慧公路建设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交通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正全面铺开。在试点项目中,智慧养护逐渐成为新常态。
沥青生产进度达90%、现场设备11台、现场人员23人次……在万年养护基地监控室,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施工数据。“从原材料进场到施工完成,每个环节都在监控中。”试点项目技术人员卢伟介绍道。
试点项目施工过程中,为进一步提高公路工程养护水平,对万年养护基地进行升级改造,建立智慧化管控养护基地。通过聚焦施工现场岗位一线作业层,结合养护生产作业实际需求,充分运用“云大物移智+3D模型+GIS”等先进技术,构建起养护生产的数字化中枢,实现业务间的互联互通、数据应用、协同共享、综合展现,搭建以进度为主线、以成本为核心、以项目为主体,多方协同、多级联动、管理预控、整合高效的养护生产数字化管控平台,实现更准确及时的数据采集、更智能的数据挖掘分析、更智慧的综合预测,保障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成本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此外,针对养护监管零散问题,试点项目充分运用“终端+云端+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搭建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平台,实时监控路面施工过程,通过大数据预警质量风险,提升施工精度与效率。走进G70福银高速温沙段大修养护工程,只见,工作人员正利用施工养护一体化监管平台,对拌合质量、实体工程质量、施工现场安全以及进度等进行实时监控,远程了解现场施工动态及材料检测监控,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发出预警信号,确保工程高质量、高标准实施。
构建循环经济新生态
在国家“双碳”战略引领下,试点项目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理念,“资源循环再利用”的生态实践正在这里生动上演。
走进G70福银高速温沙段大修养护工程施工现场,一辆辆满载老旧路面面层铣刨料的卡车驶向工厂,通过RAP料精细剥离筛分技术将铣刨料精准分离,成为再生沥青混合料。而且,各档RAP料中沥青含量变异性和假粒径含量大幅降低,其中粗集料的油石比低于1.5% (传统筛分粗集料油石比3.2%~3.5%),关键筛孔假粒径含量低于10% (传统筛分假粒径含量25%左右),可有效保证沥青再生混合料级配设计的精准性和稳定性,为高掺量再生奠定基础。
“我们实现了全结构高价值再生。”试点项目技术人员徐敬武展示着对高掺量混合料目标、生产配合比的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中面层60%RAP掺量AC—20C沥青混合料的残留稳定度为93.9%、残留强度比85.2%、动稳定度大于7000次/mm;上面层40%RAP掺量AC—13C沥青混合料的残留稳定度为92.2%、残留强度比90.5%、动稳定度大于6000次/mm,符合江西地区高温多雨的应用场景且均优于传统工艺指标。更值得关注的是,本项目可再生利用29.43万吨铣刨料,剩余铣刨料进行全部回收,应用在地方道路建设或道路附属设施(预制盖板、空心六角棱块、预制路缘石、U型槽)生产,实现铣刨料100%回收、100%利用。据统计,随着再生混合料的大规模应用,碳排放减少3.67万吨。
这场关于绿色低碳的生态实践也体现在旧护栏的高效再利用上。G70福银高速温沙段大修养护工程中的旧护栏通过双层双波改造得到二次利用,节省了钢材4998吨,减少碳排放1.2万吨。这项成果通过了专业检测机构的实车碰撞试验,实验结果显示改造后的旧护栏完全符合现行规范中A级护栏的防撞等级标准,兼顾经济性与安全性,为全国旧路的交安设施升级改造提供了新方案、新路径。此外,《沥青路面厂拌温再生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的制定,助推绿色低碳生态实践走深走实。
形成养护模式 “新范式”
在高速公路养护领域,“反复封路”曾是困扰交通通行的老大难问题。2024年9月,在G70福银高速温沙段赣闽省界上行段上演了一场特殊的养护作业——集约化施工,12支劳务队、200余名工人、135台设备集群作业,仅用11天就完成了传统养护需50余天的施工量。这种“一次性封闭道路、一次性施工准备、一次性处理病害、一次影响车辆通行”的集中养护模式,有效减少封道80余次,工作效率提升了40%,降低社会交通影响风险40%。
“集中养护的核心是资源高效配置和各方高效协同。”G70福银高速温沙段大修养护工程负责人傅伟介绍道,通过合理划分养护单元、推动跨省联动调度、优化施工组织,将G70福银高速温沙段177公里划分为64个集中作业区,同步实施坑槽修补、病害处治、交安设施升级改造等工程,避免了“小修小补”的重复干扰。
目前,依托G70福银高速温沙段大修养护工程集中养护模式编制的《高速公路养护工程安全管理规程》标准,为推动养护施工降低施工干扰、保障交通通畅安全提供可操作性借鉴方案。
猜你喜欢: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记福银高速温沙段大修养护工程项目
推荐阅读
来源:高速同行(江西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官微)
责编:闫可欣
校对:程子研
审核:余大鹏 陈露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本文由《中国公路》杂志社数据与新媒体发展中心整理编辑,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转载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公路”
商务合作:010-84990709
投稿邮箱:zggl_xmt@163.com
觉得文章精彩,点个在看 吧↓↓↓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