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畔,浪潮澎湃。黄骅港如巨龙盘卧,万吨巨轮穿梭不息。
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沧州市考察时来到黄骅港煤炭港区码头,了解河北省港口整合发展和黄骅港生产经营、发展规划等情况。习近平强调,黄骅港作为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口,要加强港口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
两年来,国能黄骅港务公司(以下简称黄骅港务)时刻牢记嘱托,依托国家能源集团一体化运营优势,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持续增强产业协同发展能力。
“我们将深化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丰富内涵,推动企业向更高水平迈进,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黄骅港务相关负责人说。
锚定主业,推动重大项目建设
5月,黄骅港务煤五期项目工程建设现场,吊塔林立,机械轰鸣。黄骅港务工程管理中心土建管理技术人员陈华斌正在办公室里通过智能建造平台查看建设进度、质量管理等情况。
“过去如此大的工程巡视一圈需要2小时至3小时,现在投用了智能建造平台,数据实时传输,现场实时进展及各项数据一屏尽览,省时又省力。”陈华斌说。
建造施工管理模式升级是黄骅港务把煤五期项目工程建成绿色、智慧、高效、平安的精品工程的一个缩影。
煤五期项目工程筹备组技术设备科副科长代晓雪说:“该工程是黄骅港务20多年技术积累的集大成者,而且还会进一步创新,采用更先进的装船机、更节能的皮带机、更智能的控制系统,并配套建设碳资产管理系统。”
3月17日,煤五期项目工程全面开工。该工程是黄骅港近10年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大的重点工程。
目前,煤五期项目工程码头试验桩施工完成,设计院正在编制第二批图纸;疏浚工程完成疏浚量160万立方米,占总量的57.76%;筒仓区域进行灌注桩静载试验;翻车机房廊道地连墙槽壁及地基加固施工正在进行。
黄骅港务规划发展部经理怀全说:“该工程建成后,设备工艺老旧落后的一二期工程就可以逐步退出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通用散杂货和集装箱码头,货种货量也将丰富均衡,这里将成为2.0版的黄骅港煤炭港区。未来,黄骅港煤炭港区运输结构将由单一的煤炭向煤炭、白货和绿氨绿醇等多货种转变。”
与煤五期项目工程南北相对的8万吨级油品码头项目主体施工任务已完成70%。该项目设计年通过能力606万吨,建成后将承担渤海湾及南海海洋原油上岸的运输功能,接卸货种为原油、燃料油和稀释沥青。
近两年,黄骅港务建设3号、4号散杂货码头工程,深度挖掘非煤业务潜力,大力推动902号泊位口岸开放,先后开通上海泛亚、大连、上海港、天津港4条集装箱航线,打通国家能源集团自有铁路双向运输通道。
黄骅港务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能源集团在江苏泰州、谏壁和湖北荆州、广西钦州、海南乐东等地谋划港口布点,以黄骅港为母港,强基扩能黄骅港务、天津港务、珠海港务,港口产业布局正在从“规划图”转为“施工图”。
智能革新,核心装备实现全链条自主可控
一艘5万吨级的运煤船完成装载需要多长时间?在黄骅港务只需约24小时,不仅远远领先于国内装船平均水平,而且全流程无需人工操作。
“每天有60万吨煤炭入港,60万吨煤炭出港,煤场存煤180万吨。这意味着每3天煤场的煤就会更新一遍。”黄骅港务相关负责人说,“设计能力和吞吐量的提升对周转率要求极高。”
如何确保煤炭安全高效卸下运出?这离不开黄骅港务在智能化领域的探索。
记者在黄骅港务生产指挥中心看到,宽敞明亮的大厅内,操作人员身穿西裤、衬衣,随时监控着屏幕信息。屏幕上,煤炭装车、港口装船、买家库存等信息一屏尽览。
“这得益于我们自主研发的煤炭码头自主可控智能生产操作系统——CE-TOS系统,形成了‘智、灵、精、芯’总体设计架构,贯通港口生产运行各场景、各工艺。”黄骅港务科技信息中心智能控制科科长陈致远说,“以智能翻车作业为例。系统接收到来港列车信息后,立刻根据车辆信息、煤种等制订接车计划,并根据来煤堆放位置,选择最优翻车机房,同时排除各项冲突影响。全程不需要人员操作,只需监测即可。”
陈致远口中的CE-TOS系统是一套覆盖港口运输全工艺,贯通港口群协同、港内计划、调度、设备运行等全环节的标准化生产运营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计划、设备管理、来港车船信息等内容在线分析,并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作业流程计划、设备调度及维修计划等,促进港口运营信息更全面、计划更精准,为同类散货港口生产提供标准化、通用性智能生产解决方案。
黄骅港务推出覆盖决策、协同、装备、工控四层架构的CE-TOS 2.0系统,贯通港口全环节智能化管控。目前,精驭、灵驭系统已实现设备全覆盖,智驭、驭芯系统正按计划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依托国家能源工控系统与信息安全研发中心,黄骅港务联合科环集团国能智深公司,成功实现S8堆料机核心工控系统全栈式自主可控技术的示范化部署。此项成果是我国散货港口领域首套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装备工控系统,标志着我国在港口核心装备工控领域实现了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在应对极端天气方面,智能化设备的作用越来越凸显。面对今年4月11日的大风天气,工作人员不出办公室,智能化设备依然可以正常运行,有效化解了堵港风险。”黄骅港务相关负责人说。
随着智能化建设持续推进,黄骅港务不断挖掘人才潜力。
“退下来的都是老职工,有丰富的操作经验。我们根据个人意愿,一部分转岗为设备点检员,一部分通过竞聘到其他管理岗位任职,还有一部分由我们科和班组往技术员方向联合培养。近两年,已经培养出了4名技术员。”黄骅港务生产二部技术科副科长杨文博说。
据了解,黄骅港务利用港口产业大发展、大项目建设等契机,全力拓展干部职工成长成才的空间,推动177人实现岗位交流,切实打通人才发展通道。黄骅港务目前共有10个创新工作室,全部922名职工人均专利约0.6项。
“现在我们的操作人员越来越少,技术能手反而越来越多了。”黄骅港务相关负责人自豪地说。
作者:本报记者谢吉东 版面编辑:卢慧颖
来源:中国煤炭报、国能黄骅港务之声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