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前方40米、方位270度,低阻异常。”5月9日早班,西山煤电西曲矿北翼29106工作面,被称为探水“CT”的瞬变电磁仪数据闪烁。探放水队队长张学斌紧盯屏幕,与带班班长迅速敲定方案后,立即组织职工在工作面“安营扎寨”。大家支架、对位、调试钻杆,行动紧张有序。
西曲矿水文地质条件格外复杂。这座被256处小煤窑“啃噬”过的老矿,煤层千疮百孔。地表降水、地下水借由空隙形成复杂的导水网络,给矿井生产带来巨大的水患威胁。探放水队的任务就是要在采掘设备轰鸣前,为矿井安全“排雷”,用钻杆开凿出安全通道。
这个新工作面煤层薄,层间距仅为8米多。在重力作用下,钻杆极易发生“漂钻”,偏离方向。加之未知小煤窑的干扰,钻探作业难度增大。“严控钻杆角度,警惕钻孔偏离!”张学斌紧盯震颤的钻杆,反复叮嘱钻探工。为了让积水顺利排尽,队员们必须精准锁定积水区域,提前设计好钻孔布局。
类似的“水患攻坚战”,西曲矿经历了不止一次。未知的水患,叠加不同的煤层赋存条件,让水患治理难度不断升级。探放水队每进入一个新的工作面,都得“摸着石头过河”。
2024年10月,南983水平延伸段的红崖断层成为作业“拦路虎”。145米长的破碎带像松软的沙层,常规钻探到进尺30米处时,钻孔被碎渣堵死。张学斌连续一个月跟班蹲守,却迟迟不见有水排出,他立即组建攻关小组。技术员翻遍行业案例,老师傅现场试验20余次,终于在一次互相启发中迸发出“钻孔支架”的灵感:定制比孔径小74毫米的钢管,像“血管支架”般嵌入孔壁,支撑起松软的破碎带。又经历一个月的昼夜试验后,汹涌的积水终于顺着钻孔喷涌而出,生产队组得以按时进驻。这项创新被工友称为“巷道里的心脏搭桥术”,也为其他兄弟单位提供了宝贵经验。
面对层出不穷、点多面广的水患,探放水队将“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转化为科学方案。在矿井地测科的支持下,他们制定出不同区域、不同煤层的个性化超前探测方案,打钻效率提升了30%。而这一过程中,设备革新也是“破局利器”。他们率先引进履带式液压坑道钻机,钻探效率比传统钻机翻了一倍,同时钻探作业安全性能大大提升;远距离定向钻机1%以内的偏差率让千米外的积水区无所遁形;轻便的保直钻具解决了小空间打钻钻孔偏差问题,钻探偏差率降至2%以内。
技术引进不是终点,而是攻关的起点。当保直钻具遭遇卡钻难题导致采掘停滞时,技术小组在井下硐室搭建模拟平台,连续2个月利用业余时间试验攻关,最终实现了“降速控渣”,让设备效能提升了15%。这套工艺如今也成为兄弟单位可借鉴的“西曲经验”。
在探放水队的会议室,黑板上的“每日一题”写着:“如何通过扭矩曲线判断岩层变化?”张学斌将“三维学习法”贯穿每个工作日:班前会剖析历史水害案例,班中实操时校正钻探手势,班后进行复盘交流。29人的队伍通过新老结对,累计完成62项小改小革,工程合格率连续10年保持100%,年均钻探进尺突破十万米。
从普通探放水工到队长,张学斌15年扎根一线,与水不懈较量。副队长赵飞强斩获西山煤电探放水工种技术比武状元,几年来开展16项技术创新为矿井节约500万元……这支平均工龄15年的队伍,常常放弃休息时间,加入攻关小组连续作业。
作为一线辅助队组,探放水队鲜有亮眼的“军功章”。他们甘居幕后,是煤海中隐匿战绩的安全“排雷兵”,在钻机的轰鸣声中为矿井筑起了牢固的“隐形盾牌”。
来源:山西焦煤官微
编辑:李倩
转载西山煤电微信公众号内容,须申请授权。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