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俯瞰能源产地、港口、铁路货运站以及大大小小的工业园区,常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棚仓分布其中。它们存储着煤炭、铁矿石等原料,是保障能源与资源有序流转、支撑各行各业稳定运行的重要仓储设施。
而拥有棚仓的企业都面临一个共同难题,即在动辄数万平方米的巨大棚仓中,测量出连绵起伏、堆积如山的原料“体重”。以煤堆为例,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面对2000吨的煤堆,误差也常在100吨左右。这些看似微小的偏差累计在一块,轻则打乱生产节奏,重则导致全线停产。
面对这块行业“硬骨头”,2024年,邯郸市裕泰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裕泰化工集团)携手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启了盘库创新:部署的20余台3D扫描成像雷达设备能够同时工作,通过毫米波雷达、AI等技术精准扫描煤堆,实现大范围、大面积的数据拼接与处理。借助该项技术,裕泰化工集团15分钟就能准确测量出4万平方米仓库内的煤堆重量,大大提升了效率和准确度。
这一创新应用不仅可以测量煤堆,还可以测量棚仓内各类矿石原料,既降低了工人工作强度,又保障了生产稳定,提高了财务数据准确性,实现原料精细化管理。
“粒粒”关心,直接影响生产和收益
裕泰化工集团成立于2007年,集团旗下的裕泰焦化公司年生产冶金焦约130万吨、煤焦油约5万吨。每天,几千吨煤炭被源源不断地运达棚仓。同时,焦化过程中又在不断地消耗原料,每天能用掉约5000吨煤炭。如果对原料掌握不准确,会影响生产效率,甚至导致停产。
为了统计煤炭数量,裕泰化工集团每周都要对棚仓进行盘点。来自调度部、备煤车间、炼焦车间、研发部、财务部、营销部的6人盘库小组,背着皮尺、扛着测绘仪,在占地约4万平方米、高约15米的棚仓里一干就是四五个小时。但即便如此,人工测量不规则的煤堆依旧只能大概估算出重量,难以满足精细化管理的需求。
约4万平方米的仓库里,有大大小小的煤堆,最多同时达到11类煤种,测量难度极大。而且,每个煤堆的形状都是不规则的。煤堆顶面最高离地面有十几米,顶面也崎岖不平。传统方式是人拿着皮尺绕着煤堆,测量出周长,目测出大概高度、算出体积,再根据煤的密度算出大概重量。
“有经验的师傅量得就准一些,比如2000吨的煤堆,他可能测出1900吨或者2100吨。这属于是人工盘库里很精确的范围了。”裕泰化工集团信息化部信息管理员张安格说。
人工盘库误差无法避免。长期累积误差,很可能会影响生产,比如需要5种煤配比在一块的原料,因为其中一款煤盘库不准导致缺货,就会耽误生产进度。而反映到财务的年度核算上,就是两个字:“亏损”。
“一年下来可能有几千吨的误差,那就是几百万元的损失。”张安格说。因此,准确的盘煤数据不仅便于企业进行生产管理、运销调度以及成本核算,还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储存损耗,最大程度地控制生产成本。
精准盘库,从4个小时到15分钟
如何才能又快又好地盘库?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裕泰化工集团与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棚仓内部署了3D扫描成像雷达设备。
“你看,它正在用毫米波技术对煤堆进行360度立体扫描,每秒能采集4500个点云数据。通过多台雷达拼接数据,只要15分钟就能完成测绘。要知道光这项工作,原来至少需要干4个小时。”张安格指着头顶悬挂的3D扫描成像雷达说。
运用3D扫描成像雷达之后,煤堆表面的凹陷凸起也能被精准还原。系统自动生成三维模型,结合煤质密度参数,实时输出重量数据。不同煤种在系统中被标识,工作人员可以在后台及时查看各类煤种的详细信息,为原料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持,也为生产配煤提供了精准的数据。
“雷达测煤堆不仅要把重量测得准,还要测得聪明。”裕泰焦化公司备煤车间副主任李荫辉指着仓库内进进出出的大卡车说,“把煤炭运进来的卡车络绎不绝。如果3D扫描成像雷达把它们识别成煤堆,计算出重量,会造成比较大的原料误差。”
若一辆卡车误测为几十吨煤炭,一辆、两辆、几十辆不断累计,就会造成严重的原料仓储数据偏差。为了避免误测,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3D扫描成像雷达中创新加入AI应用,通过精准识别技术有效剔除干扰,如卡车等其他物体,保证煤炭数据的精准。
“现在,我们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库位波动情况。”裕泰焦化公司财务副总经理杨晓华介绍。盘库数据实时同步到财务系统,生产部能精准调配配煤比例,采购部看着实时库存下单,大大提高了效率和准确度。
“这不仅可满足生产需求、节省资金占用,还能节省仓储成本。”杨晓华表示。同时,系统内可查看历史库位数据、生成报表,不仅提高生产效率,也为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作者:祝云燕 版面编辑:王世雅
来源:中国煤炭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