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报告文学丨腊溪河的乐章

报告文学丨腊溪河的乐章

语音播报
点击播放

序曲

腊溪河是永不结冰的,绵延群山为她挡住了南下的烈烈北风

笔架村是四季常青的,微微南风为她带来了北上的暖暖气流

在夕阳将要沉入群山的那一刻,李泽召深情地望着村中酷似笔架的一座山,山下有他的家,还有袅袅升起的炊烟和山间悠扬的歌声。明天,他将背上行囊,赶赴矿山,带着全家人对幸福的憧憬踏上奋斗之路。同龄的李永安,此刻正在腊溪河畔的香菇种植园中仔细检查着每一个菌棒。20亩种植基地,15万个菌棒,倾注了驻村干部和全体村民的心血,关系到全村一千多口人的利益,他不能掉以轻心。

清澈的腊溪河水静静地从脚下流过,李泽召和李永安,一个在浮桥这边,一个在浮桥那边,一个回来,一个走出去。

一切变化,源自陕煤集团黄陵矿业公司帮扶队的进驻。

李永安和李泽召虽然同姓同龄,但交集并不多。十年前,为了爱情,李泽召迁入了笔架村。“哎,我爸妈都有语言障碍。”暮色中,李泽召长叹了一声。“你别多想,有我们呢。”李永安拍了拍他的肩膀。“哪有父母有儿女,却总是麻烦别人照顾的道理。”李泽召的低声中,透出一股韧劲儿。艰难的日子里,他从未向生活低过头,一个人扛起七口之家的全部生活。“别忘了,致富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是笔架村一千多口老小的事。你走了,照顾老人,也是笔架村一千多口老小的事。”

李泽召再没有说话,暮色中的腊溪河“哗啦啦”地从脚下流过。

慢板

李泽召想要进来,为了爱情

李永安想要出去,为了理想

笔架村坐落于秦巴山腹地,隶属于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汉阳镇,曾一度是落后、贫穷的代名词。李泽召来到这里的那一年22岁,他与笔架村姑娘袁小银相识、相爱,可要让这份爱情变成现实,身为独生子的他就得带着身有残疾的父母搬到笔架村来住,同时照顾袁小银的父母。

笔架村土地资源匮乏,仅在腊溪河河滩两岸有少量水田,人均只有三分地。两边陡峭的山坡上,开垦出来的土地主要种植玉米、黄豆等农作物,种子、肥料都需要用背篓一趟趟背上去。为此,村里很多人不到四十岁就被压弯了脊梁。崎岖的山路杂草横生,碎石遍地,常有人付出惨痛代价,仅仅换来勉强果腹的微薄收入。

“这小伙子很能干,虽然一个人养活两家人,却从没喊过累。”李泽召的邻居邱东华评价道。李泽召虽然来村时间不长,却给村民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勤劳、能干、孝顺,是村里年轻人的榜样。然而,他虽然拼命干活,却并未使生活发生太大变化。

“我不想在这里待了,每天一睁眼是山,一闭眼还是山,再待在这里,恐怕连个媳妇都讨不到。”李永安算是村里的“文化人”,中专毕业后选择外出务工。临走的那天,他信誓旦旦地对伙伴们说,要是哪天在外面当了大老板,一定要把大家都带出去。李永安清楚地记得,他走的那天,腊溪河水似乎和他的心情一样欢快。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经过几天几夜的长途跋涉,他来到千里之外的江苏,四处碰壁后,他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在建筑工地当起了钢筋工。

爱情带来的激情是甜蜜而又短暂的,当生活归于平静,李泽召不得不直面现实生活的窘迫。随着孩子的降临,李泽召家的石板房已经失去了维修的价值。每逢下雨天,石板房就成了“水帘洞”,夜里总有一个人不敢合眼,就怕房子在雨中轰然倒地。“我要盖房!”李泽召暗下决心。可盖房需要钱。借着昏暗的灯光,他和妻子翻出压在箱底的存折,小心翼翼地翻开,上面的数字浇了他一头冷水。

次日天一亮,李泽召将家里唯一一头猪赶到集市上卖掉,订好了盖房所需的砖瓦钢筋等材料。

忙完一切,已经是晚上,他骑着摩托车往回赶,陪伴他的只有漆黑的山路和满心焦虑。“钱从哪里来?”他不断地思索着。就快到家了,偏偏一块落石横在道路中央,李泽召躲闪不及,重重摔倒在地。待他忍着疼痛爬起来,才发现摩托车的一半已经悬空架在了桥上,桥下是“哗啦啦”的腊溪河水。

李泽召借遍了所有亲戚朋友,可大家都不富裕。七拼八凑下,他才解决了第一批建材的钱,可后面该怎么办?一日晚饭后,他拖着一身疲惫坐在腊溪河畔,对着群山忍不住泪流满面。奔流不息的河水与他一起,流淌着悲伤。

时任村委会主任陈绪仲告诉他,现在有好政策,可以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李泽召听到这一消息,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立即递交了申请。很快,信用社的贷款批了下来。没多久,李泽召一家搬进了亮堂堂的新房。

现在,本不富裕的他除了要还亲戚朋友的钱,还得按时还贷。看到妻儿父母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李泽召再次给自己鼓足了劲儿。从此,不论刮风下雨,他从未休息过一天。在周边大小工地上,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钢筋工、水泥工、泥瓦工……哪里有活儿干,哪里就有他。整整三年,他每月都按时还贷,但仅凭他微薄的收入,还清债务的日子依然遥遥无期。

李永安的日子同样不好过,打工生活远比他想象中艰苦,没完没了的力气活,硬是将他锻炼成一名出色的建筑工人。生性倔强的他始终坚信,只要肯努力,自己迟早会成为老板。

两年过去了,三年过去了,李永安的生活并未发生太大改变,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命运。发薪水那天,他目睹工地办公人员利用电脑飞快地为每名工人算好了薪水。第二天他便找到对方,表示想学习电脑办公。对方拗不过他,答应下班后抽时间教他。

年底,李永安终于可以熟练使用办公软件,也就在这时,爱情悄悄降临到这名年轻人身上。同样来自外省的姑娘小玉和他相识在回乡过年的火车上,二人都为了省钱而选择长途硬座。十多个小时的车程,面对面的他们无话不谈。中途小玉下车,二人互留了联系方式,相约年后再见。

春节过后,村里新买的电脑谁都不会用,陈绪仲找到李永安,请他去村委会干了三天村民信息录入工作。已经对电脑驾轻就熟的李永安欣然应允,出色完成了这项工作。

登上返城的火车,李永安一路无言,脑海中全是小玉的身影。火车一到站,他就迫不及待地拨通了小玉的电话,将她约了出来……

协奏

李泽召选择出去

李永安决定回来

“扶贫是多种多样的,黄陵矿业公司专门针对村里的年轻人推出了就业扶贫政策,‘走出去’同样能致富。”在李泽召家里,黄陵矿业驻村干部任俊平正在对他做思想工作。这一抉择对于李泽召来说确实艰难。几年下来,债务虽然减轻不少,可双方父母的身体状况愈来愈差,第二个孩子的出生又为他增加了新负担。可家人一听说他要去煤矿上班,担心他的安全,全都不支持。

“任书记,我也想有个正式工作,多赚点钱,可我的情况你知道。”不善言谈的李泽召眉头紧锁,不断变换坐姿。“问题咱可以一件件解决。我们先走了,你再想想。”任俊平并未为难李泽召,和同行的驻村干部张南楠一起离开。

“李泽召还年轻,学习能力也强,在矿上工作肯定能有一番作为,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回去的路上,任俊平对张南楠说。

李泽召满怀心事来到腊溪河边,可欢快的溪水也无法帮他做出选择。不知不觉中,他走到一户人家门前,主人唐春付热情地将他迎进去,和他拉起了家常。唐春付是村里的能人,有过硬的制茶技艺,年轻时也选择了外出务工,如今已经五十多岁的他回到了村里的茶厂上班。“看把你愁的,遇到啥事儿啦?”唐春付为李泽召递上一杯热茶。李泽召对他说了自己的难处,唐春付听完后哈哈大笑,李泽召一脸不解地看着他。“我原来就在榆林一座煤矿打工,在井下做探放水工作。”说起煤矿,唐春付侃侃而谈。

李泽召从唐春付那里弄清楚了煤矿是怎么生产的、煤是怎么采出来的、究竟危险不危险。当他明白了一切后,压在心头的疑虑终于烟消云散。他找到任俊平,表示自己决定去煤矿工作。

任俊平与张南楠相视一笑,他们知道,李泽召想要顺利进矿,还需要过家庭关。

第二天傍晚,忙了一天的任俊平和张南楠来到李泽召家,一起来的还有左右邻居。“我知道你想什么,先给你看看这些。”任俊平打开手机为李泽召展示煤矿井下工作场景和科技感十足的采煤工作面。工作人员只需要坐在办公室里按动按钮,便可以实现精准采煤。任俊平提供的井下现场照片和视频,让李泽召的心为之一动。“你放心去上班,安顿好了再把妻子和孩子接过去。四位老人在村里,有我俩和这几位邻居帮忙照顾。”张南楠说。一起来的四位邻居频频点头,纷纷劝李泽召别想太多。

李泽召红着眼睛站起来,端端正正地对众人深深鞠了一躬。

“听说你电脑用得好,现在村里急需一名你这样的人才。”李永安听得出,驻村干部王计昆很焦急。可当他听到待遇,却陷入了沉思。

李永安接到王计昆电话的那天,建筑工地的老板也找到了他,说如果他愿意,可以去工地办公室做资料员。“你应该去办公室上班,想办法留在城里,为我们结婚以后的生活打好基础。”小玉对李永安说。李永安沉默着点了点头。

“村里的产业更需要年轻人参与管理。我们希望永安能够回村做事,这样他自己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虽然目前工资不高,但随着咱村里产业的发展壮大,将来肯定会有很大改善。”驻村干部侯庆权对李父说。李父答应尽力做李永安的思想工作,让他回村。

李永安来到梦寐以求的工地办公室,尽管已经可以熟练使用各种办公软件,但面对如山般堆积的待整理材料,缺乏经验的他手足无措,问题频出。一周下来,他又被“打回原形”。

李永安有些沮丧。这时,电话铃响了起来,母亲在电话里焦急地说,年迈的父亲旧病复发,突然晕倒,希望他能赶紧回家。

李永安向小玉说明了情况,可小玉知道这段时间村里在叫他回去,与他争吵了起来。小玉哭着说,李永安要是真的回村了,以后就别再找她。可李永安顾不了那么多,次日便搭上了回乡的列车。

“安娃啊,你们哥仨都不在我们身边,多亏了黄陵矿业公司的这两位驻村干部。”在病床前,李永安见到了王计昆和侯庆权。

“我们也听说你的难处了,不为难你,咱们去看看村上的产业吧。”李永安跟着侯庆权来到位于腊溪河岸边的扶贫项目基地。一排排绿油油的茶苗,大棚中的菌类生机勃勃……生于斯,长于斯的李永安从来没想过,笔架村能有今天的模样。“你可以再去村里问问。我们虽然迫切希望你能够回来一起致富,但也尊重你个人的意愿。”临别时,王计昆再次挽留李永安。

最终,李永安还是回到城市,却不见了小玉的踪迹,电话、微信全都联系不上。思索再三,李永安决定回村。

快板

李泽召在千尺井巷大展拳脚

李永安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李泽召离开的那一天,有语言障碍的母亲往他的怀里塞了几个煮熟的鸡蛋,那是对早日团圆的殷殷期盼。

经过一天长途跋涉,李泽召来到黄陵矿业双龙煤业公司,与他同行的还有高国勇、邹前超等名笔架村青年。

他被分到单身公寓,推开房门的那一刻,李泽召笑了——干净整洁的床铺,各种家具、电器一应俱全,一切都昭示着新生活的到来。

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培训,李泽召被分配到双龙煤业公司通防队,负责井下打钻工作。“今天咱们第一次下井,不要有啥心理负担,井下其实是很安全的。”第一次登上人车,跟班队长张科为李泽召打气。经过半小时车程,李泽召来到井下。宽阔平整的巷道,安全措施齐全的工作面,颠覆了他对煤矿的印象,也更加坚定了他扎根矿井的决心。上班第一天,张科并未让他干具体工作,而是带着他熟悉工作场所。

“李泽召,在矿上还习惯不?下井觉得怎么样?”下班后,李泽召接到了张南楠的电话,他迫不及待地将第一天下井的所见所闻说给对方听。“你能习惯我就放心了,我今天去了你家,家人都很好,你放心。”李泽召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涌遍全身。

“孩子他爸发工资了,让我来向你们说声谢谢。”袁小银专程来到村委会,为任俊平和张南楠送上谢意。

一年多的时间里,任俊平和张南楠将李泽召等到黄陵矿业工作的笔架村村民的家人视为亲人,每天都通过微信群向他们报平安。

这天,李泽召休假回家探亲,路过腊溪河上的浮桥,忍不住停下脚步,依稀听见腊溪河正在演奏一首充满希望的致富歌谣。

李永安回来的那天,王计昆和侯庆权专门到村口迎接他。王计昆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好干,笔架村绝不辜负你!”

人勤春来早,笔架村各项扶贫产业正有条不紊地推进,茶苗场、菌类大棚逐渐形成规模,李永安也从失恋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全身心投入项目建设。

“不行!你们占了我的地,我上哪儿种菜?”清晨,激烈的吵闹声惊醒了李永安,他连忙起床出门,只见他的叔叔李世钢正在村委会门口坐着,一脸怒气,王计昆和侯庆权正在好言相劝。听得出,叔叔对村里的土地流转政策颇有微词。“咱们是签了合同的,这片土地咱们茶叶合作社正在育苗,不能再给你种菜了。”王计昆耐心为老人解释。“叔,咱别闹了,可不能因为你一个人坏了村里集体致富的大事。”李永安急忙劝说。“这里没有你说话的份儿!”李世钢坐在地上,李永安想去将他扶起来,李世钢却一挥手,将他推倒在地。李世钢一看闯了祸,爬起来气哄哄地回去了。

“叔,你为啥不乐意?”晚上,李永安到李世钢家里了解情况。“哎,我是种地种惯了,没地种心里不踏实。”李世钢道出了原因。“叔,你多心了,土地流转不是不让你种地了,是你以后种地有工资了。”看到叔叔松口,李永安便将合作社的具体做法为他原原本本讲了一遍。“要是这样的话,我倒没啥意见。但在我的地里种茶苗,必须我亲自种,别人种我不放心。”李世钢说。“叔,那几户也有意见的,你能不能帮着说说话?”李永安知道,让李世钢去做他们的工作,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事儿包在你叔身上了。”李世钢拍着胸脯说。

几年下来,笔架村陆续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农丰种植合作社和茶叶种植合作社,李永安则每天忙着合作社的对外联络、财务管理等工作。闲暇时,他习惯到腊溪河上的浮桥上坐一会儿,听听桥下欢快的流水声。

华彩

笔架村笑了

他们也笑了

李泽召开启了通往幸福生活的新航程,压得他喘不过气的债务即将彻底还清,妻子和一双儿女也来到了他身边。

“当初还担心孩子过来难上学,没想到矿上很快为我办理了居住证,又积极联系幼儿园。现在两个孩子都顺利入学,我心里更踏实了。”李泽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如今,与李泽召一起通过就业扶贫政策走出去的22名青年村民,已在黄陵矿业公司的各岗位扎根。他们带着感恩和热情,走在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上。

李永安已经32岁了,在村里属于“大龄青年”,他希望自己的婚礼就在村里办,到时候邀请曾经到过笔架村的黄陵矿业公司驻村干部来参加。“我们是通过网络认识的,当时我在网上销售村里的农副产品,遇见了她。后来,她热心帮忙,成了我的副手。”李永安脸上写满了收获爱情的甜蜜。同时,很多在外务工的笔架村村民也陆续返乡,在菌类种植基地、茶厂等地,随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

“过去,笔架村是汉阴县出了名的贫困村,2014年建档立卡时,全村有贫困户202户,共计659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4.87%。截至2021年底,全村实现脱贫摘帽。”完成笔架村驻村任务的闫泽华,一有空便会与曾经朝夕相处的村民打电话拉家常。

“黄陵矿业公司对我们的帮助太大了,没有驻村干部,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富裕生活。”走遍笔架村的每家每户,提到黄陵矿业公司,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着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在他们心中,黄陵矿业人早已成为家人。

2012年,黄陵矿业公司成为笔架村的定点帮扶单位,前后派出名干部驻村,联合当地政府,帮助村民修建基础设施,成立合作社,实行股份制合作社管理,引导村民引进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建起了茶厂、食用菌大棚以及农产品自动化包装厂,注册了“笔架臻品山珍”系列优质农产品商标。

如今,笔架村正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行,一方面,鼓励村里的青年外出学习农产品种植技术,推出优质农产品;另一方面,采取“线上线下”销售策略,拓宽销售渠道,并鼓励村民带着优质农产品前往全国各地参加农博会,进一步提高品牌影响力。截至2024年底,笔架村人均年收入已超过11000元。在黄陵矿业公司的帮扶下,昔日的“穷山沟”摇身一变,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康村”。

“我现在在村里管水,每个月有固定收入,闲的时候还可以去村里的大棚工作,一年挣的钱不光花不完,还有了一笔存款。”村民邱东华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如今他已搬进了新房。

“我都这么大年纪了,去年村里分红还给我分了一份,生活一点儿都不愁了。”已经60多岁,患有慢性病、丧失劳动能力的村民霍老三激动地说。

“今天有一批游客要来参观,大家做好接待准备。”一大早,驻村干部于天军便在村里发了通知。

如今的笔架村,在驻村干部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充分利用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绿色天然农产品和独具特色的乡村美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来休闲度假,让村民们的钱包持续鼓起来。

“听说你快要结婚了,恭喜啊!”休假回家的李泽召晚饭后走到腊溪河的浮桥上,和从另一头走过来的李永安碰了面。“我结婚的时候你能回来不?”李永安问。“那你得提前给我说,现在矿上工作忙着呢,我早点安排休假。”“那你得提前做好准备。”“哈哈……”和着他们爽朗的笑声,脚下的腊溪河也奏起一曲动人的乐章。

作者:穆海宏 版面编辑:袁理

来源:中国煤炭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