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焦煤霍州煤电庞庞塔矿综放队队长孙华奇,这位由农民轮换工成长起来的采煤队长,数次于矿井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在一次次挑战中迎难而上,书写了一个个传奇。其带头参与研究的大倾角“三软”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技术被相关权威机构认定为“行业领先”。
挑战自我
从村里娃到采煤队长的蜕变
1995年初夏的一天,18岁的孙华奇背着行囊来到了当时霍州矿务局辛置矿,当上了一名煤矿工人。
在接受了半个月入井资格培训后,孙华奇和几名一起进矿的工友被分配到采煤队。“好好干,争取干出个名堂来!”他这样告诉自己。
新工人下井都得先从小工干起,清浮煤、推溜子、扛柱子……虽然辛苦,孙华奇却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儿,百多斤重的单体支柱,一个班下来他要扛100多根。几个月后,除了他,同时进矿的几名工友都打了退堂鼓。
成功者,都有一颗不甘平庸的心。孙华奇早就萌生过带班的念头,一次偶然的机会,老班长因故请了长假,队里急需一名挑得起担子的临时班长,孙华奇抓住了这个机会。
他认真组织生产,平均一个班比以往多割1刀煤,每个月多出6000多吨煤。“这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已是高产。”孙华奇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从1995年到2008年,孙华奇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长为班长、综采队副队长、队长。
首攻大倾角
从9万吨到55万吨的逆袭
霍州煤电庞庞塔矿是山西焦煤两座设计产能达1000万吨的矿井之一。而在15年前,这座矿井因行业性难题——大倾角开采,一度面临停产。
“工作面38度的陡坡上,液压支架像醉汉一样东倒西歪,溜子上蹿下滑,平均月产量连9万吨都不到。”回想起当初的困境,庞庞塔矿综放一队党支部书记陈诚眉头紧锁,“建一个工作面,光设备投入就上亿元。这要是一直出不了煤,可咋办?”
老矿工们也都直摇头,有人说:“这活儿,神仙也难干。”
危难之际,霍州煤电领导一声令下:“让孙华奇来!”
彼时,孙华奇刚用了2年时间,将店坪矿这座整合矿井带入正轨。
“给我3个月时间!”孙华奇立下军令状。
带着测量仪一寸寸扫描岩层,趴在溜子旁数链条转动圈数,研究支架角度……孙华奇常常“泡”在井下,寻找支架重心偏移这一关键问题的破解之法。
工作中的孙华奇
2个多月后,支架和溜子稳住了,顶板牢固了,采煤机加油速度提高了,片帮、飞矸伤人等问题解决了……工作面的顶板支护和人员作业安全有了保障。至此,孙华奇在“不可能”中凿出一条“生路”:矿井生产能力由每月不到9万吨一路跃升至30万吨,他带领的队伍也被锻造成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煤海铁军”。此后,庞庞塔矿的原煤年产量逐步从300万吨增至800万吨。
再征“极地”
从寸步难行到行业领先的突破
工作面局部坡度达51度,工人需在腰间系上保险绳才能站稳作业。而更为困难的是顶板软、底板软,煤比黄土都软,一抓就散、一碰就塌。局部煤层厚度近15米,而14米以上特厚煤层安全高效开采技术一直是世界性难题。汾源煤业的第一个采煤工作面就遇到了大倾角“三软”特厚煤层,当时在全国尚无成功经验可借鉴,开采之路寸步难行。
“还得让孙华奇上!”霍州煤电领导再度点将。
这次任务的艰巨性远胜以往。2018年12月,孙华奇带领队组从庞庞塔矿整编制调入汾源煤业。
接下来的5个多月时间里,孙华奇常常在井下连轴转,现场研究工作面出现的问题,与队干开会讨论:对工作面进行超前支护,采取带压移架,使用侧护板和抬底油缸及时调整支架状态,确保支架安全平稳;将工作面调斜布置,配套防倒防滑技术措施;缩短锚索长度,两个支架使用一个锚索,采用自动垮塌法实现有序开采……在全队的“硬核”攻坚行动下,难题被逐个破解,汾源煤业首采面第一刀煤应声落下,并逐年达产,实现年产量120万吨的目标。同时,孙华奇带头参与研究的大倾角“三软”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技术被相关权威机构认定为“行业领先”。
由此,孙华奇因专啃“硬骨头”闻名霍州煤电,乃至山西焦煤。
重赴老战场
从一枝秀到满堂彩
2022年底,庞庞塔矿再次陷入了达产困境。随着开采的深入,该矿部分工作面距地面垂直深度已达800多米,顶板压力激增、煤壁松软,还存在煤层自燃等重大风险,种种不利条件成为制约矿井生产衔接的瓶颈。
这块“硬骨头”交给有着丰富经验的采煤老将孙华奇再合适不过。
重赴这片战场,孙华奇充满信心。他带领队伍快速理顺作业程序,并将汾源煤业大倾角“三软”特厚煤层开采的成熟经验运用到庞庞塔矿工作面现场,一举解决了生产衔接难题,使工作面产量翻倍。
近年来,孙华奇根据多年在大倾角条件下深耕采煤作业的经验,分解问题、总结规律、推广经验,带头制定了综放工作面刮板输送机上蹿下滑管控方案。同时,他还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标准化管理办法,针对每个工种的作业标准、每个责任区的文明卫生等都有明确的验收考核标准,并与职工工资挂钩,提高了现场标准化水平,凝聚了队伍士气。
一枝独秀不是春。近两年,邻近的木瓜矿、晋北煤业以及西山煤电下属的20多家单位纷纷前来取经,孙华奇也应邀前往山西宁武、贵州习水、新疆莎车、甘肃华亭等地的煤矿传授经验,为攻克大倾角开采难题提供良方。
起初走进矿山,他只是为了“有个饭碗”的朴素目标。30年过去了,从一名普通采煤工到独挑大梁的采煤队队长,孙华奇用智慧与汗水闯出了一片天。
作者:韩若楠 版面编辑:于红
来源:中国煤炭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